摘 要: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的建設。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對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在當下的高校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缺失嚴重。而公共英語課堂由于其時間跨度大,學生重視程度高等特點責無旁貸地要承擔起這一重任。本文從當前教育現(xiàn)狀,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公共英語課堂在人文精神培養(yǎng)上的優(yōu)勢以及如何在公共英語課堂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四個方面淺析理工科院校公共英語課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關鍵詞: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公共英語課堂
一、 現(xiàn)狀
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都是要求學生從高中起實施文理分科。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文科生普遍不重視科普知識的教育,而理科生普遍忽視人文知識的學習。學生進入大學后,這種現(xiàn)象尤為嚴重。在理工科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方案中,人文學科方面的課程嚴重不足。尤其在理工科專業(yè)占主導地位的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課程的缺失經常會造成其畢業(yè)生在工作中由于缺乏人文精神而影響個人發(fā)展的現(xiàn)象。因此,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問題亟待解決。
二、 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人文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徐志堅提到,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們關于“人應當如何生活”“人之為人的價值標準”等一系列命題的自我意識,這便是人文本體,人文本體是決定著人文世界向正確方向發(fā)展的客觀依據。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診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的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而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yǎng)的水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著重指出:“我們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的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要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的大情懷的人。要在培養(yǎng)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用于奮斗的精神狀態(tài),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文化素養(yǎng)”。
高等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絕對不容忽視。當今社會的大學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或職業(yè)培訓,大學精神也不應當只是訓練工作技能的精神。大學應該熏陶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三、 公共英語課堂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優(yōu)勢
那么,公共英語教學在改變理工科院校中人文教育缺乏的現(xiàn)狀中可以承擔怎樣的任務呢?英語是一種語言,一種交流工具,英語具有文化承載性,承載了西方文明。語言既可以反映一種文化的形態(tài),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世界對社會的看法。我們在教導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西方國家的文化過程,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也屬于一種人文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語言,思維與文化的特殊關系決定了公共英語教學的人文學科特性。與其他人文學科教育相比,公共外語教學又有其特別的優(yōu)勢。
首先,普及范圍廣。由于公共英語在絕大多數(shù)高校中都是除外語專業(yè)學生外所有專業(yè)學生的公共必修課。這就意味著,不論學生專業(yè)為什么,不管他們學習怎樣的專業(yè)文化知識,不管他們是否還參加其他的人文學科的學習,他們都會加入公共英語的課堂當中。因此,公共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了幾乎全校學生的學習目標。
其次,時間跨度長。相對于其他人文課程,大學英語教學具有學習時間跨度長的特點。在理工科院校中,人文學科相對缺乏的情況下,課時較多,學習時間跨度大的人文課程則責無旁貸地應該挑起彌補人文教育缺失的重擔。因為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非一日之功,只有符合“課時較多,時間跨度長”這樣的條件,才能感受人文素質教育系統(tǒng)化,漸進式的影響力,從而建構起交叉立體的,文理平衡的知識結構體系,逐步樹立起學科的人文意識。
再次,學生重視程度高。好的英語水平在當今社會有著很強烈的市場需求。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都會將大學英語四六級成績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因此學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遠超其他人文學科。即使不就業(yè),不管是考研還是出國留學,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都有一個固定的衡量標準。正因為如此,無論學生愿意與否,都必須花時間進行英語的學習和訓練。因此,較其他人文學科,學生在公共英語方面的學習動力強,重視程度也非常高。
最后,學習材料內容豐富。在公共英語課堂上,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主要是以各種學習材料為載體的。這些英語文章或視頻,音頻資料,有科普的,有人文的,有論述性的,有故事性的,有關于歷史的,也有討論熱點的,有經濟發(fā)展前瞻,也有時尚潮流分析,幾乎涉及各種學科、各個方面、各種維度的內容。這樣博大的資源庫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拓展材料中的人文資源,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激發(fā)潛能,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四、 在公共英語課堂中實施人文精神教育
(一) 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校園生活中,教師是對大學生影響最大的群體。教師不僅肩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任,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教師的“學高為師”的智慧,“身正為范”的人格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為師精神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用各種各樣的活動構建連接學生與社會,歷史,文化的橋梁。
首先,要實現(xiàn)公共英語課堂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高校英語教師應該重塑自我,擁有長遠的教育理想,鑄就良好的教學品格,保持飽滿的育人情懷。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向學生傳授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還要以高尚的品格和寬厚的胸懷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英語教育涵蓋理論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其次,高校英語教師應該確立跨文化意識和跨領域的研究視野。增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和鑒別力,可以從教授語言本身而上升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進而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外語學習資源灌輸給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高校英語教師還要具備強烈的教育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各方面關心學生,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學習進度和生活狀況,將關愛,理解與平等溝通融入教育當中。讓學生在被關愛、被尊重、被理解的環(huán)境下學會去關愛,尊重和理解他人。
(二) 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yǎng)
大學英語課程的教材擁有實施人文精神教育的豐富資源,精選的各種閱讀文章,聽力材料等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人性,浸透著作者強烈的社會擔當意識。因此,在公共英語課堂上,除了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之外,還要考慮如何利用現(xiàn)有教材中的部分詞匯,語篇,問題及主題大意等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滲入,引導學生參與到作品意義的生成過程去。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拓展教材中的人文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fā)潛能,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三) 建立人文精神培養(yǎng)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應是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上營造強烈的人文氣氛,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人文熏陶非常重要。首先,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強化學生的獨立思維模式,讓學生具有批評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具有敢于質疑的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采用小組討論,思考閱讀,探究比較等不同的教學模式,教授人文知識,使學生在寬松、互動、協(xié)作的氛圍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微信、郵件等方式為學生答疑,評價和學習檢查,教育學生會學習、會做人、會做事,幫助學生完善人格。
(四) 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
在抓好課堂教學這一關后,還應鼓勵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堂外,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可以組織學生成立英語興趣小組、英語角、英語辯論賽、戲劇表演、電影配音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將東西方社會價值觀生動地展現(xiàn)給學生。另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理解文學作品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通過文學作品及其背景引導、感染學生,使學生自覺地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和較高的審美價值。
五、 結語
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人文知識的積累和內化。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對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在當下的高校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素質、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缺失嚴重。而公共英語課堂由于其時間跨度大,學生重視程度高等特點責無旁貸地要承擔起這一重任。把人文精神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全過程,這種將語言與文化及人文精神融為一體的公共英語教學才是我們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新浪網.
[2]陳旭光.藝術的意蘊——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張弛.淺析高校外語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8(3):54-56.
[4]孫宇.淺析人文素養(yǎng)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培養(yǎng)[J].人力資源開發(fā),2017(4):204-205.
[5]劉玉萍.人文素養(yǎng)在醫(yī)學院校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7(2):171-173.
[6]姬勃,楊璐.談高職外語教學中的人文教學[J].科教導刊,2014(8):93-94.
[7]胡鉑,馮唐鍇.當前大學公共外語教學與提升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4(4):91-93.
[8]張新顏.人文教育的含義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4).
[9]王雙.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yǎng)的意義和滲透模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8):191-192.
[10]徐志堅.人文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1(6):18-20.
作者簡介:馮秀娟,北京市,北方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