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香
【摘要】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已被廣大農村教師所認同,并開始外顯于課堂教學之中.因為大家知道,課堂教學是新課程理念實施的主要途徑,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數學課堂變得異常豐富多彩,由于我們的農村教師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到位,一味追求課堂教學的活躍,不加分析地過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不少數學課看似熱鬧,卻沖淡了數學知識的本質內涵.因此,在理念更新的同時,農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引起了我們的擔憂和關注,下面就農村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理念;教學策略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獨立自主地進行探究學習.
一、提供學習活動的材料
在開展自主研究活動之前,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或讓學生自己準備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實物、學具、圖片、文具等.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把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常識性知識或經驗,轉化成一種可操作、討論、思考的學習材料.例如,在教學“認識線段”時,我告訴每名學生準備一根毛線,讓學生通過把毛線拉直感知線段的特征:“線段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接著讓學生經歷變式操作,把毛線豎著拉直、斜著拉直等,充分感知線段的特征.通過一根毛線讓學生經歷了“感知表象”,從而有效地完成了線段這一概念的學習過程.
二、創(chuàng)設充分的實踐時空和凸顯自主探究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與發(fā)展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又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研究時間,讓他們能夠多維度、多層次地觀察和思考,以獲取豐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對問題的認識與理解.如,在教學“認識角”時,我安排學生找生活中的角.活動前,教師和學生商定找角的規(guī)則:音樂聲起,走下座位,尋找生活中的角;一邊用手指,一邊輕輕說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音樂聲停,回座位坐好.用一段音樂來掌控學生實踐的時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學得開心,學得有效.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fā)揮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能動作用,放手讓學生操作、猜想、討論,自主獲取知識,掌握方法.例如,在教學“乘法意義的形成過程”時,我讓學生擺小棒做游戲:選一種自己喜歡的圖案,觀察擺一個圖案需用幾根小棒?學生擺了幾個圖案?可以提出什么數學問題?怎樣列式解答?于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列出了許多同數連加的算式,并且很快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加數都是一樣的”.教師及時評價:“同學們真了不起!以前我們學的只是三個數相加,今天大家能把許多數相加,創(chuàng)造了這么長的算式.如果老師給你足夠的小棒讓你繼續(xù)擺100個小作品,列的算式又會怎樣呢?”學生感受到算式太長,本子上恐怕寫不下了.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想辦法把很長的算式變得簡短些.至此,學生強烈地產生了如何將算式變短的需求,反饋中大部分學生用的是合并加數的方法.教師及時表揚并告訴學生數學家們遇到這樣的問題,也像他們一樣想出用合并加數的方法來表示很長的連加算式,即: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用乘法.學生在自主探索、嘗試、比較和合作交流中經歷了一個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乘法意義”的過程,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義.
三、注重激勵評價的運用
新課標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新課程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發(fā)展.
1.注重知識技能目標評價與情感目標評價相結合.在數學學科中,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tài)度四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fā)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又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度,又要關注學生態(tài)度、情感目標的達成度.
2.注重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新課程倡導評價的多主體參與.學生、同伴、教師、家長都是參與者,體現(xiàn)了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溝通、選擇和協(xié)商,使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有機結合.在評價中,要強化自我評價意識,把評價看作不斷自我調控、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動態(tài)過程.如,我們舉行的“數學日記評價”“數學手抄報評價”等,既發(fā)揮了教師、學生、家長的作用,又注重了自我評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注重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每學期進行1~2次的質量終結性評價對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對學生作業(yè)的情況、對學生課情的分析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數學的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習慣等各種非智力因素更適合采用過程性評價.比如,“單元回頭看”“成長記錄袋”“教學評價記錄卡”等評價形式,就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總之,農村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是一個研究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今后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地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姚永妃.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