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心學之大成的圣賢王陽明,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其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高超的軍事才能彪炳世人,達到高山仰止境界。
但統(tǒng)貫王陽明的哲學人生,從書中研究還是比較抽象,難度較大。儒、佛、道的精髓和淵博、心學的宗旨和哲學成份不是輕而易舉地就能消化、吸收的,但順著王陽明親近大自然的旅游活動軌跡來讀,就較生動形象了。能事半功倍地掌握他最能表征一個人的人格學問成長的過程。
不難看出,王陽明在37歲貴州修文龍場悟道前所表現(xiàn)的是自我發(fā)現(xiàn)的過程,即異質(zhì)的轉(zhuǎn)變。盡管在悟道前已精通了儒佛道要義,但大多還是泛濫于詞章之中,
如《清平衛(wèi)即事》
積雨山途喜乍晴,暖云浮動水花明。
故園日與青春遠,敝缊涼思白苧輕。
煙際卉衣窺絕棧,峰頭戌角隱孤城。
華夷節(jié)制嚴冠履,漫說殊方列省卿。
又如王陽明十一歲時跟爺爺游寺廟時隨口之作: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雖然其詩敏捷非凡,而胸襟眼界更是超乎異常之人,但詩中所蕩逸出的豪邁不羈的性行,也還不能使他自己落實下來走圣賢的路,要進入圣賢學問的門徑,還有著一長段崎嶇多歧的路要他經(jīng)歷哩。
盡管如此,但還是靈光爆破,人只有十一歲啊,尤其是十二歲那年他所講的一句話更是石破天驚:
“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p>
此話更能說明王陽明具有一個偉大理想的人,從小就立志要做圣人。
他十五歲時出游居庸三關,便慨然興起經(jīng)略四方之志,而向慕著英雄豪杰的行徑。
三十歲,陽明因公事之便,游九華山。有一位道士善于談仙,陽明以客禮相待,并向他請教仙道,道士說:“還沒到時候。”陽明乃屏退左右,延引他到后亭,陽明問之再三,道士又說:“禮雖然很隆重,但始終不忘官相?!标柮鞯故呛芑磉_,聽他這么說,便一笑而別。九華山地藏洞有一位異人,“坐臥松毛,不火食,”陽明知道了,又引起好奇之心,便攀緣險巖去看他。到達時那人正在酣睡,陽明撫其足,那人醒而驚問道:“路險,何得至此?”于是便為陽明談論佛最上乘的道理。
三十一歲,陽明從北京告病歸越(今浙江紹興)在陽明洞正式做修煉工夫,引導引術(shù),終于修到能夠“先知”的地步。又過一段時期,忽然覺悟到:愛親之念生于孩提,此念若拋棄,便是“斷滅種性”了。
次年,他離開紹興陽明洞,轉(zhuǎn)到西湖養(yǎng)病。有一天游寺廟,看見一個禪僧閉關。據(jù)說已經(jīng)三年不曾說話,不曾開眼了。陽明忽對他大喝一聲,說“你這個和尚,一天到晚口巴巴地說些什么?眼睜睜地看些什么?”那僧人大吃一驚,心想:“我三年不曾說過一句話,你卻問我口巴巴說些什么;我三年不曾開過眼,你卻問我眼睜睜看些什么,你這話好奇怪呀!”于是不覺睜開雙眼,開口與陽明說起話來。陽明問他家里還有什么人,答道:“有老母?!痹賳枺骸跋肽顔??”答道:“不能不想?!标柮鞲嬖V他,愛親出于本性,人怎能用閉眼閉口來堵塞愛親的念頭呢?一番話把禪僧說得感動流淚,第二天便回家了。
由此可知,王陽明的禪悟已很高深了。但要徹底解決心與理為一或為二的大疑團或大煩悶,這步大開悟又須等待一個大機緣。
三十五歲那年,因南京科道戴銑等上諫忤旨,逮下詔獄,陽明抗疏上救,結(jié)果觸恕太監(jiān)劉瑾,亦下詔獄,還被遠謫到貴州龍場去做驛丞。劉瑾還派人一路追殺。陽明到龍場后的一段日子里,面對十分惡劣的環(huán)境,突然發(fā)明了格物致知的學說。悟道了。從此陽明徹底走向自我完成的圓熟。
“龍場悟道,悟出了‘格物致知要義,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求理于事物,即是求理于心外,這是朱子的路。龍場悟道所親切印證的則是‘徹通人我物我之界限,而為人生宇宙之大本的仁心真體?!庇谑菍⑺臅褰?jīng)中的圣賢學問融匯于“生命的學問”中去了。
于是在龍場悟道的第二年,便提出知行合一之說。誕生出“致良知”的心學宗旨。
悟道后的王陽明,在游江西龍南武當山時,登上了海拔800多米高的丹霞奇峰峰頂,在圣廟援筆寫下了聯(lián)句:
“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當仁何必讓仁,仁心仁德仁為宗?!?/p>
王陽明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地道出了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仁”與“善”。至于悟道的“格物致知”、“知良知”“知行合一”“與萬物為一體”等都圍繞著“仁”、“善”開展。說到底就是要做事先做人,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步曲。
至于陽明平叛后游贛南于都縣羅田巖的摩崖石刻中的陽明題刻和通天巖景區(qū)“江南第一石窟”所留有多處的王陽明景點及“陽明書洞”(觀心巖)中“致良知”所講授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哲學思想。都無不折射出王陽明的光輝的哲學思想體系。
但我最難忘的還是通天巖中的忘歸巖,忘歸巖摩崖題刻中的王陽明手書。詩云:
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園好。
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
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
臥醉石床涼,洞云秋未掃。
詩的后記云: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訪鄒諸子于玉巖題壁。陽明山人王守仁書。
那時正值1520年晚秋,王陽明48歲。其詩道出了王陽明悠閑、留戀、寧靜致遠的心態(tài)。印證出他對人生處世五法:“故修身,先養(yǎng)心;欲靜心,先戒躁;欲去焦,先寬心;欲心曠,先求簡;欲簡泊,先意誠。”的完善實踐。是“知行合一”的生命哲學的最好注釋。
在陽明看來,人活于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引導眾人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紛擾,重拾中庸、淡然之境。這種“人與萬物為一體”的生態(tài)哲學和點化同志,我的感悟是:多得益于游山“玩”水之間。
故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寓教于樂。
王陽明在《傳習錄》下篇說:“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是一體。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yǎng)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
于是陽明在天人合一中自我完成了圓滿。同時,我又在旅游有關陽明先生的景點中有所了解了王陽明先生的哲理人生。獲益匪淺。最后以習近平主席的一段話聊作全文結(jié)束:“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p>
參考書籍:
[1]《王陽明哲學》蔡仁厚著
寫於二O一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戊戌夏至? ?戚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