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良
摘 要: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教學的重心已經由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科學學科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越來重要。由于其涉及到知識面范圍較廣,內容較為錯綜復雜,所以使學生學習起來會存在一定困難。對此,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希望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 科學教學 有效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開展,人們更加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小學科學作為小學教育中的基礎性學科,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著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要及時的轉變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農村小學和城市的學校相比就會顯得設備簡陋、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欠佳、學生很少有機會去科技館等科學宣傳場所,這些都時時困擾著科學課教學在農村小學的高效開展。
一、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小學科學在教學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學也更加的多元化,加強了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但在實踐教學中仍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教學有效性的發(fā)揮。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處于主體地位,對學生有著絕對支配的權利,全程控制著學生的學習情況,導致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科學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進而缺乏自主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枯燥,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對科學知識沒有深入的理解。最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比重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教師講解理論知識占據大量的時間,忽視了科學實驗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缺乏實踐操作機會,進而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在傳統的科學教學目標設計中,農村教師考慮最多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學目標的完成與否也往往是以教案為依據,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教案,不敢越雷池半步,學生稍有“出格”的表現,就會被立刻拉回到既定的教學設計上來。學生的思想被禁錮在一個封閉的教學框架之中,活動受到制約,個性難以張揚,致使課堂上缺少了探索的勇氣和創(chuàng)新的激情。教案的設計也是完全按照教材的安排,不敢做絲毫的調整與改動,這嚴重的限制了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在進行科學課教學時,教師要挖掘教材,吃透課程標準的精神,靈活把握教學目標。要明白教學目標是用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依據,而不是衡量教師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標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促進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領路人。在教學目標的把握上,教師必須走出“以教師為中心”的誤區(qū),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目標,使農村科學課教學沿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方向前進。
(二)發(fā)掘地方課程資源,充實科學課教學內容
農村小學雖然沒有城市中優(yōu)良的科學教育資源,但農村的孩子天天與鳥獸蟲魚為伍,日日與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內涵一點也不比城市的孩子遜色??茖W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聯系他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發(fā)揮孩子們豐厚的感性認識的優(yōu)勢來服務教學,自覺充實教學內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據時令季節(jié)的不同,可以改變教科書中的有關教學內容的順序,力求做到因時而教、源趣而授,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的更為緊密。將《各種各樣的花》的教學調整到春暖花開的陽春三月,教師帶領學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學課中,放飛在花的海洋里,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花,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指導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構造,進而認識到完全花與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區(qū)別。而《植物的果實》則選擇在金秋十月的收獲季節(jié)進行教學,發(fā)動學生到大科學課中廣泛收集各類植物的果實,然后帶到課堂中觀察,采用浸泡、解剖、嘗味等多種實驗方法來豐富、增進、完善學生對果實的認識??茖W課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隨時而擇、因地而棲。
(三)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開展課外自然研究活動
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教師注意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自然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自然環(huán)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huán)境、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把自然課的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自然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如學生通過科學課里的《水》的學習,自覺應用于實踐,主動考察研究本地水資源循環(huán)情況,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課堂向課外拓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學生在課內與課外的溝通中,在學習和實踐中,真正學到了科學知識,鍛煉了科學實踐能力,科學意識不斷得到增強。
結語
總之,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地域優(yōu)勢,挖掘農村的地方資源,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注重學生的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就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創(chuàng)造性地為科學課教學服務。這不僅能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而且也可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與“學”的平臺。
參考文獻
[1]胡春燕.淺析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知識文庫,2018(17):92-93.
[2]張光凡.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的有效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6):75-76.
[3]李廷彬.淺析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2016(06):160.
[4]李永臣.淺談提高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27(0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