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波,趙成鵬,王鎏,段永福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yī)院 小兒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最初由Kehlet等學者提出,旨在整合快速康復元素、維持機體平衡、減少外科應激而促進患者手術后快速康復[1-2]。ERAS的基本原則包括術前宣教、術前禁食、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減少阿片類藥物鎮(zhèn)痛和靜脈輸液的使用、減少外科引流管[3]。既往諸多文獻[4-5]已證實ERAS可有效縮短成人外科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及醫(yī)療費用。盡管ERAS在成人外科手術中有積極效果,而ERAS在兒科患兒中應用的安全性、可行性仍有待探討。2016年Shinnick等[6]回顧了ERAS在兒童中應用的文獻,發(fā)現(xiàn)目前缺乏兒童ERAS應用的高質量文獻,且兒童ERAS的平均干預措施小于 5.6項,遠遠小于成人的20項。雖然既往研究表明ERAS在兒科患兒中安全有效,但有可能并非全部有效。成人方案中的元素可能適用于兒童,也可能不適合。基于上述考慮,我們制定了兒科特定的ERAS,并探討其在擇期性結直腸手術患兒中的應用效果。
回顧分析2012年1月1—2017年5月31日來我院接受擇期結腸或直腸手術的9 2 例5 ~1 6 歲兒童的臨床資料。其中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間50例患兒未接受ERAS方案為對照組; 2015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42例接受ERAS方案為ERAS組。記錄兩組患兒的一般臨床情況包括年齡、性別、ASA分級,疾病診斷、手術方式、麻醉方式等。
成立兒童結直腸手術ERAS多科協(xié)作組,包括外科醫(yī)生、麻醉師、疼痛??漆t(yī)師、圍手術期責任護士及手術護士在內的多學科團隊。堅持以“減少手術應激和并發(fā)癥,促進患兒手術后快速康復”為ERAS原則,針對兒童結腸手術的特點,利用成人ERAS為模板,參考ERAS在其他外科的成功經(jīng)驗與案例,篩選相關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制定了“兒童結直腸手術ERAS臨床試驗知情同意書”、“兒童結直腸手術ERAS臨床試驗方案”(表1)、“兒童結直腸手術ERAS康復記錄單”,建立了兒童結直腸手術ERAS流程規(guī)范及評價指標,包括門診、術前、術中、術后護理、鎮(zhèn)痛、麻醉、營養(yǎng)、術后管理等的標準化流程。兒童結直腸手術ERAS旨在解決接受手術治療的患兒特殊的圍手術期需求。
表1 兒童結直腸手術ERAS 臨床試驗方案
首要觀察指標為住院時間,出院標準:⑴ 正常飲食;⑵ 獨立運動;⑶ 口服藥物可充分鎮(zhèn)痛。次要觀察指標包括:⑴ 術中液體量;⑵ 麻醉藥品用量;⑶ 恢復規(guī)律飲食時間;⑷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⑸ 30 d再住院率。并發(fā)癥定義為延長住院時間、需要再次手術、再次入院。本項研究得到了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包。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在年齡、性別、ASA分級,疾病診斷、手術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表2)。
應用ERPS后,ERAS組平均住院天數(shù)為(3.26±0.20)d,對照組(4.40±0.35)d,組間差異顯著(P=0.000)。次要指標中,ERAS組 術中液體量[(7.59±1.50)m L/(k g·h)v s.(9.15±1.68)mL/(kg·h)]、術中麻醉藥量[(0.34±0.06)mg/kgvs.(0.49±0.11)mg/kg]、 術后麻醉藥量[(0.1 8±0.0 5)m g/k gv s.(1.2 1±0.1 9)m g/k g]、恢復正常飲食時間[(25.65±3.90)hvs.(51.09±2.51)h]均優(yōu)于較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0);ERAS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 9.0%(8/42),包括3例吻合口漏,3 例脫水,1例腹腔內膿腫和1例長期性腸梗阻;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6%(13/50),包括回腸出血3例,6例吻合口漏,2例持續(xù)性腸梗阻及2例感染性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30d再住院率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通過ERAS標準化圍手術期干預措施盡可能的減少了外科手術對機體的壓力,成功地促進成人患者術后各項指標更快地恢復到基線水平。筆者制定ERAS方案并在小兒選擇性結直腸手術中進行應用,通過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在實施ERAS后,患兒平均住院日縮短約1 d,且并沒有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再次住院次數(shù)?;純红o脈輸液、麻醉藥品用量、恢復正常飲食時間均比傳統(tǒng)圍手術期管理更具優(yōu)勢。
ERAS的目標是減少外科手術對機體造成的生理壓力,進而降低并發(fā)癥、促進快速康復,從而達到縮短住院周期的目的。通過縮短住院周期可同步增加床位利用率、減少醫(yī)療費用的支出[7-8]。然而縮短住院周期理論上可能會導致再次入院率的增加,因為提早出院可能會導致患者在家中出現(xiàn)并發(fā)癥。但成人ERAS證實結果并非如理論所預測[2]。本研究結果也表明,不管是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還是再次入院次數(shù),實施ERAS后患兒此兩項指標值均未較傳統(tǒng)管理有增加趨勢。同時該結果也表明了我們ERAS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
截止目前,仍然缺乏全面的研究兒童ERAS的實施方案,但現(xiàn)有文獻綜述中的幾個單獨元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小兒外科證實,包括局部和非阿片類鎮(zhèn)痛藥的使用、不使用機械性腸道準備、使用地塞米松或昂丹司瓊預防術后惡心嘔吐、早期活動、早期腸內營養(yǎng)、不留置尿管[9-15]。此外,圍手術期液體負荷也被認為是增加機體應激的一個因素[16]。其他ERAS元素,包括消除常規(guī)鼻飼管、預防術中體溫過低。總的來說,我們的方案納入了上述元素,其理論基礎是可以被普遍接受的。
研究[17-20]認為,在小兒加速康復外科診療中,術前醫(yī)護人員與患兒及家屬的充分交流溝通,包括對診療程序、可能出現(xiàn)的圍手術期不適和術后并發(fā)癥進行充分告知,并取得患兒及家屬的理解與信任,有助于患兒家屬主動積極的參與配合護理,從而對患兒康復有利。通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進行了充分溝通后ERAS的實施過程中患兒及家屬的配合度
雖然本研究結果顯示ERAS方案在兒童結直腸手術中的積極性,但限于樣本量,進一步的研究是必要的。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在有多家機構參與下,以前瞻性研究的方式制定更為精細的兒童ERAS方案。未來的小兒加速康復,需要類似于成人成熟的ERAS方案,因此這也是我們以后探究的方向。另外,我們ERAS的方案是否能夠延續(xù)到低齡兒童,甚至嬰兒或新生兒仍是未知數(shù),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