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寶
游記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文體,其以層次明晰的游覽順序,移步換景的寫作方式,以及鮮活靈動的言語表達,在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中表達景物的特點、層次清晰的游覽,展現作者的心境,讓讀者身臨其境,既感受景物的美好、體會文字的鮮活,更有一種對大美自然、壯麗山河的親近與熱愛。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葉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記。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筆者很清晰地感受到這篇課文是很典型、也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游記。
其一,文本中的游覽順序十分醒目。文本按照游覽的順序,層次非常清晰地寫到了去金華雙龍洞的路上,先游覽了外洞,然后由外洞進入內洞,接著游覽了內洞,最后乘船出洞,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自始至終伴隨著游覽的全程。作者游覽的順序自然成為文本的一條線索,而且是一條明線,“一路、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等,構思的嚴謹在清晰的游覽順序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如此,作者還以泉水流經的路線為線索,這是一條暗線,貫穿全文。一明一暗,兩條線索貫穿文本,游覽順序十分醒目,文本層次極為清晰,作者這種非常巧妙的構思,令人拍案叫絕。
其二,所描寫的景物特點非常鮮明。伴隨著作者靈動的文筆,文本中所描寫景物的特點也非常鮮明。你看,一路上明艷的景色與歡唱的溪流,外洞的寬敞,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小與內洞的“黑、奇、大”,這樣明顯的特點在作者流暢的表達中呼之欲出。這些景物的特點體現在比較中:“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這樣的外洞,其寬敞名副其實。這些景物的特點體現在作者真切的感受中:“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薄把矍盎璋盗耍墒沁€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边@樣的孔隙,的的確確是窄小。當然,這些景物的特點還體現在作者的所見所聞之中。
基于這樣的文本研讀,在同學們學習這篇游記的過程中,突出文本的瀏覽順序、對景物的各種特點的朗讀、概括與提煉,成為同學們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的主要內容與關鍵載體,也是他們學習游記類文章對其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因此,圍繞著文本一明一暗的兩條游覽順序以及作者所描寫景物的鮮明特點,筆者著力設計了兩個重點學習板塊,也就學校著力推進的“兒童研究小項目”設計,作了初步的嘗試與實踐。
【板塊一】多種形式,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理清文本的寫作線索。
第一步:讀一讀。同桌兩人之間或學習小組四人之間分小節(jié)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在文字里真切地感受文本中的游覽順序。對于所有的文本而言,當然包括游記在內,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參與的朗讀、給足時間的朗讀,都是學習文本最好的方式。讀著讀著,洞口、孔隙、內洞等地點會漸漸清晰,一路游覽的順序也會漸漸地浮現于眼前、刻畫在腦海。這樣的朗讀,必將為理清順序、把握線索提供充分的保障。
第二步:圈一圈?!罢埻瑢W們圈出文中所有表示地點的詞語?!痹诠P者的課堂巡視中,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非常精準地找到“一路、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等表示地點的詞語,他們慢慢地會在文本中發(fā)現一條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路線圖,清清楚楚。他們獨立自主地走進文本,并在文本中自由地走幾個來回。同桌之間,一起校對,一起完善。
第三步:畫一畫。在讀一讀、圈一圈之后,讓同學們根據作者的游覽順序畫一張示意圖,既是對文本最好的提煉,也是同學們對文本最好的概括,還可以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做好鋪墊。在他們畫一畫的過程中,筆者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看同學們的“作品”,帶著欣賞的眼光、懷著贊美的神態(tài)。有的學生只在幾處簡明表示地點的文字處加上幾根線條,游覽的順序便清晰可辨;有的學生還略做裝飾,大與小、寬與窄,還是能夠讓人看得明明白白。
第四步:想一想。作者葉圣陶先生在文本之中以醒目的地點,勾勒出清晰的游覽順序,這樣的寫作方法帶給同學們怎樣的感受呢?作為讀者的學生們,這個話題既是對金華雙龍洞的感知,又是對語言文字的揣摩,還是對寫作方法的領悟。故而,同學們在四人學習小組中的討論興趣盎然,當每個學習小組派一名代表進行匯報之時,同學們所表達出的想法、觀點更是異彩紛呈。有的學生說:“按照游覽順序來寫,課文的層次非常清晰,一個地點接著一個地點,就如真正親歷游覽過雙龍洞一般。”有的學生說:“作者葉圣陶爺爺,就如同一位水平極高的導游,用清晰的游覽地點為我們精心設計了游覽路線,我們讀著課文,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薄?/p>
第五步:找一找。上面“想一想”的環(huán)節(jié)中,有個學生說:“在這些地點的旁邊,還有那泉水流經的路線。”筆者借機特別提醒學生:“泉水流經的路線也是文章的線索?!闭婵芍^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同學們沿著泉水流動的這條路線,在仔細的找尋中有了許多發(fā)現:一路上相伴相隨的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上源在石洞里,這樣緩緩流淌的泉水就是一條隱隱的線索,貫穿著作者游覽的全程。這條暗線與那條明線相伴相隨,互依互靠,使文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同學們讀起來有滋有味。對于同學們寫作方面的影響更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板塊二】多條路徑,把握景物的鮮明特點,把握作者的真實感受。
第一步:悟一悟。在同學們通過自由朗讀、指名讀讀,以及學習小組合作朗讀之后,需要提供安靜的時間給同學們去悟一悟。悟什么?悟作者所描寫的這些景物的鮮明特點。這是學生們對文本語言的準確理解、精當提煉,這更是同學們真正地、深入地走進文本的必經之路。筆者看到:經過揣摩,同學們所提煉的景物特點還是比較精準的,包括外洞的寬敞、孔隙的狹窄。只有一處同學們感到有點困難,那就是內洞的“奇”。大部分同學概括的是“特別”,因為文本中關于內洞的描寫確有特別之處,比如,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等語言表達。筆者并不著急,因為同學們的表達雖不精準,但不能說不正確。這樣的概括,為“議一議”環(huán)節(jié)埋下了伏筆,提供了誕生精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