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曉泓
摘要:創(chuàng)設情境是小學低年段說話寫話教學的主要策略。低年段說話寫話的情境設計策略包括以任務驅動表達內需,據(jù)對象確定表達形式,用評價調節(jié)表達導向。教師只有設計富有學科特點、基于兒童生活的真實或擬真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對象的真實表達,才能在說寫的言語實踐中開啟學生思維,創(chuàng)建出有情有境、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
關鍵詞:情境設計;說話寫話;小學低年段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1B-0057-03
情境能化抽象為形象,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chuàng)設情境是小學低年段說話寫話教學的主要策略,通過具體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喚醒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使說寫活動具體可感,消解說寫任務的陌生感。目前,小學低年段說話寫話的情境設計,教師一般會引入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進行角色扮演,營造貼近學生興趣點的氛圍,組織闖關游戲、實時觀察、分組競賽等情境活動,在活動中適時進行說話寫話訓練。
在一次說、寫一種水果的研究課上,教師設計了以下兩種情境:
情境A:喜羊羊準備開一間水果店,想聘請售貨員,應聘條件是能熟練向顧客介紹水果。如果你去應聘,你會怎樣介紹一種水果呢?
情境B:最近老師遇到了一件煩心事,6歲的女兒不太愛吃桔子,可大家都說吃桔子對身體好處多。同學們有辦法幫助老師勸說她吃桔子嗎?
執(zhí)教者在兩個基礎水平相似的班級進行教學,除了課堂伊始的情境創(chuàng)設,其他主要教學流程基本相同。筆者對兩節(jié)課情境設計效度做了觀察,詳見表1。
課后,筆者調查采訪了兩班學生。A班學生有的說不愿意當?shù)陠T賣水果,有的表示雖然喜歡看動畫片,但不愿意做喜羊羊。由此可見,情境A只是通過視頻刺激,贏得了眼球,沒有吸引所有學生進入說寫語境。B班學生被訪時仍饒有興味,他們有的關心老師女兒會不會喜歡上吃桔子,有的覺得能幫助老師很開心??梢?,學生的思維、語言均已高強度參與到擬真的學習情境中,表達成了一種內需。
反思情境A、B,筆者以為,情境B設計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改變了單純感官刺激的套路。在情境B中,吸引學生注意力只是附著目的,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進入富有學科特點的表達語境,具體措施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
一、以任務驅動表達內需
類似于情境A那種感官刺激獲得的興趣一般不能持久,真正能夠保持的興趣與動力來自內需,即在一定目的任務驅動下,經歷具有一定挑戰(zhàn)難度的學習過程,達成學習目標。
情境B選擇了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生活事件作為語境,有明確的任務,即勸說張老師女兒愛上吃桔子,這就使教材寬泛、虛化的話題變得明確、具體化了。這個圍繞說寫話題設計的任務語境,會成為說話寫話訓練“潛在的動機資源”,成為說寫活動開啟、推進、達成的根本動力[1]。在生活語境具體任務驅動下,兒童內心會激發(fā)出強烈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更主動、更廣泛地激發(fā)聯(lián)想,激活原有知識經驗和學習潛能,主動建構探究、嘗試、構思、運用、修正、解決的練習體系,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同化、順應所學知識,形成能力。此時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
再者,情境B更體現(xiàn)著兒童立場。低年級兒童好勝心強,樂于挑戰(zhàn),對教師有崇拜之心,他們會把幫助教師做事這樣的任務當作一種榮譽,想方設法去完成。這種基于兒童立場的任務語境,正切合學生的思想與情感需求,切中了學生說寫的興奮點。此時說寫任務與學生的說寫需求高度吻合,學習便可以在與現(xiàn)實生活相類似的情境中發(fā)生。
二、據(jù)對象確定表達形式
說話寫話是特定語境中與特定對象進行的口頭或書面交際活動[2]。情境B是生活的真實呈現(xiàn),在此交際情境中,學生的言說有確定的對象,因此要根據(jù)對象的身份選擇表達形式。也就是說,在描述一種水果時,要將以說清顏色、形狀、味道等的再現(xiàn)式學習,轉變?yōu)樗伎荚鯓咏榻B才能讓老師6歲的女兒喜歡吃桔子的探究式學習。有了要考慮言說對象的課堂語境,每一位學生都會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運用共有知識和自己的特有經驗提出方案。他們構思、嘗試、解決和創(chuàng)造足夠開放的空間,會主動尋求好的表達方式,選擇合適的言語形式。
情境B中張老師6歲女兒與二年級學生之間的年齡差距不大,喜好接近,心理水平接近,因此表達形式也會貼得很近。當學生在說話練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憤悱”之際,教師再適時提供解決問題的“支架”,輔以表達方法指導,如介紹的角度、擬人化的口吻、生動的比喻等,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補充,修正每個學生介紹水果的策略。從情境B課堂觀察到的情況看,多數(shù)學生表述側重于外形的可愛、味道的可口以及功效與作用等方面,這是針對老師女兒年齡小,易于被好玩、好吃、對身體有好處等“功利性需要”所吸引而進行的取舍。這樣的教學,似乎在低年級也滲透了謀篇布局的意識。其中一個學習小組,有這樣一段描述:“剝開它的皮,就會有一股濃香撲來。不過,你可能覺得這味道有點刺鼻,可千萬別讓桔皮上冒出來的汁水濺到眼睛里,會辣得很難受的;也不能直接用嘴咬桔皮,又辣又苦,會讓你難受好一會兒的?!边@段描寫一般不會被提及,巧合的是老師女兒當初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拒絕吃桔子的,這次寫話也因此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勸說效果。后據(jù)調查,寫這段話是因為小組成員有這樣記憶猶新的經歷,寫話時生活體驗被喚醒,成就了一次個性化的表達。
在這樣對象明確且能融入親身經歷的生活情境中,學生容易受到感染,像探險一樣積極挑戰(zhàn),在一種“全語言”的情境中,通過語言文字實踐,掌握適合的言語形式,提升表達技巧。
三、用評價調節(jié)表達導向
很多說、寫教學不重視評價,不能很好地利用評價的導向、反饋和調節(jié)功能,調整學習行為,達成學習效果?!昂梦恼率歉某鰜淼摹?,幾乎每一篇發(fā)表的文章,都經歷了作者和編輯反復修改的過程。情境B含有隱性評價,即能否通過對水果的介紹實現(xiàn)勸說目的。有了評價的標準,在達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學生說、寫情況,多次利用語境,組織反饋討論,增加同伴間的合作、演練,并根據(jù)需要修改、編輯,在不斷的修正調整中,學生的說寫活動逐步走向完善。
說、寫的交際活動是“構思—選材—起草—修改—編輯”循環(huán)往復的螺旋式過程[3],語境中的隱性評價,可以作為一個懸置的標準,在復雜的表達實踐經歷中作為一種參照。在反復斟酌文字的過程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遣詞造句的準確性、謀篇布局的合理性、表情達意的巧妙性自然會增強,有利于循序漸進地訓練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逐步培養(yǎng)系統(tǒng)完善的表達習慣。
當學生的說、寫活動達到預期目標,教師即可宣布任務完成,并展示優(yōu)秀作品進一步激勵學生。比如介紹一種水果的說寫訓練,經歷了修改、編輯的過程后,教師展示了一篇優(yōu)秀習作,并欣喜地告知學生,自己女兒因為讀了這篇文章,嘗試吃了桔子,現(xiàn)在不排斥桔子了。此時,學生因為任務完成而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了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
綜上,在低年級說話寫話教學中,創(chuàng)設具有學科特點,基于兒童生活的真實或擬真任務情境,能夠促進學生在說、寫的言語實踐經歷中,知識學習、能力提升與生活經歷結伴同行,悄然開啟學生的思維,孕育出有情有境、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2][3]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43-46.11.11.
Context Design of Underclass Pupils Speak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
Chu Xiao-hong
(Yangzhou Yucai Primary School, Yangzhou 225000, China)
Abstract: Creating contexts is a major strategy for underclass pupils speak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 including expressing their internal needs driven by tasks, determining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objects, and adjusting the guidance of expression through evaluation.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authentic or near-authentic task contexts with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childrens lives to guide them to express themselves authentically with goals and objects, so that they can trigger their thinking in practic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and create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full of contexts, emotions and vitality.
Key words: context design; speaking and writing; primary school under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