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丹
【摘 要】
外國文學作品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現(xiàn)代派小說更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針對現(xiàn)代派小說意蘊的解讀研究相對滯后,致使其閱讀教學脫離文本。在閱讀過程中,由于師生缺乏相應的知識和經驗,教學目標難以達成。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合理把握現(xiàn)代派小說的意蘊進行分析。
【關鍵詞】
現(xiàn)代派 小說教學 意蘊
小說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外國小說教學更是不可忽視的部分。從小說流派來看,不同的小說流派所呈現(xiàn)的風格各有差異,思想意蘊各不相同,這加大了學生理解主題的難度。另外,針對現(xiàn)代派小說閱讀的研究相對不足,使得其教學工作相對滯后。如何合理把握現(xiàn)代派小說的意蘊,是小說教學的重要工作,加強現(xiàn)代派小說研究非常重要。
一、基于文本注重核心問題解讀
由于現(xiàn)代派小說主題模糊,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逐步解讀文本,采取層層剝離的方式來理解文本的深意。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現(xiàn)代派小說課堂閱讀教學應采用課堂聚焦和層進法來解讀文本。針對學生確定課堂中所需要研究的焦點問題并聚焦于學習活動中,逐層研究解答困惑。例如,進行《項鏈》教學時,先讓學生獨立解讀課文,把自己的理解和困惑展現(xiàn)出來,聚焦后師生共同解答困惑。學生的困惑聚焦后,得出“瑪?shù)贍柕聛G失項鏈后積極償還的根本原因”這一核心問題,教師應從故事產生的背景入手,學生反復閱讀文本,由淺入深地理解文本對人物瑪?shù)贍柕碌目坍?,進而探究故事背后的社會現(xiàn)狀及瑪?shù)贍柕氯烁竦霓D變。對現(xiàn)代派小說意蘊的把握,須建立在對核心問題的解讀之上。教師只有做好此項工作,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
二、針對文學意蘊重組閱讀
現(xiàn)代派小說往往有其獨特風格,在創(chuàng)作技巧方面有其獨特性,主題形象往往會進行模糊化處理。這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增加了難度。就當下現(xiàn)代派小說教學來說,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矛盾沖突,文本的規(guī)定性和主題的模糊性沖突,文本中的客觀性和作者的主觀意識沖突等,這些主要矛盾很容易引發(fā)學生對文本錯誤的解讀。因此,教師在進行此類小說教學時,須從文本入手,對文本進行重組,讓學生更易于理解文本。例如,學習《變形記》時,學生對文本的意蘊解讀各有見解,教師可以適當?shù)馗鶕?jù)教學內容對主題進行重組。對文本的重組教學,幫助學生更加準確的認識文本中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
三、注重比較閱讀方法的使用
由于現(xiàn)代派小說主題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即將國外現(xiàn)代派小說與國內現(xiàn)代文學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分析二者存在的異同之處,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強化閱讀訓練,還可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學與國外文學之間的關系。例如,學習卡夫卡的《變形記》時,為了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可將其與《十八歲出門遠行》進行比較閱讀。在閱讀《十八歲出門遠行》時,學生往往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對此,教師可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小說中的“我”的內心進行剖析。把《十八歲出門遠行》與《變形記》聯(lián)系起來,把握兩者的荒誕性,深入理解不同文本所表達的深層含義,把握“旅店”“甲蟲”的象征意義。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將兩個類似的小說作品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理解其中所意蘊,由此及彼加深理解。
四、強化讀與寫的有效結合
現(xiàn)代派小說的教學不僅可以通過閱讀的方式來展開,還可以從讀寫結合的角度來強化。所謂讀寫結合,是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二者的有效結合。從當前學生的寫作來看,思維單一化趨勢明顯,要改變須要積極尋求多方面的結合。例如,學習《戰(zhàn)爭與和平》時,讓學生進行全本著作的閱讀顯然不可能,但如果不對原著有所了解,就難以把握小說的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因此,教師可以采用觀看電影《戰(zhàn)爭與和平》的方式,并要求學生寫觀后感,進而加深學生對小說的理解?,F(xiàn)代派小說教學,通過讀寫結合來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把握小說的意蘊。
總之,現(xiàn)代派小說的意蘊把握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意蘊,必須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更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在現(xiàn)代派小說意蘊把握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地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才能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火花,深入理解現(xiàn)代派小說的價值所在,并理解其蘊含的深刻意蘊。
(本文系廣東省廉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模塊小說教學策略研究”的成果論文。課題立項批準號:2017LJYB007。 )
【參考文獻】
【1】鄒贊.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新型生態(tài)倫理——評《美國后現(xiàn)代派小說的后人道主義研究》【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4(01)
【2】王洪岳.論現(xiàn)代派小說的空間性結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3】羅玲娟.從現(xiàn)代派小說文本特征看讀者在文學閱讀中的作用【J】.江西社會科學,2006(09)
【4】朱立立.臺灣現(xiàn)代派小說研究再出發(fā):一種精神現(xiàn)象學的闡釋【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
【5】王洪岳.西方讀者理論述評——以現(xiàn)代派小說讀者接受理論為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6】劉加媚.美國后現(xiàn)代派小說及其模式評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01)
【7】陳曉蘭.大街和女人——中國現(xiàn)代派小說中的都市女人【J】.婦女研究論叢,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