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衛(wèi) 沈衛(wèi)東
寒冬臘月,很多人出現(xiàn)手腳冰涼、軀體怕冷、關節(jié)疼痛等不適。中醫(yī)認為,這與寒凝血瘀有關。所謂“溫則行,寒則凝”“通則不痛,不通則痛”,就好比夏季溫暖則流水潺潺,冬季寒冷則滴水成冰,人體氣血流動也是如此。下面給大家介紹三個冬季常用的驅寒暖身保健穴位命門、關元和涌泉,搓揉或艾灸這三個穴位,有疏通經絡、振奮陽氣之效,有助于活血化瘀、御寒保暖。
壯陽散寒——命門穴
【定位】
命門穴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穴時,多采用正坐或俯臥位,可取一長線經肚臍中點,水平繞腰腹一周,該線與后正中線交點凹陷處,即為命門穴。
【功效】
命門穴有壯陽、補腎、散寒之效,歸屬督脈,位于兩腎之間。中醫(yī)稱其為“元氣之根本”“生命之門戶”,故名“命門”。命門穴是反映和調節(jié)命門之火盛衰的一個反應點。命門之火衰微,則寒邪易侵襲人體,使人出現(xiàn)怕冷畏寒、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
【操作】
1 掌擦命門穴雙手相互搓熱后,立即用單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命門穴區(qū)部位,進行直線來回快速摩擦,以穴區(qū)皮膚潮紅、透熱至小腹為宜,每日1~2次。
2 艾灸命門穴艾條懸灸,每次10~20分鐘,以局部潮紅、溫熱為度;艾炷隔姜灸,宜連續(xù)灸5~7壯,以局部潮紅、溫熱為度。
溫補元陽——關元穴
【定位】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取穴時,多采用仰臥位或正坐位,取穴時應先確定恥骨聯(lián)合,沿下腹部前正中線垂直向下推,可觸及一骨頭,此骨頭即為恥骨聯(lián)合;再將臍中與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中點的連線平分為5等分,該連線的上3/5與下2/5交點處即為關元穴。
【功效】
關元穴歸屬任脈,是小腸募穴,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是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故名關元,亦是俗稱的“丹田”之處。此穴具有溫補、散寒、益氣的功效,且能大補元陽,是治療真陽不足、腎陽虛衰、寒凝血結、陰寒內積的常用穴位。
【操作】
1 掌擦關元穴雙手相互搓熱,迅速用單個手掌附著在關元穴區(qū),進行直線來回快速摩擦,以穴區(qū)皮膚潮紅,透熱至腰背為度,每日1~2次。
2 艾灸關元六《黃帝內經》云“積冷虛乏皆宜灸”,灸療關元穴是溫補驅寒的重要方法。艾條懸灸,每次10~20分鐘,以局部潮紅、溫熱為度;艾炷隔姜灸,宜連續(xù)灸5~9壯,以局部潮紅、溫熱為度。
補腎壯陽——涌泉穴
【定位】
涌泉穴在足底部,取穴時多采用俯臥或仰臥位,足趾屈曲,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處凹陷,即為涌泉穴。
【功效】
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中醫(yī)學認為,人體諸多經脈都匯集于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系,故涌泉穴被稱為“接地氣”的樞紐。有一種說法是:“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苯洺0茨Υ耆嘤咳ǎ梢匝a腎壯陽、強筋壯骨,緩解下肢冰涼或身體上熱下冷等不適,還有益于調氣血、助睡眠。
【操作】
1 搓搡涌泉穴每日早、晚用手掌快速搓揉涌泉穴(足心),接著搓揉各個腳趾,至有熱感為止。
2 艾灸涌泉穴每次5~10分鐘,以雙足溫熱為宜。
3 熱水沐足在較深的盆中加入40℃左右熱水,水量宜沒過腳踝,浸泡約20分鐘。同時,按摩搓揉雙足涌泉穴,以感覺全身發(fā)熱,微微出汗為宜,長期堅持,便可嘗到“福從腳底生”的甜頭。
當然,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冬季會有手腳冰涼、怕冷等不適,還要注意日常調護。首先是保曖,美麗“凍”人不可取;其次,要合理飲食,并適當進行運動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