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小彬
小學科學倡導多種形式的學習,閱讀是了解和認知事物的最佳途徑,然而老師和學生們都習慣了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甚至是忽視與丟棄了對教材的閱讀??茖W閱讀是學生學習抽象知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閱讀,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深化學生對科學的認識,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學會科學閱讀,也是提高科學學習效率的方法,是科學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足以可見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提倡探究式學習,但不把探究式作為學生學習的唯一方式。科學課涉及面廣、內容豐富,要想學好這門課,對科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僅僅靠課堂上的探究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在課外閱讀大量的資料,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閱讀能力。
綜觀目前的科學課堂,幾乎把探究式學習作為唯一的科學學習方式,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們興高采烈,但是,科學的內容豐富而廣泛,僅靠每一節(jié)課短短幾分鐘的探究學習得到的發(fā)展是有限的。因此,重視培養(yǎng)學生科學閱讀,在書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科學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科學閱讀,指的是讓學生通過接觸各種科學讀物或者相關視頻等資料,豐富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發(fā)展,培養(yǎng)科學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科學閱讀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那么,科學老師應該如何重視培養(yǎng)學生進行有效的科學閱讀呢?筆者結合自身實際,認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閱讀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fā):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
科學閱讀不僅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家里、圖書館等更加廣闊的空間開展,科學閱讀的載體也是豐富多彩的。
1.視頻
觀看視頻是最直觀的閱讀體驗,也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給學生播放一些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視頻材料,引起學生對課本內容的關注。比如在一年級的《觀察魚》一課中,就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海底世界等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到魚的種類繁多,直觀地感受生物多樣性。
不僅在課堂上,教師還要鼓勵孩子們在課外多關注科教節(jié)目,比如《動物世界》《加油向未來》等科技節(jié)目,既豐富課外生活的同時又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2.科學讀物
科學讀物是最普遍的科學閱讀載體。首先是科學書,科學書是學生學習科學最重要的文本。在科學課本中也有很多課程是通過閱讀指導實驗的,比如在《太陽系》一課中,學生就需要先通過閱讀知道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了解它們的名稱,離太陽遠近、體積大小等,根據(jù)這些資料再建造太陽系模型。除了課堂內容,教師尤其要重視“資料庫”的利用,小學科學教材中的“資料庫”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是對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好資源。
當然除了科學書,課外科普讀物才是科學知識的海洋。教師可以給每個學段推薦相應的科普讀物,也可以訂閱《小哥白尼》等符合小學生年齡段的期刊,為孩子們搭建一個科學閱讀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科學閱讀,發(fā)展學生科學素養(yǎng)。
3.網(wǎng)絡資料
網(wǎng)絡是目前獲取科學知識最快的一種途徑。這時科學老師就要根據(jù)教學進度給學生推薦與學習內容有關的網(wǎng)絡平臺。比如上到植物,可以給學生推薦“形色”,讓學生去認識更多的植物;上到“地球宇宙”,就可以給學生推薦谷歌地圖。
總之,科學閱讀學習的場所有很多,方式也很多樣,這就更需要我們老師去給學生搭建好的平臺,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二、有效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科學閱讀是學習科學除了動手探究外的另一個重要的學習方式,但是,在我們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為了體現(xiàn)科學趣味,一味追求動手的操作,往往容易忽視閱讀部分。抓住契機,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可以使學生的科學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創(chuàng)設閱讀機會,激發(fā)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起來,那么學校所規(guī)定的功課,就會當作禮物來接受?!毙睦韺W也研究表明,興趣是學習的先決條件,是一種愉快的情緒體驗,教師要“善于準確把握兒童的閱讀期待,激活他們的已有經(jīng)驗,讓他們盡情地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露、溝通、碰撞,從而體驗到語言的張力、閱讀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悅”。
比如在《地球與宇宙》這一單元起始前,先提問“同學們了解我們的地球嗎?”“你了解宇宙的哪些呢?”,從而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也讓他們對探索宇宙有更強烈的興趣。那么,再讓同學們課后去搜集相關的地球宇宙方面的知識。
因此,創(chuàng)設閱讀機會,首先要提高學生對課外閱讀作用的認識,激發(fā)其對課外閱讀的渴望。要讓學生明白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是相輔相成的,課外閱讀可以擴大視野,豐富知識,充分利用課外閱讀資源,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豐富各科知識的重要手段,更是他們未來生活中受益無窮的文化積淀。其次,要注重運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要以身作則,在情感上感染學生,使學生感到讀書不是繁重的學習任務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另外,在閱讀的層次上應遵循先易后難、先短后長的原則,不要讓學生一開始就產(chǎn)生畏懼情緒。讓他們嘗到閱讀的甜頭后,再逐漸提出更高的閱讀要求,同時還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課外閱讀的樂趣等。
2.加強閱讀指導,培養(yǎng)學習能力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通過科學的閱讀方法可以控制和調節(jié)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閱讀的形式有很多種,可以通過書本文字或者視頻動畫等方式,但無論哪種閱讀形式,都需注意以下兩點:
(1)明確閱讀目標
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教師必須給他們一個明確并能夠理解的科學問題,只有帶著指向明確的問題,學生才能夠順利地開展閱讀資料的活動。
比如在學習《生物與環(huán)境》單元之前,如果老師要求“請同學們回去查閱關于動植物的相關知識”,面對這樣簡單卻籠統(tǒng)的問題,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因為,它包括很多方面,可以是動植物的名稱,可以是動植物的特征,也可以是動植物的避敵方法或某種本領、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形成特點等,范圍之廣,也難怪學生找得五花八門。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說:“請同學們回去查閱有關動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動植物為適應環(huán)境而形成了哪些本領?它們有哪些形態(tài)特征適應環(huán)境等某一方面的知識?!边@樣具體的目標,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完成閱讀的任務。
(2)做好讀書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時可以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將讀過的有關信息摘抄在筆記本上,這樣相當于對所讀知識的再篩選、再過濾,既有利于鞏固印象,也有利于對知識的分類,歸納、整合。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寫下來,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頓悟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外閱讀筆記還可以成為學生日后寫作的材料與借鑒。
3.及時反饋信息,養(yǎng)成閱讀習慣
(1)開展閱讀成果分享會
如上完《地球與宇宙》單元后,布置學生繼續(xù)去探索宇宙。當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后,指導學生進行信息卡的制作,加強對信息的處理。做卡片相對于孩子而言是很適合的,不僅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還可以針對個人的認知水平對信息做適當?shù)男薷?,讓抽象的文本變得更加直觀。學生在成果分享會同學間的交流能豐富他們的知識面,而且他們還因閱讀而獲得了成就感,養(yǎng)成熱愛閱讀、繼續(xù)學習的習慣。
(2)開展辯論賽
辯論會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樣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最好方式之一。比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在課堂中學生通過探究實驗知道了生熟食物各有不同的特點。那么到底該怎么吃比較合理呢?有的同學說生吃,有的同學說熟吃,老師布置給同學們課后去搜集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一周之后開展辯論會。學生在這一周的時間內肯定會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補充自己的知識,并且這個過程對于學生來說肯定是有趣又有意義的,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科學發(fā)展與科學素養(yǎng)。
總之,科學閱讀是學習科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學習方法。在閱讀中,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在閱讀中,學生了解科學家的發(fā)明過程,樹立了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在閱讀中,學生與最前沿的科學相對接,感受科技的發(fā)展與人類生活及社會的進步。作為科學老師理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科學閱讀習慣,科學閱讀與探究式學習相輔相成,使學生學習科學更有興趣,更有動力,這樣學習科學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作者單位: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學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