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東
新《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我們的科學教學也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開展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活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在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操作、交流匯報時我們常常會遇到令老師“頭疼”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一、在學生提出研究問題階段常見的問題及教學對策
問題一:提出的問題眾多,但有價值的問題少
比如四年級科學課《蛋糕發(fā)霉了》中,老師提出:“關于霉你想研究哪些問題?”學生的回答: “在什么條件下會形成霉?”“ 哪些地方會有霉?”“霉可不可以燃燒?”“在什么部位容易形成?” “毛毛會不會長大? “霉分哪些種類?” “有了霉會怎樣?”“霉可不可以吃?”……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不能馬上否定,也不能放任不管,來個你提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失去了教師的指導作用。那么如何把既是學生提出來的,又是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統(tǒng)一起來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策略一: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歸納
雖然有時候提出的問題有很多,但有很多問題都是表達方式或語言組織上不同而已,提的問題實際上還是同一個。比如上面提到的“霉是怎樣形成的?”“在什么條件下會形成霉?”“ 哪些地方會有霉?”看起來有三個問題,而實際上研究的都是有關霉的生長條件。而有的問題則超出教學范圍,而且學生也不具備這個能力去進行探究。
策略二: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篩選
可以根據課堂上準備好的材料進行篩選。對于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情況教師要注意逐步引導,首先可以由知識遷移提出問題??茖W教材從知識、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結構。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的前后聯(lián)系,引導學生從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中,提出自己要探究的問題。其次可以由材料提出問題??茖W課的材料必須要有結構性,材料本身就蘊含著很多問題。
二、在學生討論問題階段時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問題:學生過早說出了結論
在學習《植物的根和莖》時,當我剛拋出問題:植物的根和莖有什么作用?學生立刻就提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莖起到運輸水分的作用。說完還得意洋洋地說:“老師,不會錯的,我是從書上看來的?!?/p>
策略一:教師應積極引導
遇到學生過早說出結論時,教師不要急于表態(tài),更不能回避。要積極、巧妙地引導,可以適時地追問:“書上看來的就一定是準確的嗎?你能不能自己設計實驗來證明這一說法呢?”
策略二:注意材料的發(fā)放和出示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什么時候發(fā)材料、什么時候出示材料、什么時候收回材料都是有策略的。在《比較水的多少》這一課里,學生之所以說到用量筒,主要是他看到了桌子上面的量筒,因此,這個時候,材料的出示往往會起到誤導的作用,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三、在學生實驗操作時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問題:把桌子上的材料統(tǒng)統(tǒng)試過、玩過
上《食物的營養(yǎng)》時,學生雖然已經明白我講的方法,用燒的方法檢驗瘦肉,用按壓的方法檢驗花生,用滴碘酒的方法檢驗淀粉,認識他們各自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蓜悠鹗謥硭麄兯坪跬藱z驗方法,將所有的食物一一用燒、壓、滴的方法去檢驗,用去了不少時間。
學生的興趣并不在教材編寫者和老師設計的實驗的原本意圖上,而是把實驗當成了游戲,所以他們對同一種物體要用各種方法去玩一下。面對這種情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采用競賽的方式或限制時間
“比一比哪一組能用各種方法最快檢驗出他們所含的營養(yǎng)物質”。“給你們三分鐘時間,行嗎?”
策略二:根據實驗問題、實驗方法發(fā)放材料
比如在《怎樣加快食鹽的溶解》這一課里,有些組用攪拌的方法,有些組用咬碎的方法,有些組用加熱的方法等等,這樣每個組發(fā)放的材料就不同,在用加熱方法的組里就不能放玻璃棒,否則學生一用就會影響實驗結果。
四、在學生匯報交流時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問題:不能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
一位教師在上《磁鐵的兩極》中的第二個探究活動,讓學生用磁鐵的各部分去吸引回形針來驗證磁鐵各部分的磁性是否一樣,幾分鐘后,活動結束了,教師讓一個研究小組說說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結果實驗室里還是亂哄哄的樣子,有玩回形針的,有玩磁鐵的。
匯報交流是探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學生往往更喜歡動手實驗,而不愿做一個傾聽者。這樣的后果就是這些學生無法獲得其他同學提供的信息,無法認同或質疑,看不到別人的長處。所以教師可以從以下策略加以解決:
策略一:排除外部干擾因素
應該把影響學生注意力的因素排除,比如讓學生把觀察材料及時收起來。上面所舉的例子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主要是老師沒有及時把實驗材料收起來。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何況是好玩的磁鐵呢?
策略二:建立合理的評價制度
可以把學生傾聽的表現(xiàn)作為一個評價的內容,比如每節(jié)課評選一個“最佳表現(xiàn)組”等,通過小組間的競爭促使每個學生自覺傾聽別人的發(fā)言。
五、在科學觀察時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問題:不能堅持長時間的觀察活動
為了研究動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經常需要進行長期的觀察活動,這些活動多數(shù)需要在課后進行。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所致,他們往往不能堅持長期的觀察活動。
策略:教師要對自己安排的觀察任務及時檢查,并反饋學生的觀察情況,激勵學生觀察的信心。此外,可以開展一些專題活動,如展示學生種植的植物或飼養(yǎng)的小動物,也可以采取評選“優(yōu)秀觀察小報告”等形式來調動學生堅持長期觀察的耐心。
科學課堂是動態(tài)生成的,而我們教師在面對這些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的“節(jié)外生枝”時,就必須要有良好的教育機智,能隨機應變,冷靜、靈活地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以便從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獲。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