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仁凱
[摘要]《追風箏的人》不僅僅是一部關于成長的小說,也是一部關于救贖的小說。童年時期的阿米爾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但由于父親沒有對其進行正確的人格教育,從而導致成長中出現人格誤區(qū)。阿米爾的自私、懦弱深深傷害了哈桑。多年之后,他開始對曾經自己犯下的錯誤進行救贖。從父子關系重建到解救哈桑的遺子索拉博,最終完成在人格上的救贖。
[關鍵詞]《追風箏的人》;人格教育;人格救贖
卡勒德·胡賽尼于1965年出生在阿富汗的喀布爾,其小說《追風箏的人》于2006年獲得法國ELLS雜志讀者大獎,胡賽尼于2014年獲得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又因其作品的巨大影響力,他獲得聯(lián)合國人道主義獎并受邀擔任聯(lián)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蹲凤L箏的人》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小說既包含了他們童年時期的溫情記憶,也囊括了阿米爾在風箏比賽經歷后的痛苦和內疚,它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兒童人物的內心活動,阿米爾的人格救贖是其核心主題。愛與背叛、背叛與救贖,與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如影隨形。“尋愛→愛殤→背叛→救贖”,可簡約勾勒出阿米爾長達26年的成長之旅。
一、“飄渺”的親情——阿米爾和父親的父子關系
阿米爾的父親是身強力壯、威風八面的成功人物,而阿米爾不但沒有他父親的這些男子氣概,反而膽小怯弱。在父親的偉大光環(huán)下,他對近乎“完美”的父親極為崇拜和驕傲,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和認同。每個孩子都會追求優(yōu)越感,而家長或者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將這種追求引入到富有成果和有益的方面。他們必須確保,孩子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能獲得幸福,而不是患上神經官能癥和心理失常。父親沒有對阿米爾進行正確的人格教育,首先是將妻子的離世歸咎于阿米爾,從阿米爾出生就對他帶有偏見,而后又因為阿米爾長大后性格不像自己而排斥他,對阿米爾的創(chuàng)作才能也不感冒,這些都給童年時期阿米爾的人格發(fā)展帶來負面影響。不僅如此,阿米爾的父親還曾鼓勵阿米爾去報名參加他并不喜歡的足球隊或者是看球賽等,這些都體現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上的失敗。
阿米爾的父親將“偷盜”視為人生中最大的惡行,然而諷刺的是,他自已本身就是一個小偷。首先,他剝奪了阿米爾得知自己有兄弟和擁有正常家庭的父愛的權利,他的教育方式給阿米爾帶來心理陰影,童年阿米爾因此在追求父愛的過程中誤人歧途,變得嫉妒心強且懦弱。在這樣一種“飄渺”的父子關系下,阿米爾借風箏比賽獲得了父親的認可,卻因此傷害了哈桑。其次,阿米爾的父親還剝奪了哈桑擁有真實父親和兄弟的權利。原本應該有像阿米爾一樣生活的哈桑,受盡了種族上的歧視和虐待。最后,他還“偷走”阿里的榮譽和尊嚴。與阿米爾的父親相反的是拉辛汗,他肯定阿米爾的優(yōu)點,并且對阿米爾的創(chuàng)作才能不斷鼓勵、支持。對于阿米爾犯下的錯誤,他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其進行救贖。拉辛汗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阿米爾父親的角色。阿米爾的父親在家庭教育上的失敗是導致阿米爾的人格發(fā)展走向誤區(qū)和哈桑的悲劇結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虛偽”的友情——阿米爾和哈桑的主仆關系
哈桑和阿米爾所代表的是兩種對立的種族。首先,阿米爾出身高貴,其祖父是律師,父親是成功的地毯商人,他的家族屬于“上等”的普什圖人,是遜尼派穆斯林;而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兒子”,父親殘疾母親聲名狼藉,他們是“卑劣下等”的哈扎拉人,是葉什派穆斯林信徒。歷史上部分普什圖人曾經因為信仰問題壓迫哈扎拉人,阿塞夫欺壓哈桑,強調了“他們這種人污染了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國家,他們弄臟我們的血脈”,連阿米爾的老師在提到哈扎拉人的時候也“皺了皺鼻子,仿佛那是某種疾病”。
個體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的人格都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而且這種整體人格的行為表現和個體逐漸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然而,阿米爾的善良本質和其行為模式并不統(tǒng)一,其最明顯的表現是背叛哈桑后的內疚和痛苦,這種不統(tǒng)一為后來的救贖埋下伏筆。身份上的差異導致阿米爾在哈桑遭受欺凌的時候畏縮、逃避。哈桑是一個典型的《古蘭經》中的替罪羊形象,他逆來順受,是阿米爾在追求優(yōu)越感過程中的犧牲品。
三、多年的內疚——阿米爾的人格救贖
(一)父子關系的變化
救贖,就是找回自己,重新站在日光之下的意義。我們尋找我們曾經放棄的一切,恰恰都是我們不得不去尋找的。阿米爾對自己的人格救贖就是要找回善良的本性,尋找當初他為了贏得父親的認可而放棄的勇敢和正義,重新以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個體站立在生活中。在童年時期,父親是如此的成功和耀眼,他希望阿米爾和他一樣成功。童年時期的阿米爾順從他的父親,以父親為榜樣,并且想盡一切辦法來贏得父親的歡心。阿米爾在阿富汗內戰(zhàn)后隨父親逃亡到美國。在美國阿米爾失去了原先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父親的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從前,因此他必須自己去思考、選擇、實踐。過去的經歷和自我形象開始解體,作為一個成年人,阿米爾開始審視自我。而此時父親不再是原來那個榮耀、強健的成功商人,反而需要依靠阿米爾來生活。父子齊心協(xié)力,逐漸融入美國的生活方式,阿米爾也成長為一個有健全人格的獨立個體。阿米爾的成長改變了父親原先對他的看法,父子關系也變得更和諧、親密。
父親的去世給他帶來很大的打擊,阿米爾在拉辛汗來電后決定前往阿富汗進行救贖,因為“我和爸爸的相似超乎原先的想象,我們兩個都背叛了愿意為我們付出生命的人……不只是為了洗刷我的罪行,還有爸爸的”。
(二)曲折的救贖之路
多年來阿米爾都承受著靈魂的拷問,背叛哈桑這件事一直困擾著他。但阿米爾始終缺乏勇氣去重新?lián)荛_痛苦的一頁,選擇將它塵封起來。即使這樣,阿米爾還是會經常內心痛苦萬分“我常常告訴哈桑,有朝一日,我們會沿著海藻叢生的海灘散步,讓我們的腳陷進沙里,看著海水從我們的腳趾退去”。因為拉辛汗的“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加之婚后無子,他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們都有不收養(yǎng)的理由……我的理由是:在某個地方,有某個人,因為某件事,決定剝奪我為人父的權利,以報復我曾經的為所欲為”,他決定對當年犯下的錯誤進行救贖。
首先是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且已經被害后,他摒棄宗教信仰中的收養(yǎng)觀念,收養(yǎng)索拉博。拯救被關押、虐待的哈桑遺子索拉博之路充滿了曲折,當童年的陰影阿塞夫再次出現,阿來爾選擇了勇敢面對。索拉博如曾經的哈桑,在危難時刻再一次保護了阿米爾,二人設法逃脫困境。艱難的移民程序讓救贖之路雪上加霜,加之索拉博在恤孤院受到的折磨和虐待,讓索拉博的自殺成為一種必然。索拉博長期的抑郁,也無疑增添了救贖的困難。因為風箏,哈桑用自己的卑微和忠誠讓阿米爾的虛榮心得到滿足,贏得父親的認可,但其人格發(fā)展卻走向了歧路。而在救贖之路,因為風箏,阿米爾甘愿成為為索拉博追風箏的人,彌補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最終通過風箏,他帶領索拉博找回人生中的快樂,實現了救贖。
結語
阿米爾的救贖不僅僅是對自己人格發(fā)展缺陷的救贖,更是對悲劇性的哈桑的救贖,也是對失責父親的救贖。從私生子、低劣種族的身份到成為阿米爾一家的仆人,再到為了保護阿米爾而奉獻出的忠誠和受到的傷害,以及最后為了維護種族尊嚴而獻出的生命,哈桑的悲劇伴隨其一生。父親的失責一方面在于沒有正確地引導兒童解決在心智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導致阿米爾的人格發(fā)展走向歧路;另一方面,他未能給哈桑提供一個健康有益的生活環(huán)境,并且在哈桑受到傷害后未能給出及時的關照和愛護,導致哈桑在身體上和心理上受到雙重傷害。阿米爾的人格救贖在于成長為‘個獨立自信的個體,父子關系趨于和諧,并且?guī)椭5倪z子索拉博逃離戰(zhàn)亂,并為其成長和發(fā)展提供積極的成長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田穎萍,譯.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
[2j韓玉群.人生的回轉木馬——《追風箏的人》中的成長與救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3-115.
[3]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人[M].李繼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王琪.認同與成長——《追風箏的人》中父子關系的分析[D].電子科技大學,2017.
[5]張國龍,陳暉.成長的背叛、救贖及其他——《追風箏的人》對成長的深度書寫[J].中國圖書評論,2005(5):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