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杰
【摘 要】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體育教學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體能訓練,而是將主要關注點放在了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問題上。這種深層次的轉變,使得體育不再是一門簡單的學科。體育鍛煉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不僅影響著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也在人生的每一個層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社會的進步,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體育對人的影響。體育運動作為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是體育教學模式的轉變。
【關鍵詞】 體育? 教學模式? 教學思想
一、體育思想的形成過程
1.1體育的起源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條件,體育也是如此。體育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人類初期,體育在人類開始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的時候就開始產生了。原始的生產捕獵工具,例如弓箭、獨木舟等,對于力量和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人類就開始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在這些方面的能力。最初的體育思想,就是這樣產生的。
1.2我國體育思想的發(fā)展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我國的體育也漸有雛形。建國以后我國引入了前蘇聯(lián)的體育教學模式,而我們國家現代體育思想的形成,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經過體育教學研究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終于發(fā)布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它標志著我國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自成體系,不再依賴于既定的外國模式。根據國人的體能狀況,對體育教學的結構也進行了調整。體育教學模式的轉變是由新形成的體育教學思想引導的,它與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狀況相一致,與世界的發(fā)展趨勢相符合。
二、當代體育教學思想引導體育教學的轉變
2.1教學任務的改變
現今社會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間點,人們的目標已經不僅僅是溫飽。長時間的工作和學習,要求我們必須具有強壯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因此而誕生的體育大綱《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相比于之前的體育模式的最大改變,就是將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學生的心理和情感的構建上。新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單一的對準體育能力,它更加注重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同步。以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壓力的能力為目標,將原來以老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體育教學開始注意培養(yǎng)學生身心健康,相比于之前有了質的突破。
2.2教學結構的調整
我國的應試教育機制導致體育教學的內容和結構大不相同,許多學校的體育教學都太過注重成績的達標而忽略了個體能力的提高。突出了教學技巧卻忽視了學習能力,過分的重視結果而忽視了過程。整個體育教學的結構過于死板,靈動不足,壓制了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體育教學變得死板無趣。而在當代新型體育思想的引導下,體育教學的自主性大大增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想要學習的體育項目。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這項改變也充分地提高了學生對與體育的興趣。教學結構變得更加科學,在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中,學生們可以更加輕松愉快的學習。
三、體育教學模式的轉變途徑
3.1通過科學途徑,推動教學模式轉變
體育不是一個簡單的鍛煉身體的過程,它具有一套獨立的、科學的體系。這樣,對于體育教育工作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們不僅應該擁有過硬的體育教學能力和技術,還應該掌握身體、心理健康的知識。只有這樣在一些體育教學過程中,才能盡量避免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出現受傷的情況,幫助學生充分掌握運動技巧和技能。通過科學的方法,帶動體育模式的轉變。比如,在是低年級的體育教學中,能力的提高僅僅是次要的,主要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在玩中學,就是最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3.2將健康放在第一位
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特點就是健康第一,幫助學生將體育精神融入到生活的各個角落。隨著身體和心理的發(fā)展,這種將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通過體育鍛煉,身體素質得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應社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都得到發(fā)展。可以說健康的生活是離不開體育鍛煉的。
3.3體育模式轉變的方向
人和人的交往在社會中是不可避免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合作與競爭能力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在體育活動中,學生可以培養(yǎng)踏上社會所需要的合作、競爭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新型體育思想想要帶給學生的,常進行體育活動,人的氣質和能力都會有所改變。體育鍛煉對于人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而體育模式的轉變就帶領體育教育向更加積極的影響處進步。沒有體育活動的人生是索然無味的,擁抱體育的人生必定是出彩的。
四、結語
體育教學是在所有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的過程中,為實現教學目的而實施的教學過程。所有的教學模式都是為了教學目的而服務。體育教學模式是設計和組織體育教學活動的的一套方法理論體系。教學模式是不斷變化的,完善的系統(tǒng),隨著體育改革的逐漸深入,當代體育教學思想已經趨于成熟,體育教學的科學性也得到提高。因此,只要我們積極開展對體育教學的探索,就能不斷完善創(chuàng)新我國的教育和體育思想的發(fā)展,實現體育教學的現代化,提高教學質量,深化體育改革。
參考文獻
[1] 吳志超.劉紹曾.曲宗湖.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6.
[2] 肖煥禹.平杰.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 .[J]. 2002 .(3)1-4.
[3] 李東.體育文化現狀建設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學校.
[4] 周文琴.對體育存在問題的探討[J].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