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竇桂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一個人的最佳讀書狀態(tài)應該是一種『隨時』狀態(tài)。 不讀書,無以教,不讀書,無以言,要在閱讀中經(jīng)營生活,與書成為朋友。
我的童年在山區(qū)度過,山居生活,簡單而又充實。不像今天的孩子,眼睛還沒有睜開,就背著書包“步履蹣跚”地上學。
放養(yǎng)的我們,每天睡到自然醒,欣欣然張開雙眼,在滿眼蔥綠和金色的晨光中,就像一只只蘇醒的野貓。不論上學、放學、課間,只要有時間,就在村里穿來穿去。
那樣的年代、那樣的地方,壓根兒就沒有什么書可讀,對于“讀書”意味著什么,當然也就一問三不知了。唯一能見到的就是小人書,那里面有畫面,有故事,在信息閉塞、文化生活有限的大山里,可謂老少皆宜。
我童年真正的快樂,就是與“小人書”為伴。“小人書”就像一個時代的音符,留在我記憶的長河中,童年時恣意歡愉的場景與小人書中的畫面仿佛匯聚一體,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fā)回味悠長。
與“小人書”為伴,是我們那個時代孩子們最奢侈的生活。瞧,巴掌大小,捧在手里正合適。翻開它,文字不多,但一幅幅精彩扣人的畫面,像放電影似的展現(xiàn)在眼前,恰好讓懵懵懂懂的我體會到了其中的深味。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這四大名著,我都是從小人書中開始看起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即使在大型的購書超市,要想找到一兩本“原汁原味”的“小人書”,也已經(jīng)很難了。
不過,當下適合兒童閱讀的,具有“小人書”性質(zhì)的書籍還是多如牛毛,數(shù)不勝數(shù),并且做得越來越精致,讓人越讀越愛讀。
如果美好的書籍不能充實孩子們的心靈,那么他們的心靈就會被其他蕪雜的事物所盤踞。未來屬于孩子,而把我們的希望寄托在一群不讀書的孩子身上,這不僅是荒唐的,也是可怕的。
想想我們想讀書而不得的時代吧,想想我們的“小人書”吧,它們雖然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我們的視線,然而,它的確影響和感染過我們這一代人。
今天,面對如此優(yōu)厚的讀書條件,我們怎么舍得不讓孩子們讀書呢?試想,如果僅僅是在電視與游戲機前度過童年,我們的孩子,將來能靠什么來回憶和追念他們的青蔥歲月?
對于我,一個農(nóng)村的孩子,小時候倒是見過報紙——都糊在自家的墻壁、棚頂上,做過猜字游戲,卻根本沒有好好讀過。有一天,看到鄰居家的姐姐在讀《萌芽》,覺得那“書”真大。
直到有一天,我第一次擁有了一份雜志:《小學語文教師》。這本雜志,32開本,不厚,不貴,很好讀——里面的內(nèi)容大多是實用型的。后來,我的課余興趣,就漸漸擴展到了讀《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
到現(xiàn)在,《南方周末》《書屋》……都是我生活的必需。一頁頁地去品嘗,我的心靈一次次地被感動、震憾。
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彈性與張力,閱讀也是如此。不管功課多重、時間多緊,自由的閱讀必不可少。要從功利閱讀轉(zhuǎn)向興趣閱讀,從強迫閱讀轉(zhuǎn)向意志閱讀,從職業(yè)化閱讀轉(zhuǎn)向?qū)I(yè)化閱讀。
唯其如此,羽翼才會豐滿,視野才漸漸開闊,目光才遠大,胸懷才寬廣,才能應對瞬息萬變、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的要求與變革。
讀刊看報的習慣培養(yǎng)了我的心性,使我能夠長時間靜下心來潛心閱讀,并由此喜愛上了讀整本書。
閱讀,終究要走向精神的成熟,但“至千里”是從“積跬步”出發(fā)的,所以首先要選好“墊底”的書籍。墊什么樣的底,決定了建什么樣的樓。在浩如煙海的書籍當中,我認為,最省儉的墊底方式,是選讀名著。
正如有位專家說的那樣,只有閱讀,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shù)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xiàn)給你。
區(qū)區(qū)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神馳天地。這種奇跡的產(chǎn)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
一滴墨水可以引發(fā)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shù)人的命運。以書為友,學會在閱讀中經(jīng)營生活,遲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擾;早一天,就多平添一分人生的精彩。
80后奶爸VS 90后奶爸,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