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安 ,Kanjanita-Suchao-in(趙秀芬)
(1.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廣東 佛山528400;2.泰國蘭實大學中國國際學院,泰國巴吞他尼11120)
民族交流,人員往來,物通有無。漢語中,表示由外族而來的人或事物,可用區(qū)別詞“外來”、“舶來”做定語,如外來詞、舶來品、外來物種、舶來文化;也可添加特定的語素,標明、注釋來源屬性,構(gòu)造合成詞,如番薯、洋蔥、西醫(yī)、外資。標注外來屬性的語素主要有:胡、夷、海、番、鬼、西、洋、外。
原指秦漢時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后也稱鮮卑、突厥、蒙古、契丹,進而通稱我國北方和西方的外族,乃至泛指華夏、漢族以外的所有民族?!稘h語大詞典》:“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為胡……亦泛指來自外國者。”例如: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賈誼《過秦論》)
(2)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佚名《木蘭詩》)
胡,放在偏正式名詞前,表示來源屬性。除了胡人、胡騎外,還有:
(3)胡姬 胡兒 胡床 胡琴 胡笛 胡笳 胡舞胡帳 胡服 胡沙 胡市 胡言 胡蝶 胡椒 胡麻胡蔥 胡蒜 胡瓜 胡荽 胡豆 胡桃 胡蘿卜
胡姬,西域少女。胡琴,從西域來,周有光在《語文閑談》中云:“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國樂’,并派生出二胡、四胡、京胡、梆胡。”胡笳,源自胡人卷蘆葉而吹,漢代指塞北和西域的吹奏樂器。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帶。胡市,與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語言。胡蝶,蝴蝶的異形;是否如“螃蟹”來自“旁蟹”一樣,蝴蝶為胡蝶的類化,尚無定論。外來植物,只有胡椒、胡蘿卜沿襲下來,其它都更換了名稱:芝麻、大蔥、大蒜、黃瓜、芫荽、蠶豆、核桃。可見,這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果蔬,也是橫向移植的外來物種。
古代稱東部的民族,如東夷、九夷。舊時用來指外國或外國的,如華夷雜處。《漢語大詞典》:“我國古代中原地區(qū)華夏族對東部各族的總稱。亦泛稱中原以外的各族?!睒?gòu)造的復合詞有:
(4)四夷 夷人 夷衣 夷技 夷場 夷槍 夷炮夷船 夷館 夷歌 夷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許多中國人在詩文中將西方人稱為“夷”:
(5)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竊其所長,奪其所恃。(魏源《海國圖志》)
過了二三十年,這些詩文再版發(fā)行時,大多將“夷”改為了“洋”。
漢語標準音節(jié)(去了調(diào)的聲韻結(jié)構(gòu))yi對應的漢字特別多,多到能用這一音節(jié)寫個小故事,在《漪姨》中,趙元任也用“夷”指外來事物:
(6)姨怡怡,以夷衣貽醫(yī)。醫(yī)衣夷衣,亦怡怡。噫!醫(yī)以蟻胰醫(yī)姨疫,亦異矣;姨以夷衣貽醫(yī),亦益異已矣!
夷衣,就是洋服,進口衣服。如今,一般情況下,不再用“夷”表外來事物,大多改為“洋”?!耙摹睒耸就鈦硎挛铮饾u成了歷史語素。
本指大海,海洋。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用來指僻遠地區(qū)或外來事物。例如:
(7)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爾雅·釋地》)
夷、狄、戎、蠻均稱海,國境以內(nèi)為海內(nèi),“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國境之外即海外,如海外赤子、海外風云,也稱海表?!稘h語大詞典》:“指來自海外的(物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海紅》引唐李德裕《草木記》:‘凡花木名海者,皆從海外來,如海棠之類是也?!斞浮秹灐た寸R有感》:‘古時,于外來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紅花、海棠之類。這里海即現(xiàn)在所謂洋。’”例如:
(8)海外 海夷 海歸 海棠 海紅 海榴 海棗海椒 海茄 海柿 海茄子 海茄兒 海茄瓜 海柿子 海筍兒 海紅花 海冬青 海夷道
海紅,也名海紅花,即較小的山茶。海榴,石榴,又叫海石榴。海棗,又作海棗,亦名番棗、椰棗、波斯棗、伊拉克棗,是干熱地區(qū)的重要果樹;李時珍云:“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種自外國來也?!焙=?,即辣椒。海茄、海柿、海茄子、海茄兒、海茄瓜、海柿子、海筍兒,都是西紅柿的別名。海夷,邊境少數(shù)民族或來自海外的外國人。海夷道,古代通往國外的海上航線。海,指稱外來事物,歷史悠久,但頻率不高。高曉虹、劉曉海指出:“‘海-’指稱外來事物,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以及相鄰的貴州、云南部分地區(qū),加上桂北、湘南的少數(shù)點?!保?]
舊時對西方邊境各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的稱呼,后泛指外國的或外族的。《漢語大詞典》:“舊稱少數(shù)民族或外國。”構(gòu)成的詞語有:
(9)番西 番錢 番戶 番僧 番王 番客 番人番女 番奴 番仔 番邦 番話 番文 番枧 番皂番菜 番茄 番薯 番瓜 番椒 番豆 番鴨 番鬼佬 番瀉葉 番杏葉 番木瓜 番芥蘭 番石榴 番紅花 番囝薯
番西,四川西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番錢,外族錢幣。番王,少數(shù)民族的領(lǐng)袖。番客,客居中國的外族或外國人。番奴,舊稱少數(shù)民族或外國人為奴仆者。番瓜,南瓜。番茄,西紅柿。番豆,花生。番薯,紅薯。番鴨,洋鴨。番芥蘭,椰菜?!笆韨魍夥蛎怼保?]。番薯在我國種植普遍,名稱不一,五花八門,光強調(diào)外來屬性的就有番茹、番苕、番芋、番蘿、番葛、番菇、番河。
番,帶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主要是東南沿海使用,這從常用詞番薯、番茄、番石榴的地理分布看得出來。姚堯拿番薯做例子,認為“番類修飾語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qū),西至廣西中部,南至海南三亞,北至江蘇南通,覆蓋海南、廣東、福建、浙江全境,以及廣西中東部、江西東南部和江蘇東南部地區(qū)?!保?]
番,也帶有明顯的時代色彩,主要通用于舊時?,F(xiàn)在少用,最近出現(xiàn)的一個是“番劇”,指日本連載動畫劇,并衍生了里番、表番、泡面番等新詞。
在廣東,早期標注外來屬性時,常常帶上排斥的情感,加入貶義語素“鬼”,合稱“番鬼”。既可指人,亦能狀物。廣東作為全國唯一通商口岸時期,“番鬼”使用頻率非常高,反映了廣東與外族交往密切的歷史。因使用頻密,貶義色彩漸漸退去。就連西方作者自己的著述,也不回避:
(10)《廣州“番鬼”錄》([美]亨特,1970)
(11)《開放的中華:一個番鬼在大清國》([法]老尼克,2004)
直到現(xiàn)在,珠三角仍有“番鬼堿、番鬼茄、番鬼芋、番鬼藕、番鬼藷、番鬼椒(秋葵)、番鬼荔枝、番鬼芫荽、番鬼托梁”等物名以及“番鬼塘”(香港)[4]、“番鬼山”(廣州)[5]等地名。
做定語的“番鬼”,常省略“番”,卻保留著“外來”的內(nèi)涵,于是,“鬼”漸漸染上“外來”義,成為標志外來屬性的又一語素。用“鬼”表示外族的,是港澳、廣東等粵語區(qū)的用法,帶有方言色彩。復合詞有如下:
(12)鬼仔 鬼妹 鬼婆 鬼佬 鬼槍 鬼鎖 鬼話 鬼奴 黑鬼
據(jù)《廣州話詞典》,鬼仔,外國男孩;鬼妹,外國女孩;鬼婆,外國女人;鬼佬,指洋鬼子或外國人(尤指白種人)。陳慧英認為,這些“鬼-”族詞,多是“番鬼-”的省略形式,如說番鬼佬、番鬼婆、番鬼妹、番鬼仔。[6]鬼槍,洋槍(現(xiàn)已少用),鬼鎖,洋鎖(現(xiàn)已少用),“補洋遮,整鬼鎖”,是洋傘、洋鎖修理工的簡易招貼或口頭招呼,鬼、洋相對。鬼話,特指外語。鬼奴,黑人奴隸,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二〈澳門〉》中云:“予廣盛時,諸巨室多買黑人以守戶,號曰鬼奴,一曰黑小廝。”黑鬼,稱呼黑人。
值得注意的是,據(jù)高曉虹、劉曉海統(tǒng)計,在福建西北以及江西與福建交界的少數(shù)地點上,用“鬼子-”來指稱外來事物,如鬼子堿、鬼子蠟、鬼子膏、鬼子油,等等。[1]68為何把洋人或外來事物稱為“鬼子”?云霓認為:“探討‘鬼子’的命名緣由,關(guān)鍵在于對‘鬼’字的理解。調(diào)查古代文獻材料,‘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保?]如此說來,用“鬼”表示外來屬性,或許是古漢語詞在廣東話里的遺留表現(xiàn)。
“鳥在巢上”的省體象形,本義“棲息”,后借指日落的方向,成為漢語四大方位之一。佛祖所在的極樂世界,叫“西天”,如“西天取經(jīng)”;佛教發(fā)源地印度,居我國之西,稱“西土”,與東土相對。元明時期,從海南出發(fā),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通稱為西洋,鄭和曾七下西洋。明末清初后,西洋一詞,轉(zhuǎn)指大西洋兩岸,即歐美各國,也泛指事物樣式或風格源于西方的,簡稱“西”?!稘h語大詞典》:“指西方國家……近代指歐美各國?!焙铣稍~有:
(13)西方 西僧 西菜 西點 西餐 西藥 西醫(yī) 西服 西珠 西學 西畫 西法 西式 西樂 西化 西洋 西風 西歷 西柚 西生菜 西葫蘆
西方名人來到中國,標志西方的事物,用“西”不用“洋”。 黃河清在《“‘洋 -’族詞”的興衰》[8]中寫道:
(14)在利瑪竇的著譯中,用來指外國的、外國來的字是“西”字,如“西士”“西國”“西琴”“西字”,等等,在利瑪竇稍后,艾儒略在其著作中,也是沿用利氏的用法。在《職方外紀》(1623年)中,他除了使用利瑪竇用過的“西國”“西士”外,還使用了“西儒”“西舶”“西友”“西客”“西樂”等詞語。
“西”特指西方、歐美,獲得了外來之義,多與“中、國、東”相對。
可指海域,如太平洋、伶仃洋。歐美文化從“西洋”而來,“洋”在海域意義上,引申出了外來之義?!稘h語大詞典》:“外國的;來自外國的?!都t樓夢》第三回:‘臨窗大炕上鋪著猩紅洋罽?!??!毖箢惡铣稍~分布甚廣:
(15)洋貨 洋紗 洋布 洋緞 洋堿 洋油 洋火 洋灰 洋槍 洋炮 洋車 洋人 洋奴 洋行 洋財 洋錢 洋琴 洋場 洋文 洋務 洋裝 洋蔥 洋芋 洋白菜 洋橄欖 洋碼子 洋鬼子 洋嗓子 洋娃娃 洋瓷面盆
“洋”表外來,出現(xiàn)較晚,明代《天工開物》里方能覓見。但構(gòu)詞能力強,合成的詞語最多。據(jù)黃河清統(tǒng)計,鼎盛時期有400多個,形成了隊伍龐大的“洋-”族詞。“洋”族詞的大量涌現(xiàn),折射出國人崇洋或鄙洋的不同心態(tài)。“洋”也是感情色彩最濃的標外語素:
(16)你小子行,洋服穿的像那么一回事,由后面看哪,你比洋人還更像洋人?。ɡ仙帷恫桊^》)
小唐鐵嘴對小劉麻子的恭維,充滿了崇洋媚外、奴顏婢膝的情感。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國力日益昌盛,“洋-”族詞急劇退出歷史舞臺,不少詞語逐漸成為歷史詞。最近,我國毅然拒絕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垃圾入境,熱詞“洋垃圾”在網(wǎng)絡(luò)流行,彰顯了切實保護環(huán)境的國家意志。
會意,從夕從卜,與“內(nèi)”相對,表也,本義為外部、意外等。《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币鉃檎疾范嘣诶杳?,如果晚上就急著占卜,定有分外之事、意外之情。漢語的時間方位,多從空間方位拷貝而來;與之相反,外,作為最常見的方位詞,與“內(nèi)”“里”相對,卻是從時間引申到空間的?!稘h語大詞典》:“外諸侯國;外國?!崩纾?/p>
(17)外國 外族 外域 外語 外資 外商 外貿(mào) 外幣 外鈔 外匯 外電 外籍 外賓 外僑 外輪 外援 外教 外貨 外企 外夷 外交 外來
外,指外國或外族,是現(xiàn)在最常用的,色彩最客觀的標外語素。
除了上述的八個,還有戎、狄、蠻、越等,也曾用來泛指華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比方“戎”,指西方少數(shù)民族,形成戎羌、戎荒、戎騎、戎虜、蕃戎等詞;蕃戎,古代對西北邊境各族的統(tǒng)稱,蕃通“番”。倭,特指東面的日本,如倭寇、倭瓜、倭奴、倭刀、倭娘。另外,還有描寫特征的“紅毛”“黃毛”,水泥曾稱為紅毛灰、紅毛泥、黃毛泥,馬鈴薯叫作紅毛芋、紅毛番薯。至于荷蘭薯、荷蘭豆、德國泥(水泥)、葡國菜(西洋菜)等詞,用國名修飾,涉及外來詞或外來語素,則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
有些表示外來屬性的語素,因同音替代,意義變得難以理解。李調(diào)元《南越筆記》載:“洋桃,其種自大洋來,一曰羊桃?!备选把笥蟆睂懽鳌瓣栍?、羊芋”一樣,同音訛變成“羊桃”以及后來的“楊桃”,表義晦澀。有時音變,漢字更替,意義不可理解。辣椒叫“海椒”,又叫“番椒”,外來屬性清晰;輕唇轉(zhuǎn)重唇后,像湖南湘潭、瀏陽等地,稱為“斑椒”,詞義理據(jù)盡失。
這類語素標注外來屬性,卻構(gòu)造地道的漢語詞。漢語從外族借詞,有形、音、義三維,對應形譯、音譯和意譯。音譯和意譯處于翻譯風格的兩極:洋化與歸化。音譯,用本族語音模擬外來聲響,追求音似,放棄漢語自身的意義和結(jié)構(gòu),因而,純音譯詞都是單純詞。比方說,“沙”“發(fā)”本是最小音義結(jié)合體,連在一起模擬sofa的聲音,由語素降級為音節(jié),漢語義被割除,兩音節(jié)之間沒有任何語法關(guān)系,解碼為“沙灘上的頭發(fā)”就十分荒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將violin譯為“梵婀玲”,也是三個沒有意義、無法組合的音節(jié)字,由此產(chǎn)生了直觀可感的色彩:異域舶來的洋味。反之,據(jù)詞語所指,意譯為“軟椅”“小提琴”,語素義、偏正結(jié)構(gòu)均保留下來,則完全是漢語詞,體現(xiàn)了歸化的色彩,詞形本身失去了外來的質(zhì)感。為了保留外來的屬性,需添加標注外來事物的語素,簡稱標外語素,作為記號。
標外語素不是外來語素?!巴鈦碚Z素也叫外源語素,它是漢語中源自外族語言的最小音義結(jié)合體。”[9]漢語中,米2、瓦2、的2是音譯詞米特(meter)、瓦特(watt)與的士(taxi)的單音化,屬外來語素,跟原生語素米1、瓦1、的1相對,構(gòu)成同音關(guān)系。而標外語素,除了個別(如“胡”)有爭議外,絕大部分都是漢語系統(tǒng)自生的語素,或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早已漢化的語素。
總之,胡椒、番薯、鬼仔、西醫(yī)、海棠、洋蔥、外資……這類詞是地道的本族詞,既不同于一般的意譯詞,加注了外來屬性;也不同于純粹的音譯詞,融入了漢語意義與結(jié)構(gòu),沒有了異域而來的洋味。
標外語素構(gòu)詞,有時可以互相替換,形成同義詞:
(18)西學|洋學 海椒|番椒 夷槍|洋槍 番鴨|洋鴨 鬼奴|番奴|洋奴|倭奴 夷文|番文|洋文|西文|外文 番茄|蕃柿|海柿子|洋柿子|西紅柿|西洋柿
這些成組的詞語,理性意義相同,附加意義互補。夷文、番文、洋文、西文、外文,都指外國或外族的文字,但出現(xiàn)的時間先后不一,具有不同的時代色彩。夷文、番文、洋文,包含明顯的態(tài)度傾向,西文、外文,相對客觀,呈現(xiàn)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一種植物和果實,湖南、江西、福建、北京稱西紅柿,黃河流域及以北叫洋柿子,長江以南沿海地區(qū)說番茄,貴州、湖南、湖北、陜南一些散點喊海柿子,不同地方習慣用不同的標外語素。同一事物有“洋”、“番”兩種命名,地理分布定然是北洋南番,表現(xiàn)為明顯的地域色彩。
這些語素還可組合,形成復合的屬性詞,常做定語;或作為多層定語,遞加在中心前。例如:
(19)西洋 西番 外夷 外番 番鬼 蠻夷 西戎 西夷 番夷 倭夷 西番蓮 洋海茄 洋番茄番鬼椒 西洋李子 海外番夷錄
“西洋蓮,又稱西番蓮,又稱西洋菊,一種蔓生植物,原產(chǎn)于美洲,葡萄牙人首先將其引進廣東、澳門。”[10]這種植物比較特別,瓣為蓮而蕊為菊。西洋、西番,都是復合的屬性詞。有時,另加一個標外語素,形成兩層定語,只為強調(diào),不改變所指,“海茄、番茄”和“洋 |海茄、洋 |番茄”,都指西紅柿;有時,卻徹底更換了詞語的內(nèi)涵,典型例子是在番薯前再加標外語素,就變成了馬鈴薯。例如:
(20)洋番薯 洋番芋 洋番茹 番仔番薯 紅毛番薯 洋毛番薯 番鬼薯菇
這些都是馬鈴薯的名稱。
屬性值與屬性域融合,是區(qū)別詞的生成機制。[11]域中屬性可以二分或多分,區(qū)別詞常常成雙、成組出現(xiàn)。區(qū)別性語素也有這一特征,從來源域看,其值二分:外來的與內(nèi)源的。后者就是指本土的、國產(chǎn)的、原生的。于是,標外語素與表示內(nèi)源的語素“華、夏、漢、唐、中、國、東、土、內(nèi)”相對,意義相反:
(21)西土|東土 西醫(yī)|中醫(yī) 西語|國語 西服|漢服 外資|中資 外語|國語 外銷|內(nèi)銷 胡言|漢語番鴨|土鴨 洋裝|唐裝 洋布|土布 洋人|華人 五胡亂華 華夷之辨 夷夏之防 番漢對譯 學貫中西古今中外
比附是外來事物命名的最常用方式,周振鶴和游汝杰指出:“從外國傳入的植物往往以‘胡、番、洋、西’等字冠首,或直接用外國國名冠首?!保?2]]標外語素是區(qū)別性語素,跟區(qū)別詞一脈相承,標示來源領(lǐng)域的屬性值,用來區(qū)分同類事物中的國產(chǎn)、本土部分,在對比、比附中完成命名。
標外語素,起源多與方位相連,反映了華夏居中的民族自尊心理。首先,是地域方位。華胥部落、夏朝號稱中國,居于世界的中央,四周異族處化外之地,統(tǒng)稱四夷,細分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不同時代,略有差異,如北邊或西北也稱胡,西邊也叫番,南邊也叫越。其次,是心理方位和地貌方位。古人唯心地認為,四周偏遠之地皆海,謂之“四海”,“海內(nèi)外”即指國內(nèi)外?!昂!北硎就鈦硎挛?,多集中在西南內(nèi)陸,遠離海洋,即是源自這種心理方位。我國地形地貌,西高東低,西北內(nèi)陸,較為閉鎖,東南沿海,相對開放,漂洋過海,由東南出入境成為溝通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于是海、洋都有了“外來”之義。明清史志記錄外來物種,常有“種自大洋來”之類的陳述,就是明證。其三是文化方位。東南西北,同為漢語的基本方位,只用“西”表示外來,除了歐美在西邊這個地理方位外,根本原因是中國和歐美代表著兩種重要的、典型的、異質(zhì)的社會文明與文化。在對立明顯的特殊年代,東西沖突甚至成了政治概念,如革命口號“東風壓倒西風”。其四,距離方位。內(nèi)外也是漢語最重要的方位,其本質(zhì)就是分別、差異、距離。長城內(nèi)外、一小時內(nèi)外、內(nèi)親外戚,分別存在著空間、時間和關(guān)系的距離。國家民族的內(nèi)外之別,表現(xiàn)為物理空間、政治經(jīng)濟、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等全方位的差異。在二元對立中,內(nèi)源有時也用無標記項,外來常用有標記項,以“外”等語素作為標記。
從社會心理角度看,這些方位,反映了國人對外來事物的態(tài)度評價。華夏居中,中就是內(nèi),是核心、標準、規(guī)范、秩序,在五行說里是被拱衛(wèi)的方位,蘊含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理,如自稱天朝,位居中央,德被四海、遠夷來朝。四周都是夷、外、海,屬偏遠蠻荒的化外之地,因而,胡、夷、番、鬼、海等標外語素,歷史上都帶有被歧視的貶義色彩。而“洋”族詞曾經(jīng)的畸形擴張,折射出國家積貧積弱、受盡屈辱時代,民族崇洋、蔑洋并存的復雜矛盾心理?,F(xiàn)如今,由歐美傳入的事物,何其之多,一般不再添加標記。嘉寶果原產(chǎn)巴西,臺灣引種成功后,現(xiàn)在風行珠三角,據(jù)外形特點起名“樹葡萄”,而不再是什么洋葡萄、番葡萄或番鬼葡萄之類。確實需要標注的,一般使用中性的“外”。這反映了大國崛起后的開放、包容、胸懷全球、不偏不倚的平和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