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介生 周妮
摘 要:目前“改土歸流”研究成果中,“改土歸流”進程問題(即何時起始,如何發(fā)展,何時完成等)尚未得到深入剖析與一致見解。其癥結在于“苗疆”區(qū)域內“土”、“流”政區(qū)設置并存問題的長期性及復雜性。自秦漢時代開始,包括“苗疆”在內的湖廣地區(qū)已全面推行州縣建置,并長期沿續(xù)。至元明時代,土司權益得到官方認可,與“流官”政區(qū)并存,直到清初實施“改土歸流”。湖廣土司實際上經歷了一個被整體“忽視”到被重新認可,直到最后全面改制的曲折過程。因此,運用“全域性”與“長時段”的視角重新審視湖廣“苗疆”地區(qū)“改土歸流”進程,對于南方土司沿革以及民族地區(qū)政區(qū)建置研究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湖廣“苗疆”;改土歸流;進程;忽視;認可
中圖分類號:K248;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257-5833(2019)03-0158-07
作者簡介:安介生,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周 妮,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上海 200433)
迄今為止,學術界關于“改土歸流”方面的研究可謂成果豐碩。就學術史基本脈絡而言,國內“改土歸流”專門性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60至70年代,研究基本處于停滯階段,未產生具有影響力的成果;至80年代則進入研究復興與發(fā)展階段,研究成果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很大的發(fā)展,尤其研究內容較之以往有新的突破,為之后“改土歸流”研究指明了方向①。進入21世紀以后,尤其是2010年以后至今,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與發(fā)展。據(jù)筆者通過“知網”進行檢索,截止2018年,直接以“改土歸流”為標題之論文成果有300余篇,碩士學位論文21篇,博士學位論文1篇。這些成果既有綜合性研究,以概述方式論及全國性或區(qū)域性改土歸流之基本情況;也有專題性成果,如討論“改土歸流”原因、目的以及實施過程,以及“改土歸流”之善后問題、“改土歸流”與地方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之關系問題等。
然而,對于“改土歸流”研究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迄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討論與解決。如就政區(qū)建置而言,土司政區(qū)與“流官”政區(qū)的關系問題、“改土歸流”的進程問題等,都沒有較為全面的成果與公認的結論。而這些關鍵性的問題相互關聯(lián)糾結,在湖廣“苗疆”等地區(qū)表現(xiàn)相當突出,有必要進行全面的梳理、總結與分析,在中國政區(qū)沿革歷史的宏觀背景下進行重新思考。
一、學界關于“改土歸流”進程問題之討論
“改土歸流”,又稱“改土為流”、“改土易流”、“改土設流”等。其進程問題,包括起始時間、過程及完成時間等,是歷史時期“苗疆”及土司史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盡管已有研究成果較少直接以“改土歸流”進程問題進行專門探討,但是,大多數(shù)“苗疆”及土司史相關研究成果都不可避免涉及到了“改土歸流”進程的相關討論,因此,有必要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與現(xiàn)狀進行一番梳理與分析。學術界對“改土歸流”進程的認識大致可分為兩大類觀點,即“長時段說”與“短時段說”。所謂“長時段說”,指歷史時期的“改土歸流”很早就已開始,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而“短時段說”則聚集于明清“改土歸流”措施實施之后。
作為最早研究“改土歸流”問題的學者之一,嘉弘明顯堅持“長時段說”。他認為土司制度的基礎奠定于元,而其根源可溯至秦漢。具體到不同時期表現(xiàn)為秦開五尺道置官吏,漢置都尉屬縣,蜀漢置軍,晉宋梁陳置刺史、太守,唐設羈縻州、都督府,宋設羈縻州縣等。并且提出中央能全部控制某地某族,即有所謂“改土歸流”之制,其實質為封建皇朝中央要用統(tǒng)治階級之民族特點和它的封建制強加在土司區(qū)各民族人民頭上嘉弘:《論明清封建皇朝的土司制度及改土歸流》,《四川大學學報》1956年第2期。。按此,則其認為“土”始于秦漢,“改流”從實質而言亦始于秦漢。
繼嘉弘之后,林建曾也較早關注“改土歸流”起始時間,并對進程問題進行了專門討論。他將“改土歸流”作為一項政策,認為其經歷形成與推行多個階段。如他認為北宋廣西羈縻州改置州縣,即可視為“改土歸流”開始之代表,不過只能看作“改土歸流”的個別事件,并未完成制度化;至明代,隨著土司制度的完善,以貴州建省等事件為標志的“改土歸流”政策逐步形成與確立;至清時,伴隨土司制度的完備周密,“改土歸流”政策全面完善與推行林建曾:《試論“改土歸流”政策形成、推行的幾個階段》,《廣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顯然,林建曾將“改土歸流”作為一項中央逐步控制地方的政策而言,認為其始于羈縻州向正州縣或土司轉化之時,其進行的程度與土司制度發(fā)展成正比例關系,即土司制度越完善,“改土歸流”越是深入與徹底。
龔蔭對于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用力很深,著述宏富。他將中國土司制度之歷史發(fā)展按不同歷史時期劃分為不同階段,他認為土司制度濫觴于秦漢,萌芽于三國,肇始于晉,雛形于唐宋,定型于元,鼎盛于明,衰落于清,殘存于民國龔蔭:《中國土司制度史》上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從具體研究內容及結論來看,龔蔭與嘉弘之觀點基本一致,皆認為土司制度之歷史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但具體言及“改土歸流”時仍以明清時期為中心。
當然,學者們也注意到不同區(qū)域間的差異。如藍武《廣西土司制度的歷史淵源與改土歸流開始時間辨析》一文提出對廣西“改土歸流”開始時間的思考。他綜合分析學界對廣西“改土歸流”起始時間之看法——大致存在三種觀點,一為“宋代說”,一為“明初期說”,一為“明中期說”。因其認為“改土歸流”之“土”指土司制度,將土司制度是否真正確立,作為衡量“改土歸流”進程的關鍵標準,因而最后認同第二種觀點,認為廣西土司制度真正意義之改土歸流始于明朝藍武:《廣西土司制度的歷史淵源與改土歸流開始時間辨析》,《廣西文史》2011年第4期。。
方鐵在西南邊疆史地研究中,也非常注重“改土歸流”之研究。他提出“改土歸流”始于明,徹底推行于清,并且提出“改土歸流”遍及云貴、川西南、廣西、湖廣等地,其所改流區(qū)域既包括土司轄地,又包括未設土司之山間僻地方鐵:《從土官制度到改土歸流》,《文史知識》2016年第4期。。此處所提出“改流”區(qū)域包括未設土司之山間僻地,是對改土歸流中“土”的重新審視,突破以往以“土”即為土司制度或土司相關問題之狹。近來,李世愉《關于“改土歸流”一詞的使用》一文重新梳理了學界各方家對其詞的看法,并且以《辭?!?、《漢語大詞典》、《中國歷史大辭典》為例,說明改土歸流即為廢除世襲土官,并代之以流官統(tǒng)治李世愉:《關于“改土歸流”一詞的使用》,《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可以說,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通常是以“短時段說”來概括“改土歸流”之進程:“改土歸流”始于明,全面推行于清,即明清為實施之主要階段。就各類通行的歷史辭典而言,也皆以明時期為“改土歸流”之起始時間。如《清代典章制度辭典》言:“改土歸流,亦稱‘改土設流‘改土為流或‘改土易流。明清兩代改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世襲土官為流官的措施……實行與內地相同的行政制度?!敝旖鸶?、張書才主編:《清代典章制度辭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40頁。
近來,也有部分研究者以個別土司為案例,討論某一土司“改土歸流”之開始、深入與結束時間。其結論是將善后工作之完成,即設置州縣,視為“改土歸流”最后完成的標志覃蕓:《清代桑植土司“改土歸流”研究》,吉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如覃蕓認為桑植土司改土歸流始于雍正四年,深入于雍正六年,最后完成于雍正十三年,那么在敘述桑植改土歸流時應以何為準確時間?《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清代卷對此則記為 “雍正七年改土歸流,置桑植縣”傅林祥等著:《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清代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56頁。。說明學界對于改土歸時間之認識并未達成一致意見,且在古籍記載本身亦存在眾多建置時間不一之狀況。
除一些細節(jié)性問題外,結合以上各家的討論狀況,筆者認為:如欲對“改土歸流”進程問題做出更為合理的解釋與判斷,很有必要對“改土歸流”進程相關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辨析與說明。
首先,何者為“土”,何者為“流”?!案耐翚w流”之“土”究竟是“原始土酋”,還是朝廷認可之“土司”(或“蠻夷官”)之認識差異是導致不同學者對改土歸流時間認識差異的根本原因之一。按嘉弘、龔蔭二位學者之觀點,即將“原始土酋”作為“改土歸流”之對象,那么,土司制度之起源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則“改土歸流”之起始時間即可追溯至秦漢時期。而林建曾以官府認可“土司”為標準,將北宋“羈縻州”設立正州縣作為“改土歸流”起始之最早時間,提出“改土歸流”始于北宋,是目前已有研究中將“改土歸流”時間推至最早時代的學者。但是,這一觀點并未得到廣泛認可。筆者認為:所謂“土”應不僅僅局限于特指朝廷任命的、有職銜的“土司”或“蠻夷官”,而應指歷史時期中央王朝一切“羈縻”形式下管理地方之世襲土酋或土官。歷史時期土司制度也有一個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元明時代建立的土司制度無疑是一場重大變革,但是,不能以此否認此前土司之客觀存在。
其次,是“改土歸流”與設置郡縣之關聯(lián)問題。不少土司研究專家均將土司制度的發(fā)展追溯至秦漢時期,正是將“改土歸流”之萌發(fā)與郡縣制度的建立保持相同之步伐。很顯然,在同一區(qū)域內,如果清代新置州縣視為“改土歸流”之結果,那么,清朝以前“苗疆”所置州縣是否可歸為“改土歸流”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在同一區(qū)域之內(即“苗疆”),普通政區(qū)之建置與“改土歸流”之對象——土司設置有必要等量齊觀,才可看到區(qū)域建置與開發(fā)之全貌。事實上,湖廣“苗疆”地區(qū)自秦漢時期,已著手全面推行郡縣制度,設置有黔中郡及武陵郡,與其他地方無異,理應視為“改土歸流”之始。而秦漢之后,湖廣西部地區(qū)普通政區(qū)設置仍然在延續(xù),雖有反復,并未中止。古代學者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如云:“至南楚苗疆,地境廣闊,今辰、沅、永、澧、靖各府州,皆是歷來剿撫安置?!保ㄇ澹┒稳炅刈胄蓿骸叮ㄇ。┯澜棌d志》(第)一卷,據(jù)清抄本影印,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54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第49頁。將辰州、沅州、永州、澧州等州的設置,視為“剿撫安置”,顯然是有失偏頗的,有敵意的,應該視作“改土歸流”之深入過程。
其三,如果僅僅將設立州縣作為“改土歸流”的一種結果,或者部分土司直接劃入州縣,納入已有州縣管理,“改土歸流”就算圓滿完成,便過于簡單化了。“改流”不僅僅指朝廷指派“流官”施政,更應指一個地方政治制度上之根本變化,即中央王朝在原本“羈縻之地”完全以“流官”取代“土官”,設立與“內地”相同的行政建制,將“羈縻地”之民納入版籍,而不以其時“改土歸流”一詞是否出現(xiàn)為標準。“改土歸流”的真正完成,還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總之,在土司歷史及“改土歸流”進程研究中,很有必要引入“全域性”與“長時段”的視角,以郡縣設置與土司制度發(fā)展作為兩項關鍵性的標志與尺度。下面,筆者即根據(jù)這樣的觀點對湖廣“苗疆”地區(qū)進行一個全域性及長時段的考察。
二、湖廣“苗疆”地區(qū)“改土歸流”進程之長時段考察
文獻中所云“苗疆”涉及區(qū)域廣闊,本文僅以湖廣“苗疆”為例進行探討。湖廣“苗疆”包括湖北“苗疆”與湖南“苗疆”兩大區(qū)域,其具體地域范圍,據(jù)《清實錄》及各地方志記載,湖北“苗疆”主要為今鄂西南地區(qū),以今天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核心;湖南“苗疆”則是包括湘西、湘西南在內的區(qū)域,主要涉及今湖南常德市、張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等所轄市縣。
湖廣地區(qū)“苗疆”所屬區(qū)域政區(qū)建置歷史相當復雜,若以湖廣“苗疆”各州縣建置時間作為一種“改土歸流”最重要的指標來看,那么,湖廣地區(qū)“改土歸流”時間可上溯至秦漢時期郡縣制度之全面推行。湖廣“苗疆”境內郡縣最早自秦漢時已開始設置,以漢、隋唐、宋、清四個時期置縣最為集中。與之相關聯(lián),湖廣“苗疆”地區(qū)“改土歸流”進程大致可分為隋唐以前、隋唐到兩宋、元明及清四個時段。
第一階段:隋唐以前湖廣“苗疆”縣級政區(qū)之設置,可謂之草創(chuàng)時期。此時段之政區(qū)建置以黔中及武陵郡為核心。
首先,其境漢時所置州縣在秦時多屬黔中郡管轄,研究者認為:秦代黔中郡之設置,應肇始于先秦之楚國,所謂“楚黔中”,其所轄地域廣闊,幾乎覆蓋了洞庭湖西部、南部的澧水、沅水中下游的湖南常德(今市)地區(q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市)各縣市。其東部至少到達了湘江中游及湘中一帶地方參見伍新?!冻锌づc‘巴黔中》,《江漢論壇》1986年第2期。。因此,漢代改黔中為武陵郡,在行政歸屬上更加明確,同一區(qū)域內州縣數(shù)量的增多,無疑表現(xiàn)中央王權控制之深入,也意味著將原屬黔中郡之羈縻地納入王朝正式行政體系直接管理。
據(jù)《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王三十年(前277),“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正義》引《括地志》云:“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縣(治今湖南沅陵縣西南)西二十里江南,今黔府(黔州都督府)亦其地也。”《史記》卷五《秦本紀》,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213、216頁。先秦時代的辯士蘇秦曾游說楚威王云:“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西有黔中、巫郡?!薄墩x》釋云:“今朗州,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盤瓠后也?!?《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第2259頁。這樣一來,似乎楚國已設置有黔中郡。不過,其他學者似乎并不認同。如《后漢書·南蠻傳》記云:“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漢興,改為武陵?!崩钯t注文稱:“ 黔中故城,在今辰州沅陵縣西?!薄赌闲U西南夷列傳》,載《后漢書》卷八十六,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2831頁。《資治通鑒》同樣將周赧王三十八年(即秦昭王三十年)定為黔中郡的“初置”時間(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四胡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46頁。。
西漢初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治湖南溆浦南)?!妒酚浖狻芬鞆V之言曰:“今之武陵地?!?《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第2259頁。胡三省曾對黔中郡沿革過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定。然而,胡三省的考定,其實來自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隋唐時期改黔州為黔中郡(治重慶彭水縣),遂與秦之黔中郡相混淆,故而李吉甫等人特為之辨正:“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漢改黔中為武陵郡,移理義寧,即今辰州敘浦縣是。后漢移理臨沅(今湖南常德市西),即今辰州是。今辰、錦、敘、奨、溪、澧、朗、施等州,實秦、漢黔中郡之地,而今黔中及夷、費、思、播,隔越峻嶺,東有沅江水,及諸溪并合,東注洞庭湖。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柯北歷播、費、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與黔中故地,炳然分矣?!保ㄌ疲├罴Γ骸对涂たh圖志》卷三十,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35-736頁。
與后世郡縣范圍相比較,秦漢時代的武陵郡境土廣闊。如《武陵記》曰:“武陵郡境四千余里。”(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卷一六八,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818頁。我們看到,從東漢開始,湖廣境內的蠻族勢力大有增強之勢,中央朝廷及地方郡縣的實際管控能力大受影響?!肮馕渲信d,武陵蠻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jù)其險隘,大寇郡縣?!薄逗鬂h書》卷一一六《南蠻西南夷傳》,第2831頁。當時“蠻族”集團按所居郡縣分為“長沙蠻”、“武陵夷”、“零陵蠻”、“澧中蠻”、“零陽蠻”、“溇中蠻”等幾支??梢姰敃r蠻族分布之廣、數(shù)量之大,并不局限于武陵郡之內。又《沅陵記》曰:“五溪十洞頗為邊患,自馬伏波征南之后,雖為郡縣,其民叛擾,代或有之,蓋恃山險所致?!薄短接[》卷一七一,第835頁。然而,武陵郡及屬縣之設置并未被廢棄,而是一直沿續(xù)下來。
第二階段:隋唐至兩宋時期。隋唐是湖廣“苗疆”地區(qū)政區(qū)建置的重要發(fā)展時期。郡縣數(shù)量大為增加,顯示開發(fā)與治理強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隋代在原武陵一郡境界內,劃分出了四郡:清江郡、澧陽郡、武陵郡、沅陵郡,下轄18個縣級政區(qū)。至唐代,湖廣“苗疆”之地,分別設置有黔中道東部之施州、溪州、辰州、錦州與巫州,與江南西道西部之澧州、朗州等,下轄縣級政區(qū)多達30余個。
作為在邊疆及民族地理政區(qū)設置問題上的調整及適應方式,唐代在邊疆及邊遠地區(qū)廣設羈縻府州,然而,湖廣“苗疆”地區(qū)所置州縣,均被視為“正州”,并沒有納入所謂“羈縻州”的范圍唐代所置“羈縻州”名稱,參見《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羈縻州》。。但是,許多州縣為新辟區(qū)域,則是確定無疑的。如“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陽縣地,并開山洞置錦州及四縣”《舊唐書》卷四十,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622頁。。當然,從 “蠻夷地”至正州縣之設立,納入王朝行政管理體系,是一個復雜而曲折之過程。據(jù)后世方志追溯,部分州縣在置縣之后,在相當長時間內仍處于“羈縻”之狀態(tài),如瀘溪縣“自唐初置縣,壤地遼廓,時皆苗瑤崗寨,羈縻而已,編戶之民,供賦之士,入版籍者無幾”(清)朱崧修,周立愛等纂:《(乾隆)瀘溪縣志》,載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163冊,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頁。。
兩宋時期在政區(qū)建置上沿續(xù)隋唐兩代,并有所突破,如北宋設置有荊湖南路與荊湖北路?!懊缃敝赜谐街?、澧州、鼎州、沅州、靖州以及夔州路的施州等。湖廣“苗疆”境內,除隋唐及以前已置州縣區(qū)域外,其余地區(qū)基本分屬晃州、波州、獎州、峽州等羈縻州(此處所指不包括由羈縻州改為土司之永順、保靖,即清時設縣之羈縻州),這些羈縻州基本為“五溪之酋”(宋)錢若水:《太宗皇帝實錄》卷二十七,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抄本舊抄本。管控,如晃州“五季以來,蠻酋田氏據(jù)守處”(清)瑭珠修,朱景英、郭瑗齡纂:乾隆《沅州府志》卷九,載《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40冊,中國書店1992年版,第504頁。。這一時期通過廣設寨堡,如“令相度沅州所乞于宜、洽州地分修寨,波、晃州地分建堡”(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五十八,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8574頁。。在獎州設獎州寨(后又改曰獎州鋪)乾隆《沅州府志》卷二十二,第634頁。;在峽州設安江寨等逐步“蠶食”之方式,進行軍事管控,逐漸進入和影響這些區(qū)域,進而設置州縣。南宋時期,“苗疆”地區(qū)建置的一個重大進展,就是常德府的建置。隆興二年(1164)升鼎州為常德府(治今湖南常德市),而鼎州之地為荊湖北路之治所,正是隋唐之前武陵郡之所在。常德府之設置,充分說明了南宋對于湖廣“苗疆”地區(qū)的重視。
但是,在實際上,兩宋政區(qū)建置同樣沒能阻擋湖廣地區(qū)蠻族勢力的進一步擴長。如《宋史·蠻夷傳》特別提及唐代后期南方形勢的變化:“唐季之亂,蠻酋分據(jù)其地,自署為刺史?!薄端问贰肪硭陌倬攀段髂舷粗T蠻上》,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4172頁。而“蠻夷”勢力的擴張,直接影響到政區(qū)的建置?!霸映?,傅堯俞、王巖叟言:沅、誠州創(chuàng)建以來,設官屯兵,布列砦縣。募役人調戍兵,費巨萬,公私騷然。荊湖兩路為之空竭。又自廣西融州創(chuàng)開道路達誠州,增置潯江等堡,其地無所有,湖廣移賦以給一方,民不安業(yè)。愿斟酌廢置。朝廷以沅州建置,至是十五年,蠻情安習已久,但廢誠州為渠陽軍,而沅州至今為郡?!薄端问贰肪硭陌倬攀段髂舷粗T蠻上》,第14181頁。元祐年間,湖廣地區(qū)非漢民族勢力進一步增長,而宋廷務在懷柔?!爸T路所開道路,創(chuàng)置堡砦并廢,自后五溪郡縣棄而不問?!薄端问贰肪硭陌倬攀段髂舷粗T蠻上》,第14181頁。實際上放棄了“苗疆”地區(qū)所置郡縣。
第三階段,元明兩代。隨著南方地區(qū)開發(fā)及地理認知的深入,湖廣及西南地區(qū)的“蠻夷”問題出現(xiàn)了一個“再認識”及“再重視”的趨勢。元明時期湖廣地區(qū)政區(qū)建置中出現(xiàn)一個重大突破,就是所謂“湖廣土司”的被認可,或得到正名,當時習稱“蠻夷官”。
元朝進據(jù)西南之初,對于當時土司施行懷柔政策?!拔髂现T蠻夷官吏、軍民,各從其俗,無失常業(yè)。”《元史》卷十《世祖紀七》,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213頁。元朝在政區(qū)建置上同樣大舉更張,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如湖廣行省就設置有15個安撫司,1個管番民總管。時至明代,土司之建置呈現(xiàn)出全面擴展之勢,對于土司的肯定與支持也達到歷史上之頂點。清人所撰《明史》為“湖廣土司”單獨列傳,與四川土司、云南土司、貴州土司及廣西土司并列,地位之尊崇,不容小覷。其下土司名稱有:施州(施南宣撫司、散毛宣撫司、忠建宣撫司、容美宣撫司)、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明史》卷三一O 《湖廣土司傳》,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7981-7998頁。。明代湖廣“苗疆”地區(qū)新置州縣數(shù)量不多,而“改土歸流”已開始嘗試例如劉志階《明弘治年間城步改土歸流的原因及其結果》(《吉首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與劉益興《城步雍乾苗民起義與改土歸流》(《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均認為,這一時期城步設縣,使其境內苗民“入戶納糧”,為湖廣“苗疆”境內“改土歸流”之始。。
最后階段,清代前期是湖廣“苗疆”全面推行“改土歸流”時期。清朝前期,土司勢力之膨脹以及違背法度行徑已然引起王朝高層及各級官府的強烈不滿參見吳麗華、魏薇《雍正“改土歸流”辯》,《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瞿州蓮、瞿宏州:《湖廣土司改土歸流原因新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等。。而湖廣“苗疆”地區(qū)土司勢力強盛,又被清朝官府選為“改土歸流”的首選目標,并取得了重大進展,鄂西地區(qū)建置施南府,原有土司均歸入縣級政區(qū)參見吳永章《論清代鄂西的改土歸流》,《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5期;劉東海:《雍正朝在鄂西的改土歸流》,《鄂西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湘西地區(qū)則新置永順府以及多個直隸廳。如康熙年間設置鳳凰廳、乾州廳,乾隆年間置永綏廳參見伍新?!对囌撓嫖髅鐓^(qū)“改土歸流”》,《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可以說,清廷處理苗疆改土歸流的舉措是相當成功的,這也就形成了所謂“苗疆之例”?!懊缃睘橛赫叭撼妓ā妒雷趹椈实凵现I內閣》卷八九,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15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98-399頁。,后來獲得乾隆等人的肯定。如乾隆后來處理金川地區(qū)土司問題時,就強調“苗疆之例”的參考價值:“朕觀金川情形,雖不可遽照‘苗疆之例改土設流,或分置衛(wèi)弁,統(tǒng)轄汛兵;或亦派大員彈壓,田賦獄訟,聽金酋自行經理,簡節(jié)疎目,馴擾覊縻,期于綏靖地方,約束蠻眾。不致如土司之專有,其人易于蠢動,可以永除后患。朕意如此,是否于該省情形相合,著慶復、張廣泗悉心從長商酌。”(清)來保等撰:《平定金川方略》卷二,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56冊,第47頁。
余 論
“改土歸流”一詞有著較為豐富的內涵,其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舉措,在明清時期就是全面推行中央集權下郡縣管理制度,改變原有的眾建土司、分權分立局面。實際上,“改土歸流”應有廣義與狹義之區(qū)分,廣義之“改土歸流”,正是州縣設置之過程,在原來歸屬于世襲土酋、首領所管轄的區(qū)域內,建立起統(tǒng)一的州縣,中央王朝直接派駐地方、管理地方之官員。而狹義之“改土歸流”,則專指明清時期針對土司制度所進行之一系列措施,由流官完全取代土官,取消土官世襲,其“土”專指土司制度下之土司或土官。因此,從廣義而言,湖廣“苗疆”之改土歸流起始時間,應由秦漢時代該區(qū)域內創(chuàng)設州縣算起。
早在秦漢時代以及更早時期,湖廣地區(qū)原非漢族聚居區(qū),當?shù)赝燎踔嬖?,為不爭之事實。《后漢書·南蠻傳》稱長沙武陵蠻“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后漢書》卷一一六《南蠻西南夷傳》,第2831頁。。又“謹按:辰州,蠻戎所居也,其人皆盤瓠子孫,或曰巴子兄弟,入為五溪之長”《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第746頁。。然而,秦漢時期全面推行郡縣制,卻沒有真正顧及當?shù)胤菨h族居民的權益,故而引發(fā)了強烈的對抗。如從秦漢至隋唐之前,湖廣地區(qū)以武陵郡為核心的郡縣建置遭受了重大挫折,數(shù)百年間,其所轄縣數(shù)及戶籍人口數(shù)量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直至兩宋時期,湖廣地區(qū)非漢民族勢力擴張,“蠻酋分據(jù)”,“土酋”勢力顯著,同樣與中原政權形成對抗之勢,因此,出現(xiàn)了羈縻州的設置,當?shù)赝燎醯臋嘁骈_始得到認可。
至元明,隨著土司制度的推廣與完善,實際上進入了一個“土司”權益得到全面重新認可的時期。湖廣土司大量出現(xiàn)并得到官方認可,土司制度由此成為傳統(tǒng)時代王朝行政體系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當然,土司制度終究與中央集權行政體系相沖突,隨著其勢力膨脹,矛盾與沖突已無法調和。至清代前期,隨著開發(fā)程度的加深以及交通設施之完善,湖廣苗疆“土司”勢力逐漸失去了存續(xù)之基礎與必要,“改土歸流”的徹底實施,最終完成了湖廣地區(qū)政區(qū)建置的統(tǒng)一與整合。
(責任編輯:陳煒祺)
Abstract: The important problems of the course of bureaucratization of native officers have not solved completely among all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Key cause is that the headman management system coexited with common administrative areas for a long time. The common administrative area system began to spread inHuguang (including Miao region)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but the right and interest of native officers were really approved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headman system started coexiting with common political region system, and accomplished the course of bureaucratization in Qing Dynasty. The headman system of Miao region in Huguang in fact saw the complex course of being neglected, approved really and bureaucratization.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consider the headman system of Miao region in Huguang for the study of headman system and south nation region of China with the angel of “whole region” and “Long term”.
Keywords: Miao Region in Huguang; Bureaucratization of Native Officers; Neglect; Appro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