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著燕
【摘要】將傳統的團花折疊方法,滲入兒童喜聞樂見的兒童畫元素,把兒童喜歡卻又對之有畏難情緒的剪紙變成孩子們喜歡而且能夠得心應手地進行藝術呈現。這個研究的重點放在團花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以及剪紙的后期拓展上。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了中國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讓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 兒童創(chuàng)意剪紙 團花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215-02
新版小學美術教材大部分都有涉及“中國民間剪紙藝術”表現的傳統藝術課程。同時,剪紙也是孩子們喜歡的中國傳統藝術課程之一。2017年我校市級美術課題《非遺傳承,兒童創(chuàng)意剪紙的指導》作為寧德市“十三五”(第一期)基礎教育科研課題立項。學校課題研究團隊以美術課堂教學為依托,在學校剪紙社團的教學中深入探究,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探討和學習到更多的中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以及現代剪紙藝術,同時誘發(fā)了對傳統民間剪紙?zhí)赜械脑⒁饧皹嫵杀憩F的濃厚興趣,形成了以“團花在兒童創(chuàng)意剪紙中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的研究思路和教學模式。
由于久遠的歷史沉淀和文化淵源,傳統民間剪紙繁復而精美的花紋及高難度的剪法,在今天的小學課堂里難以伸展。是詳細的講解然后原樣照抄的學著剪還是簡單了解,隨意的發(fā)揮?前者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后者則對剪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就成了我們研究的瓶頸,同時也是一個突破點。在對小學階段的剪紙課程進行觀察之后發(fā)現,學生剪紙作業(yè)傾向于簡單、缺乏創(chuàng)意,難以讓學生產生持久的興趣。
分析學生以往的剪紙作業(yè),我決定融合傳統的團花折疊方法,滲入兒童喜聞樂見的兒童畫元素,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團花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以及剪紙的后期拓展上。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了中國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并能夠得心應手的用剪紙的方式進行藝術呈現,讓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
一、兒童畫模式讓團花充滿童趣
我圍繞“創(chuàng)意剪紙”主題對團花進行了大膽的教學探究,把卡通圖形結合團花折剪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低年級的《小兔乖乖》、《跳圓圈舞的小熊》瞬間讓孩子們感覺剪紙可以離我們這么近:既是他們隨手可畫的卡通圖形,又是團花剪紙?!堆┗ā吠ㄟ^八折團花的折疊方法,結合剪出長短組合的線條,打開后變成了各種各樣的雪花圖形。通過這些剪紙體驗,讓學生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原來,剪紙技藝是可以這樣快樂學習的。
二、不同的外形結合團花讓剪紙活動充滿樂趣
中高年級的學生手相對靈活了一些,可以做一些難度大點的挑戰(zhàn)。我設計了將團花運用到不同外形的剪紙圖形當中。選用對折的方法剪好外形,然后將需要剪花紋的地方再次對折,可以用八折法,也可以用六折法。因為這是兒童剪紙,不宜選用復雜的花紋及線條,所以我采取了指導不用畫出線條,而是直接剪花紋的方法。但是在剪的過程中,要注意幾點,第一:在剪花紋的時候,對折的幾個面并不會一樣長短,所以要找到最短的一面,做個記號,保證團花花紋與外輪廓之間要留有余地,以免剪壞外形;第二:一個花紋與另一個花紋之間要留有空隙,打開后才可以“線線相連”;第三:盡量把不同的花紋和線條結合起來,不要一味的使用同一個花紋,以免顯得單調。用這個方法,我指導學生剪出了《魚》、《小蝸?!?、《青花瓷》、《葫蘆》、《小姑娘》、《抓髻娃娃》、《大螃蟹》、《臺燈》、《蝴蝶》、《燈籠》、《花籃》、《盆花》等一系列作品。孩子們的作品在學校的六一社團匯報展中獲得了家長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其中的《青花瓷》教學課例還在福建教育雜志社的《海峽兒童·讀寫》中的“手工坊”發(fā)表。
三、添加情節(jié),組合剪紙讓畫面更精彩
繼在不同的外形里面剪團花花紋的方法之后,我們又推出了更有趣的活動:即在剪好一個圖形之后,根據這個圖形進行大膽的聯想。比如剪了一只大蜘蛛,根據這個圖形可以聯想到蜘蛛網,被捕獲的蚊子、蜻蜓、蝴蝶等。把這些圖形分別用對折的方法剪出來之后,進行組合粘貼,就成了一個個有趣的剪紙故事。如《蜘蛛的喜悅》、《花叢中的螞蟻兄弟》、《海底世界》,手比較巧的孩子則可以手繪出整個畫面的外形,細節(jié)的團花部分再分別對折剪,如《舞臺上的老鼠》、《荷塘美景》等。通過這個方法,孩子們對剪紙充滿了信心,平時也能夠隨心所欲的剪一些自己看到的、想到的。
四、現代材質的特性發(fā)揮讓剪紙活動異彩紛呈
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質的一種興趣?!碑斎彳浀募埐挠錾线^塑膜,會有怎樣的驚喜呢?
我們用裁成細長條的紙張采用不同的折疊方式剪團花圖案,打開壓平后襯上不同的底色,然后過塑、剪邊、打孔、掛上流蘇,一枚枚與眾不同的書簽就新鮮出爐了。用A4紙橫向對折兩次后再進行不同角度的團花折剪,攤開壓平后直接過塑,然后再按照原來的折痕折出柱狀六面體,粘貼、頂部對面打孔、再穿上提繩,一個立體剪紙燈籠就做好了。這個剪紙燈籠備受學生推崇,改變一下折疊方向,或者改變一下折疊方法或者改變一下團花圖案,打開以后的燈籠圖案千變萬化。《剪紙燈籠》教學課例也在福建教育雜志社的《海峽兒童·讀寫》中的“手工坊”發(fā)表。當團花搭配上中國結,頓時感到喜氣洋洋。
五、剪紙與服飾的融合開拓學習的新模式
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團花剪紙極具裝飾性。在古代,剪紙經常使用在祭祀、婚嫁慶典、傳統節(jié)日中,充滿了神秘意味。如果把團花剪紙與現代服飾進行融合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我嘗試了利用丙烯顏料、海綿、T恤衫進行融合。把剪好的團花剪紙紋樣中間用一點的雙面膠固定在T恤衫上面,T恤衫前后夾層中間襯上一塊白色卡紙,然后用海綿蘸著丙烯顏料小心拓印。注意不能讓團花移位,以免重影,力道要均勻。揭開上面的團花剪紙紋樣之后,T恤衫上面呈現出鮮明的圖案構成,極具裝飾美感。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和時代藝術相互融合的式樣讓人耳目一新,內心充滿成功的喜悅。
我們的學生舉一反三,繼而嘗試了在白色鴨舌帽上面、手提布包上面拓印團花紋樣。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學會了發(fā)現、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團花之間的融合和應用。
中國的剪紙藝術源遠流長,精彩紛呈。我們引導著孩子們去品味、去探索,從中發(fā)現、了解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剪紙。我們陪伴孩子們一起走進具有兒童特色的多姿多彩的團花世界。兒童創(chuàng)意剪紙的教學探索活動,為孩子們帶來一個新的剪紙世界和創(chuàng)作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