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永 黃宇蘭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必修課程,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思想品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知法懂法,并成為一個道德優(yōu)良的社會公民。而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公民”意識,了解自己所具有的“民主”權利。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教學途徑和策略,希望對相關的教育教學起到一定的參考和啟示作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公共素養(yǎng) 課堂教學
新課標指出,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公民意識”教育,而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它主要表現為人們對“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又體現為保障與促進公民權利,合理配置國家權力資源的各種理論思想。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對于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體現在對于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以及“公共參與”能力的提高。
一、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了解我國的基本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具備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熱愛生活、珍愛生命,明確自己所具有基本權利和義務。
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仍然容易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需要學校、教師適時的給與學生一個恰當的引導,讓學生對社會上發(fā)生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能夠自覺的抵制不良風氣的影響;同時提高學生參與社會事物的能力,多多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從而幫助他們更加深入的了解社會事件,保持一個正確的發(fā)展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也是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應當具有的基本政治權利,教學中,老師應當教會學生怎樣積極的去行使自己的這項權利,自覺地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
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進行培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正確的引導。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途徑探究
1.教師以身作則,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教師以身作則,才能夠更好地影響學生,教師應當具有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用自己言行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自己首先應當具備強烈的公民意識,具有參與社會事件討論的愿望和熱情,教師應當非常關注每日新聞動態(tài)和社會中有爭議的事件,并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的向學生介紹這些新聞,引入這些事件,鼓勵學生對這些事件發(fā)表看法。學生的看法可以是批判的,也可以是贊同的,教師要努力構建民主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教師面對面,平等的去探討這些社會中發(fā)生的現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生活,關心社會的習慣?!把詡鞔笥谏斫獭?,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比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深遠的多。同時,教師應注意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去和學生進行平等的、民主的交流,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平等的公民意識,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夠使學生自然的、自覺地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來。
2.創(chuàng)造課堂情境,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的習慣
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主要以老師“照本宣科”的講解為主,課堂枯燥無味,形式單一,學生對于抽象的理論和概念,提不起一點興趣?,F在教學提倡互動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倡學生參與課堂,做課堂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應多多嘗試一些新穎的課堂模式,打破傳統(tǒng)課堂的沉悶,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比如,在學習“公民基本權利”這一章節(jié)時,第一小節(jié)是“政治權利和自由”,在這一小節(jié)的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選舉課堂”,我國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度,每個人都有選舉的權利和成為人大代表的權利,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們推舉了班上威望比較高的幾名學生,同時對我提出的幾個議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如“如何有效地治理霧霾”“如何為中學生減負”“行人闖紅燈該不該罰”等議題,學生們都熱情高漲,參與度很高,并積極行使公民的監(jiān)督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在課堂的情境中提高了自己的公共參與意識,并意識到公共參與的樂趣和意義。
3.在公共參與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
鍛煉學生“公共參與”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多多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深化對于課本內容的理解,同時在公共實踐的過程中,了解公共參與的具體程序,公共參與對于公眾生活的積極影響等。
比如,在學習“豐富的社會生活”這一課時,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社會實踐:公共參與可以先從參與校園活動做起,如讓學生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志愿者活動,保護環(huán)境的義務勞動,嘗試擔任校園的“小記者”或“小攝影師”,記錄下校園中發(fā)生的 “好人好事”,如“拾到錢財上交學?;蚶蠋煛薄皩τ诩彝ヘ毨W生的捐助或者對身體殘疾的學生的幫扶”等,以及需要被曝光批評的不良行為,如“在食堂買飯的插隊問題,在校園中亂扔垃圾的行為,亂翻學校圍墻造成安全事故”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能夠培養(yǎng)學生“關注校園,關注自身”的意識,公共參與活動還可以拓展到社會生活的實際事務中,如利用網絡平臺,發(fā)表一些微博、博客等,將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一些有爭議的事件曝光出來,或者對學校、社區(qū)的建設提出意見建議,通過網絡發(fā)表的形式引起各方面的關注。
4.將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納入到教學評價體系中來
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評價結果主要是依據“一紙試卷”的上分數,更多的展示出的是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記憶、背誦的能力,而學生真正的學科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并沒有能夠體現出來。這種教學評價體系并不利于對于學生公共參與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教師可以試著改變這種評價體系,將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公共參與實踐活動的次數,公共參與中意見被采納的數量等納入到學生的綜合評價體系中來,并且建立健全的獎懲制度,定期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可以是學生之間的“互評”,因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的接觸最多,互相之間也更加了解,他們能夠對于學生平時表現出來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公共參與能力給出更加客觀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體系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綜合性和參考意義,能夠更好地激勵學生的“公共參與”行為。
三、總結展望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它能夠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道德素質、法律意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夠幫助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而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身作則,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創(chuàng)造課堂情境,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的習慣;在公共參與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將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納入到教學評價體系中來,全面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馮夢陽.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課堂落實.教育實踐與研究,2018.
[2]吳寶燕.公共參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踐行——以政治生活的教學為例.2017.
[3]姚霄潔.課堂內外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以“和平與發(fā)展:時代的主題”為例.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
[4]陳式華.公共參與核心素養(yǎng)培育途徑探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