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摘 要:學生和教師從課堂中獲得幸福感是教師一生的追求。從歷史與社會拓展課堂著手,精選教科書中的一個教學片斷,對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延伸,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提升教學質量,享受課堂的幸福感。
關鍵詞:拓展課堂;幸福感
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倍缃竦某踔猩媾R著中考升學的壓力,有著做不完的習題和試卷,深陷題海的泥沼,他們幸福嗎?答案好像令人尷尬。無數(shù)現(xiàn)象證明,我們的課堂不幸福!我們的課堂如果不改變,學生就沒有幸福感;我們的課堂如果不改變,教學質量也得不到提升;我們的課堂如果不改變,我們的新課改也就離失敗不遠了!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在歷史與社會課堂中獲得幸福感呢?我在歷史與社會課堂上做了拓展嘗試,通過運用教材上原有的知識,深挖歷史事件背后的來龍去脈,通過問題解決法來設計拓展課。下面我以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的“隆中對”這一教學片段為例,談談如何在拓展課堂中讓學生獲得幸福感,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師:“隆中對”的建議高明嗎?
生:高明。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繼而圖取中原的構想。
師:這么高明的建議最后成功了嗎?
生:失敗了。
師:“隆中對”哪里出了問題,最終導致了這個謀劃的流產(chǎn)?學生都困惑了。
教室即將冷場,我提示他們:“隆中對”中劉備要取荊州、益州,這個計劃實現(xiàn)了嗎?要結盟孫權,可孫權一定是他的盟友嗎?
凡是參加歷史與社會拓展課的學生對歷史都有一定了解,所以很快否定了這兩個問題。孫權一開始對劉備不錯,借荊州給他,嫁妹子給他??墒裁磿r候開始對劉備的態(tài)度變了呢?我出示地圖和史料,當劉備占有益州后,孫權向他索還荊州未果,于是發(fā)兵襲奪了長沙、零陵和桂陽,雙方兵戎相見。這是為什么呢?
我問學生,孫權的政治中心在哪,處于什么位置?
生:建業(yè),處于長江下游。
那么相對于一個在長江下游的政權,對它最具威脅的位置在哪?我知道這個問題太難,所以出示了兩段史料后總結:孫權可以容忍劉備占有荊州,但不能容忍占有了益州還想占有荊州的劉備,因為這會威脅到孫權。對于孫權而言,劉備占據(jù)了益州和荊州,與其說有了與曹操對抗的實力還不如說有了滅孫權的實力。可是,劉備在占據(jù)益州后,孫權并沒有對劉備開戰(zhàn)。這是為什么?
生:因為曹操。
我肯定了這種看法,又提出一個原因:一者劉備在荊州的勢力還在可控范圍之內,再者荊州還有曹操。但隨著劉備在荊州對曹操作戰(zhàn)中勢力的擴大,孫權也就越來越不能忍了。而這個臨界點在哪呢?請同學們討論,提示是看前面兩則史料。
小組討論后,有三組得出了結論:鄧城、鄢城、襄陽、樊城。另有一組則是:襄陽、樊城。問原因,前三組的理由是秦滅楚和元滅宋都是這樣的打法;另一組則是關羽在打襄陽和樊城時,被孫權在背后偷襲。原來組里有個三國謎。
然后我總結:戰(zhàn)國時的鄧城就是三國時的樊城。為何襄樊如此重要?因為這是秦嶺淮河的分界線交點,是進入南方水路的必經(jīng)點,襄陽的北面到宛、洛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此點上可對敵牽制,下可保經(jīng)濟發(fā)達的江漢平原。如果劉備奪下樊城,他關閉了曹操南下的道路,且將荊州控制在手上,再加上之前奪取的漢中地區(qū),他將在戰(zhàn)略上對孫權形成威懾。這是孫權絕不能容忍的,孫權寧可讓曹操控制襄樊也不能讓擁有了益州的劉備再擁有襄樊!
經(jīng)過分析,學生明白了“隆中對”里的一個致命缺陷:劉備占據(jù)益州和荊州,就不能與孫權結盟;而要與孫權結盟,就不能同時占據(jù)益州和荊州。這是個悖論。
難道聰明如諸葛亮,居然還不如老師你?難道千古傳頌的“隆中對”也有這么大的破綻?
我沒有答,隨著下課的鈴聲,他們困惑地結束了拓展課。
讓學生帶著問題課后去探究,未必不是一堂成功的拓展課。其實我分析“隆中對”的另一原因是九年級語文中有涉及“隆中對”的《出師表》,為在此之前給學生打下一定基礎,故拓展了這一課,也是為了與其他學科的銜接拓展。所謂文史不分家,語文中的唐詩宋詞與《歷史與社會》學科很有關聯(lián),也可在拓展課上進行跨學科教學。
幸福的課堂是不斷生成的,課前預設越多,課堂上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就越少。課堂上,我們太注重教會學生知識,“授人以魚,不若授以漁”,讓學生帶著問題課后去探究,教給學生“捕魚”的方法,把他們帶到“漁場”,給他們“海闊天空”的發(fā)展空間,學生在這樣的空間里,智慧與人生經(jīng)驗會迅速增長。
新課堂除了綻放老師的精彩,更多地應展現(xiàn)學生的精彩。給學生一個展示的空間,他們的滿足感、成就感就會得以強化。從課堂中可以看到學生是興致勃勃、侃侃而談的。學生是輕松愉快的,學習是開放的,老師解除了一些限制,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他們樂于做的事情,又在這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得到發(fā)展。師生之間是融洽的,是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老師是引導者、合作者,又是鼓勵者。學生在老師的指導、組織和鼓勵中,一步步獲取知識,一步步向前發(fā)展,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突現(xiàn)。在這樣的教學狀態(tài)下,教學質量可以進一步提升。
教師要有幸福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課堂,無論是分層走班還是拓展課堂,運用得好都能提升教師及學生的幸福感,都能使教學質量有所突破,勇于改變課堂,抓住新課改的契機,讓學生和教師享受教育的幸福,這是我們的追求。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