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的培育一直是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進入新時代,環(huán)境與教育主體、客體和教學過程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給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開展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如何應對挑戰(zhàn),發(fā)揮思政課主陣地、主渠道功能,是當今思政工作者職責所在。
【關鍵詞】理論課;思想政治;新時代;理論;思想;政治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發(fā)展進程及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秉h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贝髮W生是關系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xiàn),也是高校思政課的應有之義。
一、在思政課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思政課是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也是黨和國家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此,依托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1)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的具體措施。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文化自信狀況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實現(xiàn)。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背浞掷酶咝K颊n的平臺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自信就是對大學生“引導和栽培”的具體踐行。
(2)高校思政課的職責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思政課作為黨和國家向大學生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高校思政課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將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心、報國行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3)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大學生在大學時期的理論和實踐儲備將關乎未來的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大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是個人提升內涵、成長成才的必然需要。文化內涵會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社會實踐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保障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得失觀,以昂揚樂觀的心態(tài)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實踐中。
二、新時代及其對思政課文化自信培育功能的挑戰(zhàn)
新世紀以來,我們生活各方面都發(fā)生巨大變化,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新的教學主體、教學客體、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思政課教學帶來巨大挑戰(zhàn)。
(1)新的教師結構的挑戰(zhàn)。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是影響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新時代,80后、90后青年教師也加入到思政課教師隊伍中,他們生活在中西方多元文化影響中,學習在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背景下,部分青年教師缺乏政治信仰堅定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并非“真信與真教”,不能客觀正確地分析中國國情,部分教師這種“不真信”言行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并為學生文化自信構建帶來巨大挑戰(zhàn)。
(2)新的教學對象的挑戰(zhàn)。新時代,作為成長在改革開放紅利中的新一代00后已步入校園,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構過程多數(shù)受到以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等為特征的西方自由主義思潮影響,不少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頗。一些大學生對主流文化認同不夠,導致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化認知不足、中國革命文化遺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了解不深、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淡化等現(xiàn)象;一些大學生對西方外來文化盲目認同,不善甄別,全盤接納導致信仰缺失、崇洋媚外等現(xiàn)象。同時,部分機構、學校對思政課的重視僅僅掛在嘴上并未落實實踐,使得學生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夠,這又加大了以思政課為平臺構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難度。
(3)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挑戰(zhàn)。新時代,網(wǎng)絡、電腦、手機已然普及并成為重要教學媒介,思政課的教學方法與內容都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在教學方法上,微課堂、翻轉課堂、慕課、智慧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逐漸取代傳統(tǒng)以老師為主體的課堂,多媒體教學、實踐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逐漸取代傳統(tǒng)以黑板和粉筆為特征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上,思政課除了要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還要結合新時代的國情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講好“四個自信”和“中國夢”等最新思想。這些變化對思政課中的教學主體與客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新時代開展思政課以及提高其教學實效性增加難度。
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文化自信培育的實踐路徑
面對新時代為高校思政課文化自信培育提出的挑戰(zhàn),我們需要從提高教育主體素質、加強教學過程改革等方面保障大學生堅守中華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面向未來對中華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1)提高教師人文素質。高校是思政課教師成長的平臺,高校要通過提高福利待遇、提供學習機會等方式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關懷,使思政課教師建立起職業(yè)使命感、自豪感。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和人文素質,樹立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仰,保持家國情懷,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嚴于律己,完善人格魅力,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2)豐富教學內容。新時代,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要包含日新月異的世情、國情和黨情。在思政課堂中,教師要講好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化,講好以自強不息、和而不同、民惟邦本等為精髓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好包含紅船精神、長征精神、抗戰(zhàn)精神等內容的社會主義革命文化,講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同時,要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外來文化,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覺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手段。隨著無線網(wǎng)絡的普及,手機功能越來越多樣,各種學習App層出不窮,使新時代思政課開展方式日益多樣化,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課的渠道也日益增多。在向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教育時,除了通過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還可以通過藍墨云班課、學習通等手機移動端與學生進行線上、線下交流與討論,也可以通過慕課、視頻開放課程等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灌輸和知識啟發(fā)相結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在不斷啟發(fā)中幫助學生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構建文化自信。
(4)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實踐教學是新時代思政課中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在課堂內可以通過唱紅歌、知識競賽、辯論等方式,在課堂外可以通過參觀調研文化教育基地、暑期社會實踐、參加或觀賞文藝演出等方式建立起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新型思政課堂模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3]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fā)表講話.新華網(wǎng),2018-08-23.
作者簡介:
薛禮峰,學歷:管理學碩士,專業(yè):行政管理,職務:國際學院團總支書記,畢業(yè)學校:吉林財經(jīng)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