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茹
【摘 要】2019年11月,一則“大連14歲男孩虐殺10歲女童”一案在網(wǎng)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全國人民的一片討罵聲中,青少年犯罪問題再一次回到了大眾的眼簾。青少年犯罪問題將嚴重影響到社會的正常秩序。據(jù)詳細數(shù)據(jù)調(diào)查顯示,未成年人犯罪近年來總數(shù),占刑事犯罪高達70%,總人數(shù)在全國近2.3億的青少年中,青少年犯罪事件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由此可見,青少年犯罪問題已成當前我國社會的突出問題。本文以犯罪嫌疑人蔡某個案為例,對青少年犯罪問題提供了預防和控制建議。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預防與控制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我國對年齡在10歲到25歲的人實施的對社會實施的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為定義為是青少年犯罪。從犯罪心理來看,青少年犯罪往往具備貪圖性、虛榮心、報復性、模仿性以及哥兒們義氣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從犯罪特點出發(fā),近些年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嫌疑人往往呈現(xiàn)低齡化、暴力化、犯罪手法成人化等方面的趨勢。據(jù)案件嫌疑人蔡某的口供,該案件事發(fā)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蔡某將美術課下課回家的王某騙入家中,強奸未果后多次將水果刀插入王某身體體內(nèi),后將尸體扔入小區(qū)的綠化帶中。一系列行為完成后,在王某的父親找尋女兒的過程中兩次“巧遇”蔡某,并裝做沒事人和其父親打招呼。蔡某殘忍的作案手法,超乎常人的心理上承受能力無一不符合了當下青少年犯罪的典型特征。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處在其當前年齡下的青少年心智發(fā)育尚未成熟,對于事物的認知能力存在局限性,對于道德、法律的認知尚未完全。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而造成性格上的扭曲,甚至可能會出現(xiàn)反社會人格,這便與我國社會所提倡的道德觀背道而馳,此外,青少年遇事不夠冷靜,容易沖動,容易因為一時激情而引發(fā)難以彌補的后果。
二是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決定了青少年性格的養(yǎng)成,在很多案件中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都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該起案件的主人公蔡某,母親從事海參販賣,父親在一家燒烤攤上夜班。一家人每日為了生計忙到不可開交,幾乎沒有時間對蔡某進行家庭方面的管教。學校老師多次向其家長反映情況都沒有被重視,打傷了其他孩子父母也僅僅是賠錢處理草草了事。很明顯,家庭教育的缺失助長了其扭曲性格的成長,據(jù)蔡某的鄰居反映,曾經(jīng)看過蔡某觀看黃色影片,同時,蔡某多次尾隨成年女性,并對其進行猥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這一課堂的缺失將直接造成孩子性格和情感相關方面的缺失,這是在學校教育中無法彌補出來的。
三是學校的原因。盡管我國當前在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學校充分鼓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但在一些學校仍然存在分數(shù)、班級的等級差別。對一些存在心理方面問題的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在學校中的蔡某不善交談,幾乎沒有朋友,也因為自己的大塊頭被稱為“霸王”,沒有人敢去招惹他。學校是否對于蔡某這類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這一問題尚待研究,我國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確實更應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健康的疏導。
三、預防與控制青少年犯罪建議
一是通過家庭教育培養(yǎng)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格。正確的人格需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父母應當從小培養(yǎng)起小孩形成良好的習慣,強化他們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遇事不能過激,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向他們輸送正確的價值觀,向他們告知社會的基本準則和道德底線,引導他們用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同時也應當培養(yǎng)青少年的自尊和自強意識,讓他們能夠明辨是非,對法律禁止的事情堅決說不,提高自己的保護意識。
二是學校要加大法律宣傳力度,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要重視學生素質和道德方面的培養(yǎng),讓學生有著基本的法律觀念,通過普及法制教育,讓青少年能夠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從而避免走向歧途。這需要學校的教師除了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之外還需要有著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和政治素養(yǎng),真正地做到“為人師表”,對于品行較差,對教風影響惡劣的教師應當及時予以辭退和警告,讓校風更加純凈,學校需要適時組織學生觀看相關法制影片,通過反面教材給學生起到警示作用,讓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修養(yǎng)能夠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提升,讓青少年的思想從小就得到學校正確教育觀的熏陶,長成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是完善青少年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本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蔡某因年齡未滿14歲,被政府予以收容和教養(yǎng)。我國刑法規(guī)定,未滿14歲的人不付刑事責任,這一法律條款和當下這個青少年犯罪低齡化的社會環(huán)境顯然存在這一定的不適用性,《未成年人保護法》應當是未成年人的保護傘而不應當成為縱容未成年人犯罪的工具,針對青少年犯罪這一問題,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應當完善和得到切實落實,讓每一位挑戰(zhàn)法律權威的人都能夠得到應有的處罰,給那些蓄意鉆法律漏洞的人敲響警鐘,使青少年犯罪這一社會現(xiàn)象得到有效的控制。
參考文獻
[1]孔海燕.青少年犯罪預防關懷本體論[D].魯東大學,2017.
[2]熊惠麗.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6(35):266.
導師名字: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