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紅
1. 課堂導入
課例一:先講解新詞fable. What fables do you like? In this class we will learn this story. 直接引出課文內容。
課例二:Lets enjoy a funny video. 結合視頻進行提問 What animal can you see? What can a donkey do?
課例三:Enjoy a video about four fables. How many parts does a fable have? (fable and moral)
Whats the moral of this fable?
課例四:a video→點明類型:fable→guessing game→the man, the boy and the donkey
2. 整體感知
課例一:通過閱讀全文回答問題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文章大體內容。屬于無效問題。太籠統,不明確也沒有指向。在這里應該問主旨的問題卻問了細節(jié)。
課例二:將文章內容具化為生動的卡通形象,學生通過排序,對文章里事件發(fā)生順序一目了然,結構條理又清晰。細節(jié)滿分,運用動畫一目了然。
課例三:先根據文章圖片和標題進行猜測,再深入學習。教授學生閱讀技巧,符合學生閱讀認知規(guī)律。
課例四:直接讀,并找出每段大意。
3. 文本解讀
課例一:同樣的三個問題,問四遍。最后得出結論They followed others suggestions.通過追問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深層問題,得出結論。展示四幅圖片,不能幫助學生建立篇章組織結構、意義結構。
課例二:整合問題,給學生充分閱讀時間。過程清晰,結構合理,與引入部分一脈相承。通過追問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深層問題,得出結論。能夠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文本的組織結構、意義結構。構圖簡單、清晰、但能完整概括文章結構,一目了然。
課例三:整合問題,給學生充分閱讀時間。反復利用資源,如表格、卡通形象,通過追問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深層問題,得出結論。能夠利用魚骨結構幫助學生構建文本的組織結構。不足之處是卡通形象利用不夠充分,表格與卡通形象整合會更好。
課例四:同樣的三個問題,問多次。未能采取有效方式整合文章,使得文章內容合理呈現,僅是機械地講到第幾段呈現第幾段。
4. 結構梳理
課例一:結合所給文章結構,復述故事情節(jié)。使用了魚骨結構。
課例二:看圖回顧文章內容。漫畫有創(chuàng)意,邏輯清楚,貫穿課堂始終。
課例三:結合文本解讀時的魚骨結構,將文章內容整合在魚骨結構中。優(yōu)點是邏輯清楚,貫穿課堂。但魚骨結構缺少創(chuàng)新、圖片立足點定位在遇到的人而不是在父子如何做。
課例四:用圖片在白板上梳理文章結構,未在課件上展示。
5. 補充資源
文本最后一段(P5):The moral of the fable is ____.:Try to please all, and you will please none.
課例一:課堂第44分鐘開始講大衣哥的故事。大衣哥與fable聯系很小,屬于無效補充資源。
課例二:課堂第40分鐘開始講文章來源《伊索寓言》相關知識。順序正好相反(讀前激活/介紹),但作為補充類資源與文章相關,有針對性、有效性。
課例三:課堂第36分鐘開始學生小組合作,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圍繞文章中父子立場觀點不堅定,教給學生合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閱讀材料生活化、情景化,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再從文本走出來走入學生的內心)
課例四:課堂第27分鐘開始學生小組合作,運用讀寓言的方法(story—moral—usage: Understand the story; Comprehend(領悟) the moral; Use the moral to guide(指導) daily life),閱讀兩篇寓言。練習本節(jié)課所學閱讀技巧。保證了閱讀的完整性。讀前有話題啟動,讀中有互動活動,讀后有拓展任務。
6. 反思
帶著問題多讀。讀前有話題啟動意識,讀中有互動活動,讀后有拓展任務。多方式進行檢測,如課文復述、基于課文的語篇填空、基于課文的采訪問答、基于課文的寫作(仿寫)、角色扮演、海報(標語)設計、故事續(xù)尾(文字/角色扮演)、辯論、拓展討論等。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