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馬臻,其其格
肝硬化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慢性肝病,代償期無典型癥狀,而失代償期則會出現(xiàn)明顯門靜脈高壓、肝功能減退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誘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如肝肺綜合癥、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危及生命[1-2]。這類患者預后普遍欠佳,且預后涉及到的相關因素非常復雜。研究表明肝臟受損可引起機體脂質及蛋白質代謝、合成出現(xiàn)異常,從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3-4]。另有研究指出肝硬化失代償期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非常高,晚期甚至達60%~100%[5]。由此可見,營養(yǎng)不良與肝硬化病情進展可能存在關聯(lián)。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對肝硬化預后影響非常大,它會增加腹水、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風險,導致生存期縮短[6-7]。為了進一步明確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營養(yǎng)指標與預后的關系,本院納入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便于為患者疾病治療提供依據(jù),改善預后,現(xiàn)將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80例。診斷標準:參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8]制定的《肝硬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進行診斷:(1)經(jīng)查體可見消化道癥狀(胃腸功能紊亂、腹脹等),有出血傾向,伴低蛋白血癥、內分泌障礙、門脈高壓;(2)血常規(guī)檢查提示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血紅蛋白降低,肝功能實驗提示球蛋白上升,血清蛋白下降;(3)經(jīng)X線攝片,提示食管-胃底靜脈呈蚯蚓樣、蟲蝕樣靜脈曲張改變,CT檢查提示肝臟密度下降,脾大,肝門變寬。在80例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30~82歲,平均(51.29±8.45)歲;病程5~24個月,平均(16.42±6.23)月;病因: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32例、乙肝后肝硬化28例、酒精性肝硬化20例;Child-Pugh分級:A級28例、B級41例、C級11例。研究方案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
(1)納入標準:①成年患者;②臨床經(jīng)查體、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證實為肝硬化失代償期,診斷明確;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無顱腦、中毒性腦病、代謝性腦病病史;⑤知情同意。
(2)排除標準:①合并肝癌或其他惡性腫瘤;②合并其他傳染性疾病,如艾滋??;③心肺功能嚴重損害;④處于昏迷狀態(tài);⑤精神狀態(tài)、認知功能異常。
(1)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當天進行營養(yǎng)指標檢測,包括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三角肌皮褶厚度、前白蛋白(Prealbumin,PA)、上臀肌圍、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BMI=體重(kg)/身高(m)2,采用皮褶測量儀(ABJY-M124261,北京中西遠大科技有限公司)測量三角肌皮褶厚度,根據(jù)上臂圍與三角肌皮褶厚度計算上臂肌圍,上臀肌圍=上臂圍(mm)-3.14×三角肌皮褶厚度(mm)。在入院當日取2 mL空腹靜脈血,離心15 min,轉速為3 000 r/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U5831型)測定血清PA、Alb、RBP水平。
(2)分組方法:通過電話或上門隨訪的方式,了解患者病情,隨訪時間為12個月,每3個月隨訪1次。根據(jù)患者12個月內的預后情況,將其分成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將出現(xiàn)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并發(fā)癥的患者納入預后不良組,將未出現(xiàn)上述不良事件的患者作為預后良好組。
比較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的營養(yǎng)指標(BMI、三角肌皮褶厚度、上臀肌圍以及血清PA、Alb、RBP水平),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各營養(yǎng)指標對患者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利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各營養(yǎng)指標是否為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
在80例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中,預后不良率為30.00%,預后良好率為70.00%,見圖1。在24例預后不良患者中,腹水占83.33%(20/24),消化道出血占70.83%(17/24),肝性腦病占29.17%(7/24),見圖2。
圖1 80例患者12個月內的預后情況
圖2 預后不良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
根據(jù)預后情況,分成預后良好組56例,預后不良組24例。預后良好組的BMI、三角肌皮褶厚度、上臀肌圍以及血清PA、Alb、RBP水平均高于預后不良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的營養(yǎng)指標比較±s)
BMI、三角肌皮褶厚度、上臀肌圍以及血清PA、Alb、RBP水平預測患者預后不良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52、0.650、0.670、0.615、0.694、0.683,見表2,ROC曲線圖見圖3~圖8。
表2 營養(yǎng)指標對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分析
圖3 BMI預測預后不良的ROC曲線
圖4 三角肌皮褶厚度預測預后不良的ROC曲線
圖5 上臀肌圍預測預后不良的ROC曲線
圖6 PA預測預后不良的ROC曲線
圖7 Alb預測預后不良的ROC曲線
圖8 RBP預測預后不良的ROC曲線
將各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并進行量化賦值,見表3,結果提示BMI≤19.825 kg/m2、三角肌皮褶厚度≤12.680 mm、上臀肌圍≤20.960 cm、PA≤79.475 mg/L、Alb≤30.895 g/L、RBP≤0.410 g/L是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3 量化賦值表
肝臟是人體重要器官,它為脂質的消化、合成、吸收、分解、運輸提供了場所[9]。肝硬化對肝臟損害非常大,尤其失代償期患者肝細胞損害較重,在這種情況下,載脂蛋白以及血脂的分解、合成均會受不良影響[10-11]。研究表明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約為10%~100%的病例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并發(fā)癥風險增高[12]。目前,雖然并無研究提示營養(yǎng)不良是降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否認它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臨床定期評估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有利于進一步了解其病情,為疾病治療提供依據(jù)[13-14]。本次研究以肝硬化失代償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12個月的隨訪,發(fā)現(xiàn)有24例預后不良,主要并發(fā)癥為消化道出血、腹水以及肝性腦病。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營養(yǎng)不良存在關聯(lián),其機制在于肝硬化導致肝功能減退,引起食欲下降、蛋白合成能力削弱等表現(xiàn),從而增加營養(yǎng)不良風險,而營養(yǎng)不良易導致肝損害加重,影響預后,加大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性[15-16]。
表4 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預后不良的Logistic回歸性分析
根據(jù)患者12個月內的預后情況,分成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結果提示與預后良好組相比,預后不良組的BMI、三角肌皮褶厚度、上臀肌圍以及血清PA、Alb、RBP水平均下降,表明預后不良組中大部分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營養(yǎng)不良最直接的癥狀為BMI下降,這提示患者機體脂肪含量減低,因此,三角肌皮褶厚度、上臀肌圍下降[17-18]。此外,血清PA、Alb、RBP也是評價機體營養(yǎng)狀況的重要指標。其中PA通過肝細胞合成,半衰期短,在肝功能不全、營養(yǎng)不良評價中敏感度高[19-20]。Alb也是通過肝臟合成,它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還能抗凝血,正常范圍為40~55 g/L,當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時血清Alb處于較低水平[21-22]。RBP在尿液、腦脊液及血液中均有分布,它通過肝臟合成,當出現(xiàn)低蛋白血癥、營養(yǎng)不良時降低[23-24]。
筆者最終通過Logistic回歸性分析,證實BMI≤19.825 kg/m2、三角肌皮褶厚度≤12.680 mm、上臀肌圍≤20.960 cm、PA≤79.475 mg/L、Alb≤30.895 g/L、RBP≤0.410 g/L與患者預后不良密切相關。國外研究也發(fā)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會增加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并發(fā)癥風險,影響預后,主要機制在于:(1)脂肪、蛋白質攝入量過少,特別是缺乏優(yōu)質蛋白攝入,導致機體營養(yǎng)水平下降;(2)門靜脈系統(tǒng)呈充血狀態(tài),不利于分泌消化酶,引起腸道吸收障礙,機體難以吸收足夠的營養(yǎng)物質;(3)肝硬化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導致機體耗能量增加,從而致能量丟失[25]。上述均為導致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的原因,從而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性。本次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通過繪制ROC曲線,發(fā)現(xiàn)BMI、三角肌皮褶厚度、上臀肌圍以及血清PA、Alb、RBP水平對患者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均較高,曲線下面積均>0.60,并明確各營養(yǎng)指標的最佳截斷值,能為評價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預后提供依據(jù),臨床需對此引起重視,便于盡早采取措施干預,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改善預后。
綜上,本研究證實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預后與營養(yǎng)不良密切相關,臨床可將BMI、三角肌皮褶厚度、上臀肌圍以及血清PA、Alb、RBP水平作為評價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便于及時預測預后,盡早避免危險因素。此外,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僅納入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樣本量少,未來還需擴大樣本量對此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