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嬋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育從學生出發(fā)。這一理念的核心是學生,這也和早期以教師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有著本質不同。作文始終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特別是針對小學生而言,他們寫作時常常無從下筆,或者表達不清,很難感覺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這也導致作文水平始終原地踏步?;谶@一現(xiàn)狀,本文分析了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開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具體策略,旨在為其他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示。
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寫作教學時,存在一個普遍的共性,那就是過分注重課本教學,忽略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聯(lián)。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是巨大的寫作寶藏,但是大部分教師的寫作課堂宛如空中花園,和學生的距離太過遙遠。長此以往,作文質量自然得不到保證。比如有的教師只是傳授給學生寫作套路,導致學生寫出來的東西不是陳詞濫調就是千篇一律,根本沒有任何思考,促使作文缺乏個性。
語文是所有科目中最具有情感性的存在。但是一直以來,教師都將知識的傳授作為教學目標,忽略了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應試教育陰影下,更是讓教師成為了權威一般的存在。教師的教學也多半保守,缺乏對學生情感表達的引導,這種模式其實非常不利于學生對自身價值觀、人生觀的輸出,同時也嚴重阻礙了作文質量的提升。
相當一部分小學教師進行寫作教學時,存在一個通病,他們將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用來解析優(yōu)秀范文模板,鼓勵學生進行模仿。相似的套路,相同的模板,學生的作文很難寫出新意,也嚴重背離了寫作的初衷。寫作不只是應試要求,寫作也不只是教師布置的任務,寫作本應是一項充滿樂趣與創(chuàng)造力的活動,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讓這種樂趣和創(chuàng)造力蕩然無存。同樣這種教學方式,也是對生本教育理念的背離。誠然,這些教師出發(fā)點雖然是好的,他們認為好的模仿可以帶來進步,見賢思齊下必然會得到進步。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這種方式其實從本質上并沒有遵照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教師應該改變這種教育風氣,在寫作教學中引入一些和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元素,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意性表達,鼓勵學生做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的人,這從長遠考慮也是有利無弊的,因為學生的寫作會因之更加具備真實性。
例如,作文題目是《難忘的春天》,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去戶外大自然踏青,捕捉春天的美。春天是一切的開始,不論是樹林中,還是公園,甚至是街頭巷尾。其實認真觀察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比如路邊剛發(fā)新芽的垂楊柳,墻角盛開的野花,撲面而來和煦的風,樹葉間斑駁撒下的點點陽光。這些學生習以為常的事物,都值得寫進作文中。同時針對這一篇作文,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運用一些學習過的四字詞語或者相關語句進行描述,比如春滿花開,春回大地等,讓春天的美落在實處,寫出細節(jié)感。這種方式其實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閱讀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方式。大量的閱讀,不但可以增加學生的寫作素材,還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語言。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真正高效的閱讀在于和課文以及作文題目建立聯(lián)系的閱讀。小學語文教材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改編,收錄其中的多為名家之作。而且這些作品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是相一致的,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理解困難。因此,教師可以進行擴展閱讀,引導學生接觸和課文相似度高的其他優(yōu)秀作品。同樣寫作題目也可以成為閱讀書目的選擇,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主題閱讀。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發(fā)育程度。
例如,作文題目“我最難忘的XXX”,大多數(shù)學生拿到這樣的題目,多半傾向于寫人。但是他們寫人,往往平鋪直敘,直接正面描寫人物。學生很少會通過他人的視角或者人物的行為細節(jié)從側面進行描繪,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正是學生缺乏閱讀訓練的直接證據(jù)。因此,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參與一周的閱讀訓練,閱讀書目需要選擇和作文題目相一致的作品。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楊紅櫻的《五年三班壞小子》或者讀讀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還可以選擇《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抽出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章節(jié)在課堂上賞析,分析作者刻畫人物的手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多角度刻畫人物,如何借助于心理以及環(huán)境來側面烘托人物性格等。這樣做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作文深度,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
任何好的作品的誕生,都離不開反復修改的過程。這也充分說明了修改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不但需要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還需要引導學生意識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盡管當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只要教師始終堅持生本教育,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鼓勵學生閱讀,那么學生的寫作才能自然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