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華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但是一直以來,教師似乎將教書的義務盡顯出來,卻嚴重忽略了育人的使命,尤其是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只是一味地注重教授學生詞匯、語法等內(nèi)容,不能夠及時地將德育滲透其中,這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在新課標的準則中指出,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遵循工具性原則,并以此為中心開展教學,在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中,要重點突出價值觀、知識和技能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這種標準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應用。比如,教師在講解部分內(nèi)容時,會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xiàn)一些爭議,加上本身小學生的自制力就不足[1],爭議很快演變成爭吵,此時教師不僅沒有用一些禮貌性的英語語句來很好地引導學生,反而只是對學生進行斥責,德育教育沒有很好地滲透其中,只是停留在形式上。
現(xiàn)階段的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即使是在小學階段,家長以及教師都十分看重學生的成績,英語這門課程亦不例外。隨著近年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快,英語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這也是一些雙語學校迅速崛起的原因,但無論是哪類學校,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考核只是停留在分數(shù)上,更多的學校會用學生的整體成績來判定其能力,這無疑是應試教育留下的弊端,如果只是一味地將德育教育停留在表面口號上,不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進行滲透,那么對學生的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另外,從一些小學的課堂效果考評中不難看出,很多指標都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內(nèi)容無非就是涉及到教師的講課態(tài)度是否富有激情,或者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能夠做好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工作等,根本就沒有將教學方式與德育進行有效的結合。
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無非是通過言傳身教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發(fā)育的還不夠成熟,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處在慢慢形成的重要時期,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會對其道德行為產(chǎn)生很重要的影響[2]。在課上,教師就是德育教育的實行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尊重學生,對學生進行無限的支持與理解,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在點名讓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要忘記用please這個詞,告訴學生在得到他人幫助時,要學會說thank you,成績單發(fā)下來,對于一些成績有進步的學生,要記得說congratulation,這些不經(jīng)意間的言行,都會成為學生最寶貴的教學資源。
英語本身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讓學生在掌握語音語調的同時,還能夠了解更多西方的文化,要知道,民族語言都會帶有較強的民族特征,何況是來自異國的語言呢?教師在英語課堂中,除了要不斷教授學生一些基礎的英文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英語了解更多國家的風俗人情,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也能夠使其將西方國家與我國的生活方式、文化、地域特征做對比,感受兩地的不同之處。
教師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關鍵,為了能夠更好地推進德育教育工作,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養(yǎng)[3]。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識,學校作為教師最強有力的后盾,首先要做的就是為教師提供培訓教育的機會,讓英語教師清楚地認識到,德育教育不是語文教師的個人義務,而是所有教師的責任,這將會更加有利于教師在課上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另外還要多提供一些教師間德育滲透的交流機會,讓教師能夠感覺到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zhàn),一旦遇到問題,也可以隨時與其他教師展開交流、探討,以做好實際的德育滲透工作。另一方面,有關教育部門要加大對教師的管理力度,例如教師的舉止、行為等方面,只有讓教師保持最好的一面,才能夠為學生樹立榜樣的作用,與此同時,也是德育滲透的一個新形式。
總而言之,為了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工作更具實效性,教師一定要嚴于律己,從自身做起,為學生做好正確的引導,在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從而為小學生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