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繼霞
當父母的都知道,孩子的腦袋里裝著千奇百怪的問題。他們的腦袋一偏,眼睛一轉(zhuǎn),問題就來了,見什么問什么,想到什么問什么……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太神秘,有太多的問題和秘密需要搞清楚,問明白。作為父母,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該怎么辦?
隔閡,使親情淡薄
首先,簡單粗暴地回答“不知道”是不好的。雖然這樣回答簡單明確,少了父母的麻煩,但這樣的回答不僅會扼殺孩子的求知欲、積極性,長此以往,孩子的探索欲望也會慢慢減少,直至消失。另外,孩子提出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因為孩子覺得自己的問題給父母添了麻煩,這樣容易讓孩子緘默不語,長期發(fā)展下去,孩子性格會變得內(nèi)向,不太喜歡跟人交流,也容易與父母產(chǎn)生隔閡。
曾經(jīng)有一對夫妻給我寫信,說他們家孩子不愿和他們交流,即使主動問孩子,也不回答。原因是夫妻倆都是做小生意的,一天到晚都忙,從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到了晚上回到家里,已經(jīng)非常疲憊。孩子就開始沒完沒了地問這問那,人累就容易心煩,再加上孩子問的問題刁鉆古怪,沒什么意思,于是,要么不理孩子,要么呵斥孩子,說“一天到晚哪來的這么多問題”“你一天腦子在想啥”?就這樣,孩子慢慢地不再問了,也和他們拉開了距離,在一起很少說話,更不提問題了。這對夫妻慌了,來信問我怎么辦?我對她們說,你們已經(jīng)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這很好?!巴鲅蜓a牢”為時不晚。我給這對夫妻三條建議,一是給孩子道歉認錯,態(tài)度要誠懇,說因為生計的事,忽略了你的感受,是爸媽不對,保證今后不再這樣;二是告訴孩子,父母永遠是你的知心朋友,有什么問題一起來解決,保證不再粗暴呵斥或者不回答;三是盡量抽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多帶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做法,祛除孩子心中的陰霾。過了幾個月,夫妻倆給我電話,說孩子和她們在一起,又開始不停地問這問那了,倆人十分開心。我祝福她們。由此證實:粗暴的拒絕只會讓心靈產(chǎn)生距離、隔閡,使親情淡薄。
糊弄解決不了問題
對于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能糊弄,更不能不懂裝懂,隨口亂答,那會害了孩子。孩子會把錯誤的當成正確的,把謬誤當成真理,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
有這么一對夫妻,有一天帶著孩子在小區(qū)玩,剛好遇到電閃雷鳴。他家孩子很好奇,就問:“爸爸,天上的聲音哪里來的?”孩子父親說:“哦,這是雷聲,是玉皇大帝生氣了,在懲罰人!”“那一道道亮亮的是什么?”孩子望著爸爸問。孩子父親回答得更加不靠譜:“那是魔鬼在眨眼睛,快躲起來!”本來一次很好的機會給孩子講雷電形成知識,讓孩子認識一些大自然現(xiàn)象,結(jié)果父親卻敷衍亂說,誤導了孩子,也錯過了一次絕好的傳授知識機會。
所以,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應(yīng)該慎之又慎,謹慎小心作答,切不可胡亂回答。遇到自己確實不知道的問題,父母應(yīng)該真誠地告訴孩子。比如,可以這樣說:“你問的問題真好,把爸爸媽媽都難住了,等爸爸媽媽搞清楚后,再回答你?!比缓?,父母可以去查資料,或請教別人,弄明白后再回答孩子。這樣既解決了孩子的問題,還讓孩子感覺自己得到了應(yīng)有的尊重,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自然會學會怎樣處理問題,學會怎樣去尊重別人。應(yīng)注意的是,家長一定要言行一致,答應(yīng)為孩子解決問題,不可只答應(yīng),而沒了下文。那樣的話,孩子就會感覺父母在應(yīng)付自己,不講誠信。長期發(fā)展下去,孩子也會變得不守誠信。
尊重孩子成長規(guī)律
教育孩子碰到難題,要有耐心。孩子有時會由一個問題開始,不停追問下去,讓你覺得難以招架。但是,難以招架就不招架了嗎?當然不是。因為孩子的世界豐富多彩,問的各種問題時常攪在一起,比如生活類的、科技類的、氣象類等等,你要有足夠耐心給她解釋,說明白,還要有意引導孩子:問題如何歸類,哪些問題屬于交叉類型。讓孩子明白,世界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卮鸷⒆拥奶釂?,能倒逼父母不斷學習,一起共同成長。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不回避敏感尖銳的問題。比如,我的孩子小時候曾經(jīng)問我:爸爸為什么站著尿尿?媽媽為什么蹲著噓噓?看上去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當時她還不到3歲,可以不回答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是這樣處理的,大方地告訴孩子:爸爸是男性,媽媽是女性,男女有性別差異,身體結(jié)構(gòu)也不盡相同,所以爸爸站著尿尿,媽媽蹲著噓噓。孩子聽了,點點頭,說我明白了,我也是女性,所以我也蹲著噓噓。孩子說完哈哈大笑,因為她弄懂了一件事,她就不會再沒完沒了地追問了。對于敏感問題,家長回避不行,講得過于深奧也不妥,因為孩子畢竟還小。
孩子的天空是色彩斑斕的,孩子問的問題也是千奇百怪的。對于家長來說,手里要有彩筆,幫孩子描繪未知的世界;對孩子的問題,心里要有準備,迎接孩子的各種問題挑戰(zhàn)。
當然,教育是有規(guī)律的,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父母要明白,“水靠疏而不是堵”的道理。好孩子不是罵出來的,也不是靠棍棒打出來的,而是在講道理中成長起來的。培養(yǎng)孩子提問的興趣,有利于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而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決定著他今后的成長道路。
(作者系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中國少年報》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