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明
康有為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改革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旅行家,所到過的國家之多、旅游路程之遠、游記著作之多,無人能比。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被迫流亡海外,直至1913年11月才得以歸國??涤袨榘褔饬魍錾町敵闪谁h(huán)球考察之旅的絕佳時機。在這16年中,他曾游歷法國、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意大利以及日本等國,也到訪過印度等曾經(jīng)有過文明輝煌但近代以來逐步走向衰敗的殖民地國家?;貒?,他請著名篆刻家吳昌碩刻過一枚朱文小字印章,上刻:“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jīng)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他還以略帶自嘲的口吻審視自身的流亡經(jīng)歷:“兩年居美、墨、加,七游法,五居瑞士,一游葡,八游英,頻游意、比、丹、那,久居瑞典,十六年于外,無所事事,考政治乃吾專業(yè)也。”(康有為《共和平議》,1917年)
康有為曾打算將對歐洲的游歷著為《歐洲十一國游記》,但后來只有第一編《意大利游記》和第六編《法蘭西游記》成書。除這兩部游記外,康有為還寫了不少游記刊登在報章雜志,有的游記則僅有手稿,岳麓書社將這些材料匯集起來,編成《西班牙等國游記》《英國游記》《德意志等國游記》,收入《走向世界叢書》出版。
康有為所寫游記的最大特點是不僅僅記名勝古跡、風土人情,而是著意考察各國政治。這一點,康有為之女康同壁作過簡明扼要的概括:“其考察著重于各國政治風俗,及其歷史變遷得失,其次則文物古跡,凡關于掌故者,無不考核研究,摩挲殆遍?!笨涤袨榈挠斡浘哂歇毺氐臍v史文化價值,從以下介紹可見一斑。
《意大利游記》:對西方文明的反思
《意大利游記》系光緒三十年(1904)五月二日至十四日游歷意大利時所記。游記的主要內(nèi)容是:
一、實地考察歐洲,顛覆了他對歐洲文明的認識,開近代中國人反思歐洲文明、文化之先河。他游覽了那不勒斯、龐貝古城、維蘇威火山、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等地。他發(fā)現(xiàn)意大利人“至貧,多詐,而盜賊尤多”,目睹意人“襤褸之情,顛流之狀”,深感“未游歐洲者,想其地若皆瓊樓玉宇,視其人若皆神仙才賢”,“豈知其垢穢不治,詐盜遍野若此哉!”“故謂百聞不如一見也”。他還說:“吾昔嘗游歐美至英倫,已覺所見遠不若平日讀書時之夢想神游,為之失望。今來意甫登岸,而更爽然?!彼钣懈杏|地說:“故吾國人不可不讀中國書,不可不游外國地,以互證而兩較之,當不至為人所恐嚇?!?/p>
二、康有為的游記,慧眼獨具,常常能看出一般人難以看出的重要問題,挖掘其深刻價值。以游邦渒(龐貝)古城為例,他乘坐肩輿,仔細游覽了龐貝古城,參觀了戲園、神廟、磨店、官署、富室,舞室、大浴房、妓館、牛肉店、面包店等,其突出印象是龐貝古城“神廟甚多,富室甚多”。之所以花數(shù)千字的篇幅詳細記載龐貝古城觀感,是因為具有獨特價值,“欲知大地進化者,不可不考西歐之進化。欲知西歐進化者,不可不考羅馬之舊跡。欲考羅馬之舊跡,則莫精詳于邦渒矣”。他認為龐貝古城“此為地球第一之大古玩。而所關于政治、文化、風俗之法戒,以為進貨退化比較之具,亦莫大之鑒矣”。
三、康有為實地考察并進行中西比較研究后闡述了他的文明觀。其一,他認為統(tǒng)一促進了文明,分裂不可能促進文明的發(fā)展?!爸袊栍形拿鳎赃M于漢唐宋一統(tǒng)久安之世?!蹦欠N認為歐洲分裂導致競爭,競爭進而促進文明的發(fā)展的觀點是不值得一駁的,印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印度由一統(tǒng)自裂為二百馀國,遂永淪滅而為奴,再復興之無日。若欲分裂也,嗚呼!其為羅馬、印度哉?!逼涠麑⒘_馬文明和中國古代文明進行比較,認為羅馬宮室不如中國秦漢時,但中國保存古物不如羅馬。原因是一方面“我國人不知崇敬英雄,不知保存古物”,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古建筑大都是木結構而不是石頭所砌,容易失火,導致“中國文明,不得追埃及、印度、雅典、羅馬之后,真可憤也”。為弘揚中華文明,他提出一要保存古物,“各省府州縣士大夫,宜處處開一保存古物會”,二是“建筑用石”。
《法蘭西游記》:對法國大革命的追問
《法蘭西游記》系康有為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廿三起赴巴黎時所作。全書分四部分:法蘭西游記、法國之形勢、法國創(chuàng)興沿革、法國大革命記。實際上只有第一部分是游記。
全書開篇記其對法國的觀感:“學問、技藝,皆遠不如德、英?!薄叭舴蛴[其革命之故事,睹其流血之遺跡,八十三年中,傷心慘目,隨在多有”?!岸褡h院黨派之繁多,世爵官吏之貪橫,治化污下,遜于各國”。
游記的重點是記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慘痛教訓,以作為中國的鏡鑒。他說,法國大革命“流血尤多,震驚歐土,波及東洋,罷棄君權,改行憲政,大地數(shù)千年來,為升平之第一關鍵。則其波瀾浩漫,殆世界近事,未有大于是者也。惟路易十六自開議院,究非暴君,乃遭滔天之大禍,而為專制君主之永鑒,斯為不幸也”??隙ǚ▏蟾锩鞘澜缃飞系拇笫录?,但路易十六的遭遇可為專制君主之“永鑒”。
他認為法國大革命的原因是:“法國何為而起大革命也?法封建僧寺之貪橫,稅斂刑法之苛重,民困苦不聊生,其可駭可悲,實中國人所未夢想者也”。另外,“法之召大亂也,以初開議院之制未善也”,拉飛咽(今譯“拉法耶特”)助美國革命成功,“欲以美國之政施之法國,而不審國勢地形之迥異”,“于是在美行之而治,在法行之而亂也”。他認為美國的治國藥方“人權平等”“主權在民”“普通選舉”,“實天下公理之至也”,但要移植到法國,則要注意時機,“茍未至其時,實難躐等”,“拉飛咽不審先后緩急之宜,見義勇為,遽以權理案,乃以暴斃焉。吁!其可傷也?!?/p>
他極力渲染法國大革命之血腥與恐怖:
妄行殺戮,慘無天日。始以除王黨,繼以除異己。不擇善類,不論民黨,互相爭權,流血遍地,斷頭臺上,無能免者。首創(chuàng)變法、倡始革命諸功人,莫不戮屠無遺種,以是釀成恐怖之世也。
面對當時中國方興未艾的革命局勢,他一方面承認這些革命者的正義性、必然性:“皆因目擊國弱,積憤牝朝,無所發(fā)抒,郁極生變”,“蓋憂國至極,以為舍此無由,故不得已而出此也”,另一方面提醒和警告革命者,革命可能導致西方列強的干涉,“假定亂之名,以行其瓜分之實”,那樣的話,“豈止流血百廿九萬哉”?“不盡殺四萬萬人不止。即幸能存者,亦留為白人之奴隸馬牛而已?!辈⑶腋锩€可能導致內(nèi)亂,“夫經(jīng)革命之后,全國散漫,控御無方;內(nèi)亂并起,而外侮乘之,中國之亡亦速耳”。上述觀點,以往通通被人貼上“反對革命”“開歷史倒車”標簽,其實是精華和糟粕并存,有相當多的合理成分。
《英國游記》:中國在城市建設中,應以倫敦為鑒
收入《英國游記》《補英國游記》《英國監(jiān)布烈住大學華文總教習齋路士會見記》《游加拿大記》等?!队斡洝诽接懥恕昂为氂樽钅茏灾巍⒆畹妹駲?、最先創(chuàng)憲法、最先創(chuàng)物質(zhì)汽機”的原因。從人種、拿破侖封鎖大陸方面看,英國并不具有優(yōu)勢。之所以能如此,是“島國絕海為之也”。一方面英國遠離歐洲大陸,沒有歐洲大陸那么激烈的生存競爭,英國完全可以“閉關臥守”,“故英制壓制不深,而生民生存稍易”,“而又小國寡民,人數(shù)百萬,故君不甚尊,民不甚賤”。另一方面,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使英國能吸引歐洲大陸來避亂的各方面人才,“英以海外絕島,易于避亂。故每當大陸之兵爭大亂,德、法之名士、名匠、大商、富家皆走避于英,受廛為氓,英乃大開網(wǎng)羅而受之。名士多,則學日以智;名匠來,故藝日以精;大商富家麇集,故財用日以豐盛。是故英之政學工藝盛者,乃大陸之頻戰(zhàn)力爭有以為之,淵驅(qū)魚而叢驅(qū)雀也”。但是馬達加斯加、爪哇、呂宋、澳洲、古巴都是島國,為何不能像英國那樣富于創(chuàng)造性?康有為的解釋是:“夫是數(shù)島者,生于熱帶,民皆蠢愚。既無從比較于英矣,且去大陸文明太遠,民天生于島中,地小而文明不開,無從濡染以啟發(fā)其智慧?!彼菑牡乩憝h(huán)境、氣候、人種、離文明國家的遠近這些角度來分析的。
倫敦大霧迷漫,污染嚴重,原因是城市擴張?zhí)?,“蓋倫敦以次第開辟,驟施于百年中,無從遷改”。康有為由此想到,中國將來在城市建設中,應該以倫敦為鑒,辦法是保存舊城,另建新城:
吾國從茲變法,明逆后事,乃可以新國治之,不可茍且圖存舊城也。宜劃城外地為新市邑,開馬道汽車以誘致吾民。計鐵道既通,聚民甚速,成都成市,皆在指顧,是在畫地。居民者之有遠圖,而倫敦者亦可為鑒矣。
晚清出使英國者眾多,他們都寫到了霧都倫敦污染嚴重,但沒有一個人像康有為那樣提出應以倫敦為鑒,保存舊城,另建新城,康有為的主張不可謂不超前。
《英國監(jiān)布烈?。–ambridge,劍橋)大學華文總教習齋路士會見記》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即在“萬國交通競爭之世”,既要變革,又不能完全拋棄傳統(tǒng),更不能崇洋媚外,為他人之奴仆:“吾觀夫歐人之變法也,利用其新,而不必盡棄其舊”,“茍不問其可否,一概屏除,見西法則師之,見我法即棄之,既不能保存國粹,則無深情雅趣、逸旨高懷,而人格斯下”,況且“一國之立,自有其固定之精神,不在其表面之形式。若只知事事從人,以順為正,是奴仆也。此在野蠻之國則可,豈具有數(shù)千年文明之中國而亦甘為婢妾之行哉?”這種觀點,即使在今天,依然沒有過時。
《德意志等國游記》:中國分裂必然招致瓜分之慘禍
此書包括《德國游記》《補德國游記》《丹墨(丹麥)游記》《挪威游記》《瑞典游記》《比利時游記》《補比利時游記》《荷蘭游記》諸篇。
《德國游記》開篇就贊揚德國:“今歐洲驟盛之國,武備、文學、政治、工藝、農(nóng)商并冠大地者,莫如德矣?!边€說:“吾遍游歐各國,見政治之清肅,道路之清潔,文學、武學之修明,人性勤儉,近者工藝商務蒸蒸日上,侵英軼美,無有如德國者”,“吾觀德國真無物無事不居各國上??晌吩?!”他從柏林看到了德國的新興氣象:“入柏林中,但見整齊、新潔、嚴肅之氣象,乃嘆強霸之有由也。視倫敦、巴黎不免拖沓矣,視美國又嫌散漫”,“行遍歐土,惟柏林耳,嚴肅之象,布于四境。乃嘆俾士麥之治法也”。
他贊揚俾斯麥統(tǒng)一德國之功績,指出中國統(tǒng)一才能致富強,分立必然招致瓜分之慘禍:
無俾士麥,則德各小邦蕞爾分土而治,拿破侖第三之大鳥啄之于南,俄尼古拉、亞歷山大之獰獅吞之于北,諸小邦即不盡亡而困弊甚矣,寧得如今日之繁富耶?甚矣!合一之為功而分立之致禍也。俾士麥之功偉矣哉!今吾國人昧昧于時勢,覽歐土之諸雄以競爭致富強,乃欲將中國之一統(tǒng)而亦思分之,以自促其瓜分之慘。不師強德而法印度,其愚何可及也!
他參觀德國武器庫,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大炮鑄造比西方先進得多,即使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的大炮也不如明末清初的大炮“精而巨”,西方“進化全在此數(shù)十年間,不知者徒以其今日之強而震之,亦太愚矣”。他以美國攻破呂宋、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為例,說明“無炮之慘禍”,呼吁“忘戰(zhàn)必危,有備無患”。
他對德國的音樂、戲劇、啤酒贊不絕口,說“德音樂為歐土冠,其戲劇演故事,宮室、山川、風云、雷電皆迫真,雖與各國同,而沉雄悲楚之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繞云之響,則德為絕唱”;贊揚慕尼黑啤酒為“天下第一”:“貓匿(慕尼黑)之啤酒名天下。吾遍飲歐美各國之啤酒矣,皆略有苦味,惟貓匿之啤酒入喉如甘露,沁人心脾,別有趣味……故貓匿啤酒真為天下第一?!?/p>
他分析世界大勢,“昔者之競爭在大陸,今之競爭在大?!保坝泻\娬?,可化小為大,通近作遠,視全地如其國境,若英是也;無海軍者,如鳥之無翼,魚之無翅,人之無足,即龐然大物,與自桎幽囚無異,如吾國是也”。這是對歷史經(jīng)驗的深刻總結,發(fā)人深省。
《來因觀壘記》寫作者沿萊茵河游覽,“夾河皆山,依山皆壘,數(shù)百里相望不盡”,“壘也者,故侯之宮,而爭戰(zhàn)之場,歐人之白骨所筑,赤縣所染而成之者也。傷心哉!吾國之古戰(zhàn)場,可吊者有幾?而來因河畔則接目皆古戰(zhàn)壘。五十年前之歐民,何罪何辜,而二千年蒙此慘酷?”康有為登高放歌:“來因河流德人命,據(jù)險東爭終取勝……德法千年鐵血多,孰成霸者來因波。路易十四俾士麥,后來之英奈爾何?霸圖大小得失在地勢,橫覽天下無殊科。石壇兮嵯嵯,云影浪流共婆娑,江山憑吊夕陽過?!贝宋氖惆l(fā)了康有為對興亡、戰(zhàn)亂的深刻感受,令人聯(lián)想起李華的《吊古戰(zhàn)場文》,是游記中的上乘之作。
《西班牙等國游記》:“陸國我最大,愿起神州魂”
收入《滿的加羅(摩納哥)游記》《西班牙游記》《葡萄牙游記》《瑞士游記》《補奧游記》《匈牙利游記》《歐東阿連五國游記》《希臘游記》,共八種。和其他游記一樣,康有為最為關注的是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宗教紛爭、名勝古跡。其最有價值部分,為關于西班牙、土耳其、希臘的記述,另外,他關于摩納哥、奧地利、匈牙利、塞耳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馬其頓等國的記述值得注意,因為之前很少有中國人到過那些國家,更別提像康有為那樣寫出詳盡而全面的游記了。
《西班牙游記》記從法國南部進入西班牙,望見比利牛斯山,峰巒競秀,應接不暇:“汽車終日穿山行,巖壑百重,峰巒萬簇,爭奇競秀,青綠未了,山秀嫩已極。嶺顛皆種葡萄,連畦接云,望皆碧綠?!钡绞锥捡R德里,印象卻不佳:“街道狹而污”,“客店皆褊小”,坐馬車出行,乞丐“隨車行乞”。惟一值得稱道的是飲食:“惟烹調(diào)頗美,能合數(shù)味為之,甚似中國?!?/p>
《葡萄牙游記》寫到在游多連度噫士L拉寺時,看到許多有功于全球之名人石像,不禁感慨葡萄牙雖為彈丸之地,卻是名符其實的泱泱大國:“葡雖海隅彈丸國,而印度遠東乃其交通,巴西數(shù)萬里為其開辟,歐人與我通商,遂為第一最先之國,奄有南美洲,實為泱泱大國”,進而聯(lián)想到“假無科倫布(哥倫布)及諸公,吾其能游大地而睹新世界哉?故覽諸像甚拳拳焉”。
《突厥(土耳其)游記》前有小序,劈頭就闡明了康有為的改革主張:先找出病癥,對癥下藥,并且有的可改,有的則不能改,“病家不能醫(yī)方,徒憤激于病劇而妄用刀割,未有不傷死。亂國之人,不學治術,徒憤激于舊弊而妄行革變,未有不危亡其國者也”。改革一定要從本國的歷史、風俗、國情出發(fā),循序漸進,“舊制行之數(shù)千年,實人心國命所寄,紀綱法度雖有積弊,只可去太去甚,以漸行之,如盡去之,人心國命無所寄,則蕩然而大亂耳!”康有為政治觀點以保守著稱,但這些見解卻頗有先見之明。
土耳其本來是封建專制國家,光緒三十四年(1908)六月廿九日,忽下詔“復行立憲法”,康有為正好這天來到君士坦丁堡,親眼看到了土耳其革命,看到了人民載歌載舞的歡呼情景。他介紹土耳其本來在光緒四年被俄戰(zhàn)敗后,宰相阿士文曾行立憲。但后來被“突主”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廢除。土耳其立憲有何教訓?與清末立憲有無關系?似乎還少有人關注。
《希臘游記》開頭就說:“希臘為歐洲文明之祖,向慕之久,欲游數(shù)矣”,但到光緒三十四年七月七日才成行。他認為“大地文明之國,惟吾中華、印度、巴比倫、亞述、波斯、埃及與希臘矣”。而希臘之文明,又“以雅典為盛,國會、議院、立憲、民權之制,雅典實為大地之先河”,“即吾中國最為數(shù)千年獨立文明國,而今者立憲、國會、議院之制,石室、公園、浴場、戲館、刻像、音樂之事,不能不用歐制,即亦不能不溯遠祖于雅典”。但是康有為認為共和、民權、民主并非適用于所有國家,“共和民權,只易行于小國,故盧梭謂共和政宜行于二萬人之國”,“若吾中國,自黃帝時即已征服萬國而統(tǒng)一之,泱泱大陸,比于全歐。假令立民主乎,則道路不通,紀綱不立,中國反不能強、不能安,而為人所弱,或分亂成多國久矣”。游記的最后,康有為抒發(fā)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然則古文明國地至大,人至多,傳至古,文字、種類、宮室一切皆不少變,而能保存者,橫覽大地,惟有我耳”。在《游希臘畢感賦》中他呼吁:“陸國我最大,愿起神州魂?!?/p>
康有為寫這些游記的目的,在《意大利游記》自序中說得很明白,是想通過對西方的實地考察,為中國尋找解決問題的藥方,而他就是嘗遍百草的神農(nóng)。因此這些游記雖名為游記,實則是政論,從中可看出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的政治思想。而康有為當年對西方文明的反思,對中國歷史、前途命運的思考,“不可不讀中國書,不可不游外國地”的研究方法,“陸國我最大,愿起神州魂”的殷切期望,依然值得我們借鑒和深思。
(作者系岳麓書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