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其中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317)
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之一是椎動脈型頸椎病,往往是由于長時間伏案工作或是玩手機、枕頭高低不適、讀書寫字的姿勢不正確等導致的,這就會導致患者頸椎增生退變、關節(jié)失穩(wěn),導致頸椎被刺激或是壓迫,導致基底動脈缺乏供血,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體位性眩暈[1]。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漸漸提升,電子類產(chǎn)品日新月異,頸椎病的發(fā)生率逐年提高,在頸椎病亞型發(fā)病率中排名第二,綜合多年的臨床實踐,針對三維正骨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心電圖效果進行分析,以期促進三維正骨推拿手法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中的運用。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2018年12月間我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0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22歲-63歲,平均年齡(38.63±6.25)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23歲-60歲,平均年齡(39.52±5.42)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觀察組接受三維正骨手法的臨床方案。(1)松筋:選擇臥位治療的方式,術者站在患者的左側或是右側,開始進行小魚際滾法治療,使得患者的肩背部、頸部的肌肉得到放松,此過程中大概持續(xù)5 min;之后進行拇指指腹點揉治療,針對左右側頸椎患處進行3 min的點揉治療,患者感覺到酸脹感從頭頂放散時即可停止;最后憑借食指、中指以及拇指以從上至下的順序拿捏數(shù)遍頸項兩邊軟組織。(2)矢狀軸位的正骨:主要運用的手法是松解椎間盤手法及正棘手法。前者的實現(xiàn)途徑是側臥位旋轉扳法、坐位旋轉扳法與俯臥位旋轉扳法,取坐位,頸部處于微屈狀態(tài),術者在患者后方,左手掌托其下領,右手手掌放在其枕部,讓患者頭頸先向旋轉受限側產(chǎn)生一定弧度的旋轉,旋轉到彈性限制位最佳,之后憑借“寸勁”發(fā)起扳動,使得旋轉幅度得到3°-5°的擴充。治療過程中每天各進行一次側臥位旋轉扳法、坐位旋轉扳法、俯臥位旋轉扳法;后者的實現(xiàn)途徑是側推棘突,術者憑借拇指以由上至下的順序針對患者頸椎棘突進行觸按,并且查看有沒有出現(xiàn)偏歪的癥狀,若是出現(xiàn)棘突偏歪的癥狀,或是脊柱往一側側歪,就應該取俯臥位,將頭置于相對較低的位置,放松頸部肌肉,例如出現(xiàn)右側偏歪的癥狀,術者站在患者頭端位置,兩手分別握住頸部、右側,并且用右手拇指將出現(xiàn)偏歪癥狀的棘突抵住,往左側用相對較緩的力度針對棘突進行推擠操作,反復進行3次-5次。在此期間應該用力適當,不能出現(xiàn)用力過猛的現(xiàn)象,否則會使得患者的橫突受到嚴重損傷,甚至導致骨折[2]。(3)冠狀軸位正骨手法:運用的手法主要包括頸椎過屈復位法、頸椎過伸復位法、棘突沖擊法。頸椎過屈復位法在實際操作時患者仰臥,錐孔擴容的方式是適當拉伸黃韌帶,進而使得神經(jīng)根得到一定保護,原本處于松弛狀態(tài)的椎間盤環(huán)就會相對緊張,進而回吸髓核,實現(xiàn)保護神經(jīng)根的目的。頸椎過伸復位法在實際操作時患者俯臥,椎間盤往前方遷移的方式是拉伸頸椎前縱韌帶,如此后縱韌帶就不用承受較大壓力,進而使得椎管內壓力得到顯著減輕。棘突沖擊法在實際操作時患者俯臥,頭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并且叮囑患者放松全身,術者站在患者頭前,左右手均用來掌握患者頸部,針對隆起的棘突以往下沖擊的方法進行擠壓,進而使得上下關節(jié)突前后偏移的癥狀得到改善。在實際治療過程中上述三種方法需每天進行1次。(4)橫斷軸位正骨:運用的手法包括牽手推頭法、拔伸牽引法。前者操作時患者取坐位,術者左手握住患者側手,右手給予患者頭部一推力,左右手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維持3 min的推拉狀態(tài);后一種手法操作時患者取端坐未,全身處于放松狀態(tài),術者站在患者后方,左右手分別托住患者下領、后頭部,呈對抗狀態(tài)往上方進行3 min-5 min的牽引操作,之后進行適當?shù)姆潘?,再反復進行1次-2次。(5)結束:在患者頸部、肩部憑借按揉法、拍法為患者進行適當按摩,控制時間在大約3 min。上述操作的頻次是1次/d,1個療程是10天,共進行20天的治療。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和血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情況
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推拿手法的臨床方案,患者端坐,術者站在患者后方,在患者風池穴用左右手的拇指指腹進行1 min的按揉操作,并且將雙手四指置于患者頭部左右側,如此患者頭部就得到固定,若是患者自我感覺到酸脹感往頭頂放射,就可以針對合谷、太陽穴、太沖、百會等穴繼續(xù)進行點揉操作,均控制在3 min左右,出現(xiàn)局部發(fā)熱、酸脹、麻木為宜;之后憑借食指、中指以及拇指由風池穴到頸根部以從上到下的順序針對頸項左右旁軟組織進行5 min的拿捏操作;之后進行頸項部拔伸的操作,此過程中術者的受力點置于下頜部與雙側乳突部,牽引頸椎,與此同時患者頭頸部被動地旋轉、前屈、后伸;手法全部完成之后針對患者肩部及背部進行2 min-3 min的輕拍操作[3]。上述手法實施的頻次是1次/d,1個療程是10 d,共進行20 d。
1.3 觀察指標 心電圖與血壓:心電圖是一種常見的基礎檢測技術,能夠體現(xiàn)機體心肌電生理特點;機體生命體征中血壓占據(jù)極為重要的地位,若患者患有嚴重的心臟疾病、休克或是大出血性疾病等,禁止運用推拿手法進行治療,而運用心電圖與血壓檢測方式能夠將這些推拿禁忌證排除,并且能夠針對推拿手法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進行監(jiān)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等級資料分析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差異。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和血壓比較 兩組患者經(jīng)過不同方式治療后血壓及心電圖均無異常變化,兩者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根據(jù)頸椎病的癥狀,聯(lián)系中醫(yī)學的相關理論可知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眩暈”。中醫(yī)學提出眩暈存在虛實兩種類型,前者主要誘因是髓海缺乏,或是清竅失養(yǎng),氣血虧虛;后者的主要誘因是風、痰、火、疲擾亂清空。根據(jù)解剖學理論可知,頸椎的作用包括:保護脊髓、弱化震蕩強度、保護神經(jīng)根與椎動靜脈等,對頸椎生理功能來說非常重要。椎動脈是經(jīng)鎖骨下動脈兩側發(fā)出兩支動脈,并由第6頸椎橫突孔至脊椎內,之后從各頸椎的橫突孔往上到寰椎,最終到大腦[4]。椎-基底動脈缺乏足夠的供血往往會導致分支中聽動脈缺乏供血,進而出現(xiàn)前庭迷路、前庭神經(jīng)核等缺氧、缺血癥狀,患者因此產(chǎn)生眩暈感,還會出現(xiàn)耳鳴等反應。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與手術兩種,后者因為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并且需要支付較高費用,預后不確切,因此接受度相對較低,此外手術存在手術指征,若是患者出現(xiàn)椎體偏移、脊髓壓迫等癥狀,原則上是不能運用手術治療方式,因此若是手術治療并不是唯一選擇時常常運用非手術治療方式。分析本研究數(shù)據(jù)可知,兩組患者的血壓及心電圖等都沒有異?,F(xiàn)象,并且沒有表現(xiàn)出其他不良癥狀,這就表示三維正骨推拿手法具備較高的安全性。
總之,三維正骨手法具備較高的安全性、科學性以及有效性,在中醫(yī)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解剖學知識與生物力學相關理論,借助影像學檢測技術,使得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得到顯著提升,具備較高的運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