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快速變化的時代,話語是給別人留下印象的最快途徑。這就是為什么即興演講能成為一門藝術的原因。當代社會,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清晰的思考和表達。
然而,捫心自問,在任何場合說話,我們都能游刃有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嗎?
有人說,即興表達能力強的人,都是天賦異稟的佼佼者,普通人望塵莫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即興時刻,成功的即興演講者只是把握住這樣的關鍵時刻,通過大量的練習掌握了成熟的演講技巧與思路,而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重視即興演講。
更多的人習慣把自己描述成“內(nèi)向的”“害羞的”,甚至即使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卻還是忍不住給自己貼標簽:“不善言辭的”“口才不好的”“聲音難聽的”……這是因為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教育的影響,大多數(shù)人對即興表達懷有恐懼和羞恥感。
演員兼教練德爾·克洛斯有一句名言:我們應該從恐懼中受益,從中汲取能量,而不是躲避它們。如果害怕在會議上發(fā)言,就試著時刻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準備好你自己,勇敢發(fā)言;如果擔心同事不支持你做的決定,試著和他們聊找到工作效率與團結和諧的利器。
一個社會心理學認知是,很多人90%的精力都在關注自己,對于別人會怎么樣并不在意。所以,不要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太重,不要把失敗看得太重,這就是突破局限。認清自己,就是一個突破局限的過程,也是一個增加勇氣的過程。
身為社會協(xié)作關系中的一員,人們通過“說”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要,但如果僅作為一個純粹的生命體,及時輸出大腦中流淌的思緒,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通過智能終端、電腦獲取大量信息,表達得更少,選擇得更少,很容易陷入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狀態(tài)。
針對這種內(nèi)心表達的窘境,可以采用一種“行動創(chuàng)新筆記法”。具體來說,就是在筆記本上畫出橫豎均等的兩條分隔線,在左上方寫出三件昨天一天讓你覺得高興的事情,隨后在右上方寫出感想。即使感覺“昨天并沒有什么可寫的”,也要堅持進行信息的輸出。
這個舉動訓練的是一個人心靈的靈敏度。我協(xié)助過的客戶曾寫下很小很細碎的事情,并通過回憶嘗試著喚起正能量的感覺。在筆記右上方寫出的感想,完全就是寫出自己的想法或是感受,將頭腦中的東西“可視化”。寫出想法后,暫時放開一切多余的考慮,實現(xiàn)與自我的對話。
將平時不會將其變成語言或文字的想法和心情原原本本地寫出來,然后冷靜地閱讀寫出來的文字,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心情、想法和行動,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元認知”。“元認知”不存在正確答案或是錯誤答案,也不需要被其他人評價或是批判。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忘掉了不愉快的心情,獲得一些小小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大腦的輸入輸出平衡,保持了不斷以積極的心態(tài)提升自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