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彤菲
摘 要 高校共青團作為共青團系統中最廣泛、最堅實的基礎性力量,其基層團支部的建設水平直接關乎作為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主體力量的青年大學生團員的培養(yǎng)質量。本文基于群團改革背景,積極探索適應高校共青團深化改革新形勢、青年學生新特點的團支部建設工作,推進團支部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引領主責主業(yè),從團支部建設路徑、載體創(chuàng)新等方面,挖掘團結帶領大學生團員增強團員身份意識,提高團員自覺性。
關鍵詞 高校共青團支部 建設 路徑 載體 新媒體
1 研究背景
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領,指出:青年人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整個社會未來的價值取向,而現在青年人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確立的關鍵時期,抓好這個時期的價值觀培養(yǎng)則十分重要。①強調要把握思想政治引領這一核心任務,帶領廣大青年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高校共青團組織匯聚了廣大信仰共產主義的青年大學生團員,事實也充分說明,在新形勢下,高校的共青團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②共青團中央在《學校共青團工作五年規(guī)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以提升組織活力為關鍵,鞏固和加強班級團支部的主陣地位置,明確基層團支部的工作重心和職能,進一步規(guī)范基礎團務工作。③因此,高校共青團改革要緊緊圍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這一基本要求,改進高?;鶎訄F建模式,提升基層團組織活力。
當前高校團組織存在團學活動形式單一、重考評形式和數量,不重內容和質量,團員身份意識不強、先進性代表性低等問題。大部分學者對團組織建設的研究僅著眼于頂層設計,而缺乏落地措施,這些宏觀解決方案是必須且必要的,但對基層班級團支部建設工作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卻略顯單薄,本文就這點進行深入探討。
2 高校共青團支部建設現狀
2.1 基層團組織建設基本特點
高校共青團支部在多年發(fā)展中形成了科學的工作體系和豐富的工作內容,既能體現共青團工作的實效,也是團組織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推進高校共青團改革的前沿陣地。目前基本形成了“團支書—組織部長—團委書記”三級交流平臺和“1+100”、“1+4”團干部聯系青年和聯系基層團支部制度,為青年成長發(fā)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提高團組織在青年中的有效號召力和影響力。
2.2 共青團支部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及原因
(1)團員理論知識不足,支部理論學習氛圍營造缺失。通過調研顯示,團員了解黨團知識的渠道豐富多樣,在網絡碎片化學習呈現明顯態(tài)勢的今天,選擇主動閱讀相關書籍、日常討論黨團知識的團員占比較小,團的理論知識主要依靠單向傳播,且大多為被動接受,支部內部理論學習氛圍嚴重缺失。
(2)團員身份意識弱化,導致團支部先進性作用發(fā)揮不足。團員群體中普遍存在對共青團理解不足,入團時缺乏身份認同導致對這一身份所屬組織認知出現偏差,進而導致團支部存在感弱化于其他基層組織群體,在服務青年過程中先進性作用發(fā)揮不足。
(3)團支部建設程度不高,組織創(chuàng)新能力亟待提高。通過調查發(fā)現,團支部自身建設情況直接影響團員青年身份的認同感,反之亦然,高校班級團支部是基層團組織活動主體,往往形成墨守成規(guī)之態(tài),組織創(chuàng)新不足,導致吸引力缺乏,活動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4)新媒體作用在團支部建設中未得到充分利用與發(fā)揮。經調查,近90%團員青年每天至少1小時以上的新媒體使用時間,且瀏覽內容多為娛樂、生活方面,時事政治的學習所占比例僅在10%以內,其中瀏覽團屬相關內容的主要為團干部,普通團員僅占2%-3%。
3高校團支部建設途徑與載體探索
3.1 建設途徑探索
(1)改革理論學習形式,創(chuàng)新主題團日活動。結合專業(yè)特色,勇于創(chuàng)新形式,將思想政治引領貫穿于團支部的各項工作和活動中,緊扣時代脈搏,貼近青年需求,推出青年喜聞樂見的特色團日活動,打造充滿活力感、極具先進性的基層團支部。以團日活動為提高團員青年參與團組織生活積極性的基本途徑,在活動形式、內容、主題、著力點、切入點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尋找主題團日活動這一團組織建設的重要途徑新的活力點和切合點,以團員青年需求為導向,深挖立意與內涵。
(2)著力探究互聯網活性發(fā)揮程度?!盎ヂ摼W+”途徑如何在團支部建設中發(fā)揮作用已成為團建工作著力深探之點,高校共青團應貫徹實施“網上共青團”工程,努力形成“互聯網+團支部”的建設格局,真正實現團網的深度融合,團青的充分互動,線上和線下的一體運行,促使共青團的建設工作通過新媒體矩陣聚合力量,發(fā)揮活力,充分利用團員青年碎片化新媒體使用時間,通過有效推送,讓團支部建設更加符合網絡時代的發(fā)展,更具有時代特征。
(3)積極發(fā)揮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品牌活動輻射帶動作用。作為參與度高、輻射范圍廣的重要活動形式,通過鼓勵、組織團員青年參與校內外的各類實踐探索、公益服務,把握時代主題,拓寬服務空間,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展現精神風貌,使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成為共青團員了解國情的最好學堂、磨練意志的火熱熔爐和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3.2 創(chuàng)新載體探索
(1)創(chuàng)新支部理論學習平臺載體,增強思想引領實效性??刹扇∮歇劯偛?、知識問答等方式完成理論的碰撞與交流,發(fā)揮合唱、話劇、詩歌朗誦等此類美育教育潤物無聲之特點,推進滲透式的思想政治育人模式;也可強化朋輩榜樣典型示范作用,將典型學生的挖掘和培育常態(tài)化、機制化;重視組織引領,創(chuàng)新基層團支部的主題團日培育機制,讓主題團日成為能夠覆蓋全體團員青年的重要平臺載體。
(2)創(chuàng)新團員能力培育機制,有效發(fā)揮網絡載體作用。團組織要積極引導團員青年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起主人翁意識,提升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和服務的積極性;引導團員青年將理論學習和實際生活、專業(yè)課學習相結合,提升組織管理能力、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將第一、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參與青年學生實踐能力培育標準的制定,發(fā)揮第二課堂中人才培養(yǎng)的靈活性優(yōu)勢,將實踐能力培育、課外素質拓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青年領導力訓練等納入學生培養(yǎng)整體方案,作為必修課,使實踐育人機制課程化、常態(tài)化、系統化。
高校團支部建設應建立團支部成員共同參與、專業(yè)老師培育指導的科學運營機制,組建一支符合團建特色的專業(yè)化梯隊;打造精品項目宣傳,以學生視角發(fā)掘熱點,增強網絡團建吸引力;結合熱點時事,關鍵時刻及時發(fā)聲,建設思想領域新陣地;廣泛傳播青年之聲,開展豐富線上互動,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3)深入推進班團一體化進程,提升團支部組織建設活力。深入實施高?;鶎訄F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推進“班級團支部與班委會一體化運行”模式,突出以班級團支部為核心的班集體建設,強基固本,上下聯動,在組織方面,成立班級團支部委員會,保證相關職務人員安排,特別是可探索團支部書記和班長的職務設置安排,理順此兩者的關系,在班集體建設模式上重點突出團支部的核心位置,充分發(fā)揮其政治核心的作用、思想引領的作用以及模范帶頭的作用;在合作方面,明確班團工作分工,建立良好合作渠道,樹立共同目標,形成良性競爭;在考核方面,建立針對團支部建設與班級建設,團干部考核與班干部考核相通的考核制度,以合力創(chuàng)建“特色團支部”、“活力團支部”、“創(chuàng)新團支部”為依托,發(fā)揮班團共建的力量,以期建設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堅強有力的高?;鶎訄F支部。
(4)創(chuàng)新精準化服務理念載體,規(guī)范團員管理制度。目前大學期間入團的青年極少,多數是在中學期間,故團支部作為凝聚團員青年的重要基層組織,應更重視規(guī)范和落實各項團員管理制度,提高團員儀式感和團組織存在感,特別是在民主評議工作中,對不合格團員按規(guī)定批評教育,甚至退團處理,保證團員質量,嚴肅團的紀律。
團支部要通過團校(特別是團課)這樣的重要抓手,開展系統性的團基本知識學習,引導團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牢牢深植,尊重團員主體地位和話語權,鼓勵所有團員參與團支部建設全過程,增強育人效果。同時,要加強支部成員間的緊密聯系,可結合網絡平臺,及時關注團員青年的最新動態(tài),全方位、全過程了解學生們的所思、所想、所憂、所盼,分層、分類、分步的有針對性開展服務工作,健全精準化幫扶機制,不讓每一個團員青年“失聯”。
參考文獻
[1]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fā).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3] 習近平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4] 于虹霞,王晶.關于高?;鶎訄F支部活力提升的思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01).
[5] 張秀峰.群團改革背景下推進高校團學工作的思考[J].實踐探索,2016(4).
[6] 袁源,馬俊.新形勢下提升高校團支部活力的思考與對策[J].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