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群珊
摘 要:課堂教學評價具有重要的導向激勵功能,是落實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轉變評價觀念,改變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突出評價方式的新穎性、科學性、全面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依據(jù)課堂評價標準,重建課堂評價體系,以推動一些有效策略來提高語文課堂評價語言的有效性,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有效性;小學語文;課堂評價語
素養(yǎng)指的是一個人整體的修養(yǎng),更是體現(xiàn)一個人整體的綜合能力。當今的社會強調個人的核心素養(yǎng),也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小學語文重點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課堂評價是師生互動的橋梁,教師的評價更是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之一。
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因此,語文課堂的評價要適應不同內容、多種類型的課堂,做到有效評價。以核心素養(yǎng)為引導的語文教學評價,始終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發(fā)展目的,基于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更側重于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至關重要,作為小學語文學科,更注重語言的規(guī)范性,課堂評價間接影響語文課堂的效率。近年來,小學語文課趨于沉悶、效率低下,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教師精心備課,但學生非常被動,課上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語文課堂學習效率低下,從當前小學語文課堂實際情況來看,教師課堂評價主要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師課堂語言評價機械化
很多語文教師只有簡單的“好的、不錯,請坐下”等單一性語言,缺乏實質內容?!皺C械化”評價的模式,評價語言單一,缺乏實質性的內容,沒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
(二)對學生的評價單一化
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單一化,為了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在課堂上一味表揚學生,不能讓學生認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還有一些教師為了激勵學生,對一些回答失誤的學生也是不停贊賞,這對學生是一種誤導,違背了評價的原則,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三)教師評價固定化
大部分教師根據(jù)預設的課堂進行評價,墨守成規(guī),過于死板。教學過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雖說是教師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實施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對立統(tǒng)一的過程,但學生是活動、變化的個體,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他們并不會按照教師課前預設進行回答,教師應運用自己隨機應變的教育智慧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
二、構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策略
面對以上種種情況與現(xiàn)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出有效課堂評價的策略。課堂評價要做到有效,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要具有針對性、有效性。
(一)評價語言的實質性
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贊賞道:“你真棒、你真聰明、太厲害了、好極了?!苯處煵患釉u判一味地表揚,沒有針對性,讓評價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有效的評價應該是落實到具體的語文教學情境中。
(二)評價語言的準確性
語文課堂尤其強調語言的準確性,特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準確而又得體,是激勵學生最好的方法。激勵性評價,讓被評價的學生如沐春風,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引導和激勵。語文課堂要做到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作不同的評價,而這些評價又既能及時給予學生提醒又能激勵學生。
(三)評價語言的導向性
課堂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具有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課堂的評價語言應是具有導向性的,立足于學生發(fā)展的評價語言才是有效的,它能夠正確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好的引導者能夠讓學生有更深地思考,立足于學生發(fā)展的課堂評價語言不僅使教師與學生的思維更加契合,情感更加融洽,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
(四)評價語言的靈活性
語文課堂是發(fā)展的、變化的課堂,課堂評價語言也應具有靈活性,不拘于一種方式,它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教材內容而異的,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反饋信息中的閃光點,變換評價方式和評價角度,適當時候,可以采取生生評價、小組互動評價等方式,讓學生欣然接受評價,以愉悅的心情去主動、積極地學習,從而使課堂變得有活力有溫度。課堂上,教師關注得更多的是學生,因學生的學習反饋來應變處理的評價語體現(xiàn)了靈活性,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感受到了課堂的樂趣,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要立足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課堂評價在課堂中占有重要地位,語文教學評價策略的建構是關鍵,有效的教學評價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及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潤滑劑,教師要善用智慧與契機,以學生為本體、以教材為指導,使評價內容基于培養(yǎng)閱讀、寫作、思考等多種能力而構建,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成慎.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語言藝術與語文教學[J].科學教育,2009(6):48-50.
[2]張競.對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思考[J].語文學刊(教育版),2016(9):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