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軍
摘 要: 在以交互性、虛擬性為表征的信息化時代,利用信息化時代的優(yōu)勢實現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機融合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信息化教學理念推動了語文課堂由平面走向立體,在高中語文課堂中,資源的博“覽”約“取”和教學內容的科學重構促生了高效生動的課堂及個性化的課內外自主學習,多元化評價不斷點燃思維的火種,有效提升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高中語文課堂 信息化學習 核心素養(yǎng)
引言
近年來我國在網絡學習空間和網絡資源平臺的建設上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媒介的變革帶來理念的變革,理念的變革帶來策略的變革。網絡學習空間、和教育、翻轉課堂、云計算、智慧教育這些新興的教學理念使語文課堂教學由平面走向立體,教學策略由單一走向多元。學生學的方式的轉變反推了教師教學策略的轉變。信息化教學由以往教學演變而來,并非替換了以往的教學,信息化語文課堂并非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機械疊加,更不是把教材上的內容換一種形式展現出來,而是對以往語文課堂的改良。信息化語文課堂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大背景下的創(chuàng)新型課堂,是課本要素和技術要素的完美融合。通過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不斷實踐和探索,信息化教學手段與語文學科的融合已逐漸走向成熟。翻轉課堂、慕課、微課都是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整合的成功案例。信息化技術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成為撬動高中語文課堂改革的有力杠桿。
一、資源的博“覽”約“取”
(一)去粗取精,教師要備精品課。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做到對教學資源博“覽”約”取”,不能沒有選擇地機械地“拿來”。博覽是指廣泛地搜集教學資源,現有網絡平臺上的資源已十分豐富,為教師備課提供了便利,為精品化備課提供了基礎。約取是指科學合理地選擇,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尊重知識的“前理解”,使遠程教學資源與以往的課堂教學資源有機融合。相較于圖片和視頻,單純的課堂講授難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充分開發(fā)遠程教育資源,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學目的。同時,教師應積極動手制作相關的學習資源。例如,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可以選取電視劇《紅樓夢》中關于賈寶玉的典型片段,通過篩選和剪輯制作成微課程“賈寶玉形象”,使學生對小說人物產生探究興趣,同時聲音、畫面帶來的視聽沖擊力引發(fā)心靈的觸動,將最快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當代教師應該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通過博“覽”約“取”優(yōu)化課堂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能力。
(二)問題預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信息爆炸時代,只掌握知識,增加知識儲備量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擁有學習能力,才能不落后于時代,才能永葆語文學習的生機活力。教師應通過有目的的問題預設引導學生從大量的網絡學習資源中篩選出自己需要的信息,通過進一步篩選整合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篩選整合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講到汪曾祺的《職業(yè)》這一課內文本時,教師可以課前提出問題:“生活中常見的職業(yè)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敬業(yè)精神?”等等。學生在嘗試著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廣泛搜集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理性選擇和篩選整合最終完成個性化的問題解決。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比绻幻麑W生通過高中學段語文課堂的學習只獲得了學科知識,那么語文課堂無疑是失敗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的融入必須立足于學生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整合能力、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教學內容的科學重構
在以往語文課堂的基礎上,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融入會使語文課堂妙趣橫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信息化硬件設施已基本完備,網絡學習平臺和虛擬空間使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無限延展,更使平面的文本學習走向立體的多媒體學習,教學模式更加多元化。例如,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可以突破單篇閱讀的限制,走向專題式閱讀和參較式閱讀,從而通過參照比較更深刻地觸及文本的靈魂內核。又如,語文誦讀教學中加入現場錄播功能,充分尊重了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為學生展現個性風采提供了平臺,音頻和視頻的回放加上及時的點評交流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歸納誦讀要領,為語文誦讀教學助力。與此同時,以知識點為單位建立的微課和網絡課堂教學片段可以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對特定知識進行學習理解。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將優(yōu)質的微課及網絡課程片段加入課堂內容,整合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學內容的科學重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可以在網絡學習平臺上對課程進行規(guī)劃和整合,教師通過自主設計課程板塊、創(chuàng)建討論區(qū)、布置作業(yè)、階段檢測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學生展示閱讀過程和結果。學生在開放式的學習社群中進行參與性較強的個性化學習,增強協作性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自我展示,實現資源共享,并且使思維火花經過碰撞后迸發(fā)出奪目的光彩。
三、高效生動的課堂與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一)信息化手段使課堂生動而立體。
信息化教學能夠更加生動地導入新課,使課堂內容的講授由抽象到直觀,由枯燥乏味到精彩紛呈。例如,在寫作教學中,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廣泛搜集個性化的寫作資源,并在平臺討論區(qū)討論作文提綱,思維火花的碰撞可以避免思維停留在淺表化層面,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課堂訓練的最佳效果,使課堂真正充實和生動起來。
(二)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實現。
豐富的網絡共享資源為個性化學習創(chuàng)造了契機。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和策略是多元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啟發(fā)式教學,問題解決模式教學可以使學生通過自我指導、自我評價、自我強化對學習資源進行個性化整合,這一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又提高了學生的信息化專業(yè)能力。多元化的教學實施策略和學習模式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教師寓教于樂,學生勤得其法,充分滿足了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學習的欲望,使高效課堂得以實現。
四、多元化評價及個性化課程規(guī)劃
教師可以通過“和教育”平臺建立電子學習檔案,構建起學情的大數據平臺,使教師對學情的了解更加精準。資源的記憶和分享能夠準確地在后臺進行保存,教師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整合,可以幫助學生制定個性化課程規(guī)劃,實現師生之間超時空的持續(xù)溝通。同時,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思維的發(fā)展深度都在過程性評價中得到了體現。既可以采用教師評價的方式,又可以在“和教育”平臺上開展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學生評價他人的同時,反觀自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在評價與參較中不斷提升思維品質。
結語
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有效提升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將反推信息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升,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和信息素養(yǎng)提升的雙向助燃劑。在高中學段的語文課堂上,我們要引導學生形成超出知識和技能層面的嶄新的審美能力和思維方式,使學生在增加知識容量的同時提高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善于利用現有的多媒體設備和信息化教學手段為課堂教學服務。在信息化時代與時俱進,做學習型教師,不斷更新教育內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評價方法,使高中語文課堂更加生動充實。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信息化教學不應該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資源的整合需要像藝術設計一樣具有審美屬性。同時,我們不應該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師的主人,不是由數據和信息定義課堂,而是使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真正為我所用,用得其所。從這個層面來說,適度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是信息化時代語文個性化學習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鄭紅艷.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整合的幾點感悟[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2):109-111.
[2]李鳳春.基于素質教育的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整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