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朗
[摘? ? 要]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語言等進行批注,讓他們養(yǎng)成閱讀時圈點批注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說閱讀;圈點批注;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7-0004-02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在閱讀小說時,學生要“了解小說通過文學形象、故事情節(jié)、典型環(huán)境反映生活的特點。閱讀小說要理清故事情節(jié)、把握人物形象、品味語言、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出自《福建省初中學科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語文》)
批注式閱讀是一種常用的讀書方法,通常是在閱讀時把讀書感想、疑難問題等隨手寫在書中空白的地方,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這種讀書方法,是將傳統(tǒng)的批注式閱讀和現(xiàn)代語文教學相結合而成的一種實效性很強的方法,對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可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形象、環(huán)境和語言等進行批注,以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批注情節(jié),感知小說的基本內容
E.M.福斯特的《小說面面觀》中說:“故事是關于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一個個事件的敘述。情節(jié)也是一個關于一個個事件的敘述,但是它強調的是其間的因果關系。‘國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了,這是故事;‘國王死了,然后王后因哀傷而死,則是情節(jié)?!?/p>
閱讀鑒賞小說必須從理順故事情書這個環(huán)節(jié)開始,只有熟悉故事情節(jié),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立足課文,對小說情節(jié)進行批注是必不可少的。
如教學《空城計》時,教師可要求學生瀏覽文章,整體感知文章,引導學生運用一句話或短語的形式對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歸納概括,在確定答案之后引導學生在文中空白處批注“故事情節(jié)”:開端——兵臨西城,發(fā)展——臨危施計,高潮——司馬中計,結局——孔明釋計。
又如《心聲》的情節(jié):公開課前——想讀課文,回家路上——偷讀課文,次日放學——聽讀課文,公開課上——終讀課文。
通過批注這些情節(jié),學生能夠很清晰地把握小說的結構,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有助于他們掌握小說的故事梗概。
二、批注人物,把握小說的人物魅力
在小說閱讀中,除了對情節(jié)的批注外,常見的批注是對人物形象的批注。因為在閱讀時,我們很容易沉浸這里其中,因小說中的人物而或喜或悲。可見,小說人物的魅力極大。那么如何對人物進行批注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一是描寫方法,一是人物特征。
筆者以魯迅先生的小說的教學為例。魯迅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孔乙己是個經典的形象,在批注時,要注意到這個人物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更是一個讓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好喝懶做、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而又心地善良的人。學生在閱讀時,就需要將描寫孔乙己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的語句圈點起來,并批注上自己的感受,如“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則批注:這是肖像描寫,孔乙己有勞動能力,但生活貧困,營養(yǎng)不良。這里其好喝懶做的形象一目了然??滓壹号c人爭辯時“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在語句旁邊批注:這是神態(tài)描寫,顯示他是讀書人。其迂腐不堪而又愛慕虛榮、自欺欺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再如孔乙己分茴香豆給孩子們時,“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批注:這是神態(tài)、動作描寫,將孔乙己心地善良但又貧困不堪的形象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進一步思考:這樣寫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卓越的觀察與概括能力,如小說中的“排”“摸”“罩”等動詞的運用,寥寥數(shù)語就表現(xiàn)出了一個人的狀態(tài)。
批注了主要人物,學生還可以批注次要人物,如主要人物旁的看客,在文中就連一個十二歲的小伙計,對孔乙己也是冷漠的。魯迅先生筆下的這種看客永遠是不可缺少的點綴。
在這樣的批注閱讀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說人物的形象特征,把握人物的人格魅力。
三、批注環(huán)境,領會小說的社會意義
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起著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揭示主題和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是鑒賞小說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環(huán)境描寫包括自然環(huán)境描寫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
如針對魯迅《故鄉(xiāng)》的開頭“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教師可引導學生批注:“作者用低沉、冷峻的語言,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色調暗淡的風景畫,這一自然環(huán)境描寫既勾勒出故鄉(xiāng)破敗的特征,同時也渲染了漸近故鄉(xiāng)時肅殺、悲涼的氣氛?!?/p>
又如《孔乙己》中開頭兩段,不是直接寫孔乙己,而是先介紹“魯鎮(zhèn)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同,是曲尺形的”,來喝酒的人分為“長衫客”和“短衣幫”:長衫客都穿長衫,可以踱進酒店隔壁的房子里,坐下慢慢喝;短衣幫則是站在柜外喝。在這兩段旁邊,筆者引導學生批注:“這是社會環(huán)境描寫,這個社會環(huán)境描寫交代了孔乙己所處社會環(huán)境;渲染了一種冷漠的悲涼的社會氣氛(長衫客和短衣幫,等級森嚴);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預示著人物悲劇命運的必然性;為孔乙己這個既穿長衫又站著喝酒的特殊人物的出場做了有力的鋪墊?!?/p>
在初中階段學過的小說,如《孤獨之旅》《最后一課》《范進中舉》等中均有大量的自然環(huán)境或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這些環(huán)境描寫或多或少展現(xiàn)著時代背景,預示著人物的命運,對這些環(huán)境描寫進行批注,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作品,領會小說的主題,分析作品的社會意義。
四、批注語言,學習小說的語言表達
小說語言有獨特性,主要包括作者的語言和人物的語言。作者的語言是用來描述場景、描寫人物、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它往往體現(xiàn)了作者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與思維水平。而人物的語言則必須合乎小說中所塑造的這個人物的身份地位,有他自己的腔調口氣,所以在小說批注式閱讀中,學生應該關注小說的語言。
如《智取生辰綱》中充滿了戲劇性的對話,這些對話既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充分表現(xiàn)了人物的獨特性格。筆者引導學生從小說中分析幾段楊志與他人的對話,如課文第一段中,楊志與兩個虞侯對話時是“嗔道”;第二段與眾軍士的對話則是“喝道”;第五段是“罵道”;而對老都管則是“道”。一“嗔”、一“喝”、一“罵”、一“道”,作者用詞可謂用心良苦。楊志在護送生辰綱的過程中,隊伍內部的矛盾之所以不斷激化,與這三者的身份密切相關。眾軍士是楊志下屬,又喝又罵,可謂尋常;虞侯是同級,只能“嗔”一下,責怪一番;而老都管是上級,只能“道”,在老都管面前,楊志受到制約是一目了然的。這樣細致的語言描述,既體現(xiàn)人物的身份,又暗示楊志隊伍內部的不和諧,也闡明楊志護送生辰綱失敗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
再如《范進中舉》最后一段寫胡屠戶接受范進贈銀:“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里一揣?!惫P者引導學生將“攥、舒、縮、揣”等幾個動詞圈起來,并在旁邊空白處批注:“這一特寫鏡頭,寫出了胡屠戶見財心喜而又假意推讓的心理,諷刺意味十足,突出了胡屠戶貪財、虛偽的特點?!?/p>
語言是有限的,想象是無限的,這些獨具匠心的語言能給學生帶來無限的想象。批注的運用,對學生言語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之所以厭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懂得學。而教師通過小說批注式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時圈點批注的習慣,讓學生懂得如何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從而喜歡上閱讀。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