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
【摘 要】 目的:分析腦梗死高危人群篩查、隨訪干預應用彩超檢查頸動脈斑塊的意義。方法:以2013.8-2017.12期間在社區(qū)衛(wèi)生中心進行檢查的40歲以上487例受檢者為研究對象,所有受檢者行彩超掃查頸動脈斑塊情況來篩查腦梗死高危者,觀察其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斑塊形成、動脈狹窄情況,對高危者給予干預,隨訪一年觀察干預后高危組者頸動脈斑塊情況。結果:487例受檢者彩超篩查腦梗死高危者263例,其中內(nèi)膜增厚127例(48.29%)、動脈斑塊53例(20.15%)、頸動脈狹窄15例(5.70%)。干預后內(nèi)膜增厚105例(39.92%)、動脈斑塊48例(18.25%)、頸動脈狹窄12例(4.56%)。結論:臨床以彩超行頸動脈斑塊檢查,能有效篩查腦梗死高危者,并及時給予干預措施,減輕高危者腦梗死發(fā)生風險。
【關鍵詞】 價值;腦梗死;頸動脈;彩超;斑塊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238-01
腦梗死一種以局部腦組織缺血性病變(軟化、壞死)為特征的腦血管病,患者腦組織受缺氧影響,會引發(fā)腦實質(zhì)、局部神經(jīng)受損,不僅易造成認知、肢體等多功能性障礙,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由于社會結構的老齡化、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疾病發(fā)病率增加,因此如何防治腦梗死得到關注,臨床已證實動脈斑塊可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有學者提出以彩超檢查頸動脈斑塊情況來篩查腦梗死高危者,并通過給予相應干預措施來降低高危者患病風險 [1]。本文觀察行彩超檢查頸動脈斑塊來篩查腦梗死高危人群情況,以及干預前后高危者頸動脈斑塊情況變化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3.8-2017.12期間在中心進行檢查的487例受檢者為研究對象,所有受檢者無言語、精神障礙,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范圍40~78歲,平均(59.3±4.2)歲,其中男261例,女226例。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本衛(wèi)生服務中心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邁瑞DC-6ExpertⅡ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對受檢者行頸部超聲檢查,探頭頻率3.5-10 MHz,為充分暴露檢查部位,受檢者取平臥位,適當墊高肩部,并將頭后仰、偏向對側,放松檢查部位肌肉。由近-遠順序進行掃描,觀察受檢者頸動脈情況,觀察內(nèi)膜變化,若發(fā)現(xiàn)斑塊,觀察斑塊性質(zhì)、大小、內(nèi)部回聲、表面是否完整、有否潰瘍斑等情況并及時記錄。
1.2.2 干預方法:
對高危者給予健康教育,詳細講解腦梗死疾病及其造成的危害,干預高危者生活方式,給予飲食指導(少油、少鹽,多食瓜果蔬菜),禁煙禁酒,督促高危者適當活動(以快走、步行等有氧運動為主),同時對于重點高危者給予相應藥物(阿司匹林等)干預。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其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斑塊形成、斑塊穩(wěn)定性、動脈狹窄情況,對高危組給予干預,隨訪一年觀察干預后高危組者頸動脈斑塊情況。本次斑塊判定參考超聲檢查指南[2],以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在1.5mm以上判定為斑塊,1.0mm以上表示增厚;動脈狹窄:以血流頻譜最高流速PSV<125cm/s,最低流速EDV<40cm/s,PSV(ICA/CCA)<2,為狹窄<50%; PSV>125<230cm/s EDV>40<100cm/s,PSV(ICA/CCA)>2<4,為中度狹窄50%-69%; PSV>230cm/s EDV>100cm/s,PSV(ICA/CCA)>4,為重度狹窄70%-99%;無血流為閉塞。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結果采用SPSS19.0系統(tǒng)進行分析,其中計數(shù)、計量資料分別以n(%)、(χ2±s)表示,采用χ2、t檢驗,以P<0.05表明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篩查結果及干預前后頸動脈斑塊情況觀察,487例受檢者彩超篩查腦梗死高危者263例,其中內(nèi)膜增厚127例(48.29%)、動脈斑塊53例(20.15%)、頸動脈狹窄15例(5.70%)。干預后內(nèi)膜增厚105例(39.92%)、動脈斑塊48例(18.25%)、頸動脈狹窄12例(4.56%)。
3 討論
腦梗死既是臨床常見、預后較差的腦血管疾病,也是致成人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老年者多發(fā),致病原因復雜多種,臨床認為動脈硬化會造成血管狹窄、阻塞,進而導致局部血供障礙,使腦組織處于缺血狀態(tài),進而引發(fā)腦梗死。動脈硬化是腦梗死發(fā)生高危因素,早期有效診斷動脈硬化,給予相應干預措施,對防治腦梗死,提高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4]。
由于頸動脈位置靠前,位于頸部淺表,不易受周圍組織干擾,故臨床多以頸動脈斑塊為機體動脈硬化標志,本次487例受檢者行彩超檢查,篩查腦梗死高危者263例,其中內(nèi)膜增厚127例(48.29%)、動脈斑塊53例(20.15%)、頸動脈狹窄15例(5.70%),結果腦梗死高危者存在明顯內(nèi)膜增厚、斑塊形成、動脈狹窄情況。臨床認為斑塊可致管腔狹窄,且隨斑塊數(shù)目增加狹窄程度加重,加之斑塊受機械張力影響不同程度上存在脫落情況,脫落斑塊易造成顱內(nèi)血管栓塞、血液灌流降低,從而導致局部缺血,誘發(fā)腦梗死[4]。同時斑塊回聲不均、纖維帽不完整、有潰瘍表面粗糙,可激活血小板、凝血因子,造成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從而閉塞血管、加重梗死程度,因此通過彩超檢查頸動脈斑塊情況能評估腦梗死發(fā)生風險。本次高危者經(jīng)干預后內(nèi)膜增厚105例(39.92%)、動脈斑塊48例(18.25%)、頸動脈狹窄12例(4.56%)。表明彩超檢查能準確判斷頸動脈斑塊大小、形態(tài)、內(nèi)部回聲,判斷斑塊穩(wěn)定性及動脈狹窄程度,有利于臨床評估患者腦梗死發(fā)生幾率,從而臨床能及時給予相應干預措施,控制病情、避免病情加重,降低腦梗死發(fā)生風險[5]。
綜上所述,臨床以彩超行頸動脈斑塊檢查,能有效篩查腦梗死高危者,并及時給予干預措施,減輕高危者腦梗死發(fā)生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琴.超聲在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腦梗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19):76-77.
[2] 唐杰,溫朝陽.血管和淺表器官超聲檢查指南[M].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4.1.
[3] 楊燕萍.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斑塊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31):121-122.
[4] 鄔至平,邱偉文,蔡學禮,等.麗水市社區(qū)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3):438-439.
[5] 姚俊芳,張利. 彩超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的臨床價值[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