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
摘要:山西地區(qū)有著豐富的傳統音樂,包括民歌、說唱、戲曲、器樂與樂種、宗教和祭祀音樂等多種形式。這些傳統音樂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并在人民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山西傳統音樂原生態(tài)文化保護以及山西傳統音樂自身的發(fā)展傳承,是山西傳統音樂發(fā)展的必然之路。
關鍵詞:山西地區(qū);傳統音樂;分類;文化價值;傳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081-01
一、前言
山西地區(q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這里的文化積淀極為深厚。這里五千年的文明,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直根”。這里的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講中國音樂史或講中國傳統音樂的時候一定要涉及的地方。
在對山西傳統音樂文化的關注與研究中,發(fā)現還有一些問題仍需要深入研究,在此就山西傳統音樂的分類與文化價值、搜集與整理和傳承與發(fā)展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觀點。
二、山西傳統音樂分類與文化價值
山西地區(qū)有著豐富的傳統音樂,包括民歌、說唱、戲曲、器樂與樂種、宗教和祭祀音樂等多種形式。這些傳統音樂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并在人民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山西傳統音樂是人民生活真實和現實的反映,它不僅實施著人生禮儀、祭祀驅邪等多種實際功用,更是承擔著道德教育、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山西傳統音樂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山西人民的音樂和情感母語。
(一)分類
山西是中國戲曲發(fā)源地之一,堪稱中國戲曲的搖籃。早在北宋年問,山西就有了萌芽狀態(tài)的戲劇藝術,如滑稽戲、歌舞戲、百戲技藝、傀儡戲、影戲等,均在民間廣為流行。山西地區(qū)的大戲有蒲州梆子和眉戶戲等:小戲則有最為古老劇種之一的鑼鼓雜戲,源于道教聲腔藝術的山西道情、不用絲弦、帶有幫腔的清戲,以及小花戲、弦兒戲、琴書戲、秧歌戲、花鼓戲等等。
山西地區(qū)的器樂與樂種,按照樂器組合形式和演奏特點可分為鼓吹樂、吹打樂和鑼鼓樂等種類。山西的鼓吹樂舊社會服務于婚喪嫁娶、迎神賽會,解放后成為城鄉(xiāng)喜慶吉日、游行集會、文娛活動之樂種。
(二)文化價值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山西省各個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經濟狀況、文化傳統以及人民的語言、風俗習慣和所鄰近省區(qū)的影響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階調式、調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呈現著各自的風格色彩。山西民歌在音調上的特點,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語言和陜西語言的交叉影響,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三、山西傳統音樂的搜集與整理
自1979年起,中國民間音樂四大集成一一民間歌曲集成、戲曲集成、曲藝音樂集成、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相繼開始,經歷了長時間的普查、收集、編輯和審議等艱苦工作?!八拇蠹伞笔怯烧苯宇I導,對民間音樂遺產進行全面搶救、整理的巨大工程,編輯隊伍從中央到地方,包括數萬名文化干部和有關人員。至2004年左右已經相繼出版,目前仍是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權威資料。不足之處:一是出版集成容量所限,所包含的音樂資料經過篩選,不能總體再現山西地方的傳統音樂全貌:二是所使用的方法不夠科學,如對音樂之外的文化背景關注不夠,在作為資料研究使用時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山西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在搜集與整理的基礎上,如何對地方傳統音樂進行保護是近年來的學術研究熱點之一。對于山西地區(qū)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可以借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山西地區(q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有蒲州梆子、絳州鼓樂、鑼鼓雜戲和眉戶。
目前學術界的觀點有:
對于地方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不僅僅是要保護,更要著眼于發(fā)展。我們要在保護好山西傳統音樂的基礎上,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抓好其傳承與發(fā)展。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蒲州梆子流行于晉南地區(qū),擁有巨大的專業(yè)與業(yè)余的表演者和愛好者,基本不存在會消亡的問題,對其進行保護就要從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要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發(fā)展創(chuàng)新,才能在發(fā)展中傳承。而對于近于消亡的山西小劇種和說唱曲種,就要進行搶救性的保護,搜集整理一切相關音響、文字資料,摸清民間班社、民間藝人等全部狀況,進一步搶救和挖掘劇目、曲牌,并對老藝人進行保護。
山西傳統音樂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盛行于山西鄉(xiāng)村的傳統音樂,在山西民間鄉(xiāng)村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山西地區(qū)原生態(tài)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民族音樂學的考察分析,將有助于“地方性知識”的累積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