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如云柳如月,琉璃燈火琉璃夜。瑟春桃夭黧枝斜,暗香迷離萬書疊。縱是書生已然參加科舉,明日便會知曉成績,可他依舊喜挑燈執(zhí)卷。而書總是停留在他手中,他的手反復摩挲著的那一頁,不是擔憂明日是否中榜,只因欣賞一古人,便思緒千匝。
沈約,字休文,休于文卻執(zhí)筆繪山河,點墨染一生。他常于階墀寂然處久讀書卷,竟幾番不知今夕何夕。泛黃的素紙,松墨的筆跡,讓他賞盡古今。好學至此,便是晝夜不倦,歲歲無休。
沈約之父因不愿成為弒君者,而致朱墻倒,碧瓦塌,顛沛南北。但沈約從來都是淡然笑之,不屑功名富貴, 不怨父親之舉,唯有緘默更入骨三分。待時局稍定,他喜溫一壺酒,或煮一甌茶,與諸多文士言談詩書,揮毫當世。后來聚于竟陵王蕭子良左右,便與王融等人被贊為“竟陵八友”,天下皆聞。其間,世人尤其欣賞沈約的文采,當時蕭衍聽聞大名,約見沈約。二人對酒暢談世態(tài),見解獨特。蕭衍便極為欣賞他的字字珠璣,博古通今,且為人恭謙有禮,欲將他招入麾下。可沈約雖看出他的治國之才與帝王之相,卻不愿入官場,只想像好友陶弘景一般歸隱山林,做個閑人居士。
朝代更迭,多難瀕危。他憐憫天下百姓之疾苦,終是入仕,只愿百姓在他治理下有一地可安居。蕭衍已韜光養(yǎng)晦多年,只待沈約能輔佐他成就帝業(yè),他權衡幾番,選擇了助蕭衍一力。果然不多久,蕭衍稱帝,遂了沈約一愿——輕徭免役,大赦天下。
世人雖皆驚沈約的書意風流,可這才華亦驚了蕭衍之心,不再重用。他亦是無悔,當初輔佐蕭衍不過是為一國百姓可安穩(wěn)度日罷了。最終暮年臥榻,以自嘲腰帶日漸松垮的方式打消蕭衍的疑心,令人人笑言他是細腰男子,他也從不怨天命,不恨人事,就如水墨般淡然緘默。
至此,書生喃喃一語:“只愿東風如解意,不瘦沈郎腰?!鄙蚣s之愛民之心,讓書生越發(fā)欣賞。窗外明月淡薄,他凝眸而望,心中便已立志:雖才華不可比沈約,唯愿初心以天下為重,永不忘初衷。
次日,書生已然為狀元,可他臉上并無喜色,而是肅穆地騎著馬。他看著繁鬧的街市,心中更是堅定了志向,他要這盛世在他手中更加安穩(wěn),就如他所欣賞的沈約一般:功名富貴皆空,天下蒼生為重。
【各有千秋】
“功名富貴皆空,天下蒼生為重”,這不僅是文中書生所欣賞的,也是王欣齡同學執(zhí)筆于此文所欣賞的。文章選材新穎,采用第三人稱行文,透過書生的視角來表達作者內心的念想和向往。通過講述南朝政治家、文學家沈約的入仕、出仕經歷,既直抒胸臆地贊頌了先人身上淡泊名利、心系蒼生的崇高品質,又以書生為突破口,側面抒發(fā)了作者見賢思齊、報效宏圖的雄心壯志。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選材于沈約的人生經歷,敘述有條不紊,語言文采斐然,緊扣主題的同時,一字一句都值得讀者品味。
正如培根所說:“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馨香,一種溝通與理解,一種信賴與祝福?!宾能歧笸瑢W通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們對培根的話進行了一番深刻的理解。文章采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于一件生活小事(賣廢品)中,引出“欣賞”的主題;于一位平凡人(收廢品的老大爺)身上,彰顯善良誠實的美好品質。全文思路清晰,寓理于事,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指導教師 王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