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泉明
摘要:思維從問題開始。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學者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fā)藝術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闡述了一節(jié)語文閱讀課上提問的經(jīng)過,以及經(jīng)過反思獲得的感悟,以供教育同行參考。
關鍵詞:提問;啟發(fā)性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5-017-1
學習《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我讓學生疏通字詞、文意后,進入精讀課文、感知作者思想感情的環(huán)節(jié)。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為何要夜游承天寺?”學生回答為:感到無聊,想出去走走;月色很美,就去賞月。我發(fā)現(xiàn)與預設有一定差異,就介紹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而后學生將“感到無聊”修正為“因為被貶,心情郁悶”,目標達成。于是我提出第二問:“作者所見月色如何?請用原文回答,再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睂W生順利完成。接著便是第三問:“這句景物描寫讓你感受到怎樣的意境?”兩個學生回答是美妙的意境。我就換了種問法:“這一句寫出了月光的什么特點?請從顏色濃淡方面用一個詞來概括竹柏倒影的美?!焙芸煊袑W生說出了正確的答案。最后我拋出第四個問題: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學生起來翻譯了一遍,又點了一個學生回答:“運用反問手法,抒發(fā)了作者賞月的欣喜之情?!笨拼硌a充道:“月光、竹柏象征美好事物。”我就重新問學生:“你如何理解作者說得‘閑字?”并提示學生聯(lián)系作者經(jīng)歷說,學生的回答才終于進入了我的預設軌道。
一、問題診斷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發(fā)現(xiàn)上述四次提問,有三問在內容設計上不大切合啟發(fā)性的原則,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第一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閱歷體驗。他們才十五六歲,一直生長在安定的環(huán)境下,往往沒有經(jīng)歷過人生的重大挫折,尤其是像蘇軾那樣先入獄后被貶的經(jīng)歷。平時出門找好友玩,往往是覺得自己寂寞孤單時才有的舉動,因而缺乏相關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自然想象不出作者以犯人身份被貶黃州在初冬夜里走出戶外的心情。
第三問是沒有貼近學生的學情。學生雖已懂得了這句話的意思,也能理解它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景,但對“意境”一詞,初中學生并沒有真正深入地理解,在腦中只有一個抽象的概念,自然只能籠統(tǒng)概括為“美妙”了。用這樣的概念作為提問的關鍵詞,沒有貼近學生的認知實際水平,結果必然是“啟而不發(fā)”了。
第四問則是因為問得太模糊?!叭绾卫斫狻焙軐挿海梢灾咐斫庹Z句內容、所用的修辭、表達方式等,也可以指理解流露的思想感情、蘊含的道理等。學生翻譯句意未嘗不可,從修辭上回答“運用反問”也對,指出竹柏的象征意義更沒錯,錯的是我的提問指向不明,給學生提供的信息不足。
二、教學對策
由此我明白:要使課堂提問真正能鞏固學生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問題設計必須富有啟發(fā)性。我對課堂問題設計產(chǎn)生了如下思考:
1.必須考慮學生的生活閱歷
教材中的很多課文,尤其是文言課文,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時空距離,加上農(nóng)村學生課外閱讀較少,他們很難理解千百年前人物的言行舉止和思想感情,導致對文本感悟不深,甚至有時會曲解文本。這時,教師除了加大對作者經(jīng)歷等背景資料的介紹外,在課堂的提問設計上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經(jīng)驗在腦中形成相應的圖景,進而入境生情。如教學《湖心亭看雪》,可讓學生朗讀描寫雪景的語句,提問:假如你當時也在現(xiàn)場觀景,你感受到一幅怎樣的雪景圖?能否給它取個名字?比較《醉翁亭記》和《小石潭記》中的“樂”,可先請學生說說歐陽修游山獲得了哪些樂?小石潭給柳宗元帶來什么樂?
2.必須貼近學生的學情
初中學生認知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理解分析能力較弱,因此設計的問題難度不宜過高,要能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有些抽象概念如象征、托物言志等應先讓學生熟悉后才提及;否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跟不上,提問遭遇冷場的現(xiàn)象,日積月累,將嚴重影響學生學好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對于課文的重點、難點,可設計一組有坡度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理解文本內容,最終水到渠成地突破目標的重點和難點。比如教學《捕蛇者說》,直接問“如何理解‘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這句話”學生的認識可能只停留在表層,不如設計這樣一組提問:一是蛇毒無比,永州人為什么還爭相捕蛇呢?二是蔣家捕蛇,三代遭難,為什么還不愿更換差役、恢復賦稅?三是從蔣氏敘述的悲慘情景中可看到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這三個問題,學生基本都能答出,在答疑中他們的思維逐步深化,由具體到抽象,由表及里地理解了本文的中心。
3.必須有明確的指向
課堂提問應該干凈利落又指向明確,不能含糊其辭,讓學生無法了解教師的提問意圖。比如在學習《與朱元思書》時,有教師問學生:“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眱删溆檬裁捶椒▽懗隽怂那宄海繉W生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因為教師的提問指向不明?!胺椒ā笔侵感揶o手法、描寫方法?還是指表現(xiàn)手法或表達方式?學生摸不著頭腦。這樣的提問無法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此時,可這樣問:“第一句運用了哪種修辭?哪一句是正面寫水清?哪一句是側面突出水的清澈?”學生稍加思考就能順利說出正確答案。指向不明的提問會造成學生的回答漫無目的,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教學的延續(xù)。因此教師預設的提問必須是具體明確,有一定啟發(fā)價值;即使是開放性問題,也必須有一個核心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決不能模棱兩可,使學生的思維陷入混亂。
總之,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的內容,使每一個問題都富有啟發(fā)性,把一次次的提問變成引導學生一步步接近教學目標的階梯,從而產(chǎn)生教師問得精、學生想得深的效果。唯有如此,課堂才有真正的互動,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才能真正被激發(fā),教學才會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