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艷
摘 要:教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資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一種最直接的創(chuàng)新活動,它非常適合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其特點決定了它將在新課程實驗中發(fā)揮獨特、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制教具,不僅能節(jié)約開支,解決教學儀器不足的問題,還能幫助師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提高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育;小學數學;自制教具
作為教學重要輔助手段之一的教具,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動手動腦,進而加深理解。
一、小學生思維特點
小學生智力處于發(fā)展過程中,認識水平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新概念的抽象理解基本上依賴于感性的直觀材料,思維模式處于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在數學語言表達不準確、不到位的情況下,就會影響對數學概念、數字組合、空間變化、排列規(guī)律、邏輯推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科學合理使用數學教具,可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上,在直觀演示的過程中,會感到輕松、愉快。
同時,小學生好動,思維持久性差,意注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思維的間歇易受情感影響,易被興趣轉移注意力。因此小學生的聽講是斷續(xù)進行的,這也要求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用比較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在學生有效注意時段內突破教學難點,使主要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學習技巧在直觀教學中得到有效完成,使學生在基礎知識上、數學技能上、能力發(fā)展上得到相應的內化和形成,從而提高學生數學教學效益。
二、選擇教具注意的原則
1.科學性。教具是實施教學的重要工具,應以滿足不同的教學需求作為目的。為此,教師在應用教具時不但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還應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使之真正服務于課堂。數學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所采用的教具應科學合理,能恰到好處地呈現(xiàn)知識本質,給予學生新奇和美妙的感覺,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對數學知識的濃厚興趣。教師在呈現(xiàn)教具時要盡量避免一閃而過,很多學生還未看清楚就匆匆撤掉教具,或者馬上換成其他教具,這樣會讓學生感到目不暇接,無法專心融入課堂,更無法很好地消化與理解。
2.趣味性。小學生大都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具應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盡可能利用新穎有趣的教具,要考慮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感受,適當呈現(xiàn)出夸張效果,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用性。數學教具既要美觀漂亮,又要新穎有趣,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便捷實用,能夠起到預期的輔助效果。如果利用簡筆畫或板書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就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再用教具。因此,必須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需要準備數學教具,從而增強數學教學的效果。
三、教具應用的實例
針對科學有效的運用教具,筆者從實際教學中摘取幾個實例與諸位共享。
1.針對幾何知識的實例——認識圓錐和圓柱。以圓錐和圓柱為例,在教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參照以下方式將教具合理地運用于教學活動中。
首先,要求學生用紙分別制作圓柱以及圓錐。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教師應從旁觀察,在必要時給予提示和幫助。比如,學生在剪紙的時候,教師應考慮小學生年齡小、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特別強調安全操作;在折紙的時候,教師則要引導學生根據兩種圖形的特點,引導他們實現(xiàn)正確操作。
其次,在學生制作完成后,教師可要求他們仔細觀察,并嘗試說一說兩種圖形的特點與異同。對于自己制作出的立體圖形,學生在觀察的時候態(tài)度是比較積極的,再加上他們親自參與了整個過程,回答教師提問的時候他們大多都會非常踴躍。
最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嘗試推導一下兩種圖形的體積公式。這個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學生理解體積公式,對實現(xiàn)準確記憶和靈活運用很有幫助。以上做法是對傳統(tǒng)教法的創(chuàng)新,可減少立體圖形抽象性對學生理解知識的限制,對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2.針對算數知識的實例——20以內的加減法。由于認知水平決定著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認知水平不高是他們學習中的一大限制性因素,直接導致了理解障礙的產生。也就是說,小學生難以理解知識的本質是他們的認知水平與學習內容出現(xiàn)了沖突。為了幫助學生克服理解中的障礙,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就要盡可能地采用實物演示法。實物具有具體化的優(yōu)勢,應用于數學知識講解中,可幫助教師達到化簡抽象知識的目的,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非常顯著。
鑒于小學生存在認知水平偏低的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過程中就可以考慮借助實物來簡化知識,使他們通過直觀觀察快速掌握知識。為此,教師可參考以下方案。
首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其次,指定要求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比如,教師可拿出兩個盒子,之后向學生提問:“把這些糖果裝進這兩個盒子里,若每個盒子最多只能裝10顆,那么,一共有幾種裝法?”為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可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或分組合作。
最后,總結答案,并進行實物演示。在討論之后,學生給出的裝法一般有兩種:第一種,8顆草莓味的和2顆葡萄味的裝一盒,剩下2顆葡萄味的。第二種,4顆葡萄味的和6顆草莓味的裝一盒,剩下2顆草莓味的。在歸納完裝法之后,教師可請兩名同學到講臺上實際操作,之后用算式分別表示兩種裝法,即8+2=10、10+2=12和4+6=10、10+2=12。在糖果的輔助下,學生的知識理解難度會大大降低,學習的過程對學生而言也充滿了樂趣。
四、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生活,結合教學實際,指導學生就地取材,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學習的教具。同時,要勤于思考,加強研究,準確把握傳統(tǒng)教具與教學的作用點,合理使用,真正為教學服務,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龍群.論如何利用直觀教學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8).
[2]郭明賢.淺談小學數學的“趣味認識”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5).
[3]周秀花.小學數學課堂應重視傳統(tǒng)教具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