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晚清書家對鄧石如筆法的誤讀

      2019-04-29 01:51楊陽
      文史雜志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鄧石如碑學筆法

      楊陽

      摘? ?要:清代碑學最大的創(chuàng)造,就是筆法的創(chuàng)新。鄧石如是清代碑學的領(lǐng)軍人物,學碑者莫不以鄧石如為榜樣,學習其筆法。而鄧石如的筆法就是包世臣所描述的“懸腕雙鉤,管隨指轉(zhuǎn)”八個字。當時學習鄧石如筆法,大多從這八個字中去揣摩;也正因為對這八個字的揣摩甚至誤讀,使碑學筆法得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關(guān)鍵詞:鄧石如;碑學;筆法;創(chuàng)新

      弁言

      1665年,被稱為“業(yè)余數(shù)學家之王”的法國數(shù)學家費馬去世。他留下了“費馬大定理”,但是卻沒寫證明過程。于是,激起世界各地很多數(shù)學家對此定理的興趣。三百多年后,“費馬大定理”最終被英國數(shù)學家懷爾斯證明。在這個漫長的證明過程中,數(shù)學家們完善了數(shù)論理論,發(fā)現(xiàn)很多相關(guān)的證明方法,推動了數(shù)學的發(fā)展。由此,“費馬大定理”被稱作“金雞定理”,因為它,生出了很多“金蛋”。同樣,書法藝術(shù)中也有類似的“金雞定理”。清代碑學是書法史上的一個高峰,鄧石如是清代碑學的領(lǐng)軍人物。當時碑學風靡全國,學書者莫不以鄧石如為榜樣,學習其筆法。鄧石如的筆法,就是包世臣《完白山人傳》里面記錄的“懸腕雙鉤,管隨指轉(zhuǎn)”[1]。二百多年前,沒有攝影機,沒能記錄下鄧石如真正的筆法狀態(tài),于是“懸腕雙鉤,管隨指轉(zhuǎn)”八個字就成為清代碑學書家摸索鄧石如筆法的主要途徑。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碑學家對這八個字的理解不同甚至誤讀,加上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造就了清代筆法的興盛。正因為筆法的創(chuàng)新,清代碑學得以成功,從而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清代碑學成就最高的是篆隸書。歷代都有書家作篆隸,由于書寫的藝術(shù)性不強而評價甚低。鄧石如創(chuàng)新筆法,一改篆隸頹勢,使古老的書體重煥生機,篆隸成為清代碑學中成就最高的藝術(shù)。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說:“自鄧石如一出,把過去幾百年中作篆的方法,完全推翻,另用一種凝練舒暢之筆寫之,蔚然自成一家之面目?!盵2]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公布鄧石如筆法為“懸腕雙鉤,管隨指轉(zhuǎn)”,以八個字記述鄧石如握筆法和運筆法,以后書家則爭相揣摩學習。學習鄧石如或受其影響的書家被稱為“鄧派”或“包派”。鄧石如的筆法和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敘述的筆法,被合稱為“安吳之法”。

      但是書家在學習“安吳之法”時,絕大多數(shù)舍棄了包世臣敘述的其他筆法,而最給予關(guān)注的則是鄧石如的筆法。何紹基在《書鄧完白先生印冊后為守之作》中說:

      先生(鄧石如)作書于準平繩直中自出神力,柔毫勁腕,純用筆芯,不使敧斜,備盡轉(zhuǎn)折。慎翁(包世臣)于平直二字全置不講,扁筆側(cè)鋒,滿紙俱是,特胸有積軸,具有氣韻耳,書家古法掃地盡矣。

      康有為也辯證地對待包世臣敘述的其他人的筆法,而贊揚鄧石如的筆法:

      包慎伯述黃小仲法曰‘布指欲其疏,則繆,‘執(zhí)筆欲其近,則有得之言也。[3]

      所以,自包世臣推崇鄧石如之后,學習碑學的書者都主要學習鄧石如“懸腕雙鉤,管隨指轉(zhuǎn)”的筆法。清代書法家劉墉、何紹基、張裕釗、沈曾植,以及近現(xiàn)代書法家柳詒徵、馬敘倫、王蘧常、林散之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

      和鄧石如同時期的著名書家劉墉(1719—1805)見過鄧石如寫字,學習并夸張鄧石如筆法,在晚年取得成功。劉墉當時官居國相,在書法史上是帖學代表人物。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鄧石如到京城。劉墉見鄧石如書作大驚,登門求教,贊鄧石如書法“千數(shù)百年無此作矣!”他于是暗中學習鄧石如筆法。劉墉的侍書描述其作書“無論大小,其使筆如舞滾龍,左右盤辟,管隨指轉(zhuǎn),轉(zhuǎn)之甚者,管或墜地?!盵4]劉墉本已極富盛名,故對客作書,用往昔“古龍睛法”;背地無人,則學習鄧石如“懸腕雙鉤,管隨指轉(zhuǎn)”,并且“轉(zhuǎn)之甚者,管或墜地”——這無疑是對鄧石如筆法的極大夸張。

      包世臣評劉墉:“諸城劉文清國相,少習香光,壯遷坡老。七十以后,潛心北朝碑版。雖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興學識,超然塵外?!盵5]劉墉作為帖學書家,70歲高齡之后書法水平有很大提高,得益于他敢于取法北碑,更得益于他敢夸張學習鄧石如筆法。

      何紹基(1799—1873)也學習鄧石如筆法,其運筆時提筆絞筆得了鄧石如的啟示,而其執(zhí)筆“回腕法”則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何紹基有詩句云:“平生嗜八法,頗亦厭拘牽。安得萬里景,歸此一腕懸?!盵6]這與鄧石如“懸腕雙鉤”的執(zhí)筆有相同處。何紹基不但“懸腕”更是“懸臂”。他在其《猿臂翁》詩里說:“書律本與射理同,貴在懸臂能圓空”[7],并且自稱“猿臂翁”,可見何紹基對自己懸臂書寫頗為自得。

      《清史稿》稱何紹基“運肘斂指”[8],沙孟海稱其“多用提筆絞筆”[9],都反映了何紹基“懸腕”“轉(zhuǎn)指”的筆法。觀其行草書,與鄧石如行草(圖一)筆法如出一轍。何紹基在各體書法中以行書成就最高,也最為時人和后世稱道。(圖二)他的隸、楷成就亦極高,這得益于其自覺地對鄧石如筆法的學習與創(chuàng)造。

      張裕釗(1823—1894)可謂清代碑學家中成功的典型,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本朝書有四家,皆集古大成以為楷。集篆之成者,伊汀洲也;集隸之成,鄧頑伯也;集帖學之成,劉石庵也;集碑之成,張廉卿也?!庇终f:“張君兼唐、宋體裁而鑄冶之,尤為集大成也?!盵10]

      張裕釗亦深受鄧石如筆法影響,其自述用筆:“名指得力,指能轉(zhuǎn)筆。落紙輕,入墨澀,發(fā)鋒遠,收鋒急,指腕相應(yīng),五指齊力。”[11]其“指能轉(zhuǎn)筆”,和鄧石如“管隨指轉(zhuǎn)”只是換個說法而已。侯開嘉先生評張裕釗用筆:“可謂是鄧石如筆法的嫡派。”[12]

      觀張裕釗書作(圖三),以指轉(zhuǎn)筆不如鄧石如多,楷書多用篆法行筆,筆筆內(nèi)斂雄渾,氣息高古,以至于被稱贊為“千年以來無與比”。張裕釗筆法,在鄧石如筆法基礎(chǔ)上又有了新發(fā)展,書法風格也隨之呈現(xiàn)新的風貌。

      沈曾植(1805—1922)更是在解讀鄧石如筆法時,極力夸張其轉(zhuǎn)筆,比起劉墉“管或墜地”更甚。沈曾植的弟子回憶他寫字時:“先生作書,速度極快,筆力奇重。曾云‘作字須大膽,執(zhí)筆在手,盤旋飛舞,極其靈動,甚至筆管臥側(cè)倒紙上,厚如玉版宣亦經(jīng)常被打去一大片。他作書主轉(zhuǎn)指,轉(zhuǎn)指時最用力,要求筆筆送到。”[13]

      沈曾植對古代碑刻取法比較廣泛,而且筆法先行,不論臨寫何種碑刻,除結(jié)體特點效仿原碑外,用筆方法則都采用包世臣的“安吳筆法”,即重在鋪毫和轉(zhuǎn)指。[14]沙孟海先生把沈曾植歸為帖學書家,贊揚其“專用方筆,翻覆盤旋,如游龍舞鳳,奇趣橫生?!盵15]可見沈曾植無論取法北碑還是取法黃道周、倪元璐,其筆法都有相當?shù)淖杂X,(圖四)故劉恒評沈曾植:“他膺服于包世臣的用筆方法,并在包氏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揮,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用筆習慣?!盵16]也正是因為沈曾植在筆法上的注重,學習“轉(zhuǎn)指、鋪毫”,并且以獨特的藝術(shù)眼光發(fā)展這一筆法,又在碑、帖上廣泛吸收,這才成為名留書史的卓然大家。

      康有為(1858—1927)著《廣藝舟雙楫》,把清代碑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涤袨樽钆宸膬扇?,一是鄧石如,一是張裕釗??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寫道:

      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為不可作之書,自非好古之士,鮮或能之。完白山人既出之后,三尺豎僮僅解操筆,皆能為篆。吾嘗謂篆法之有鄧石如,猶儒家之有孟子,禪家之有大鑒禪師。[17]

      又稱贊張裕釗:

      其書法高古渾穆,點畫轉(zhuǎn)折,皆絕痕跡,而意態(tài)逋峭特甚,其神韻皆晉、宋得意處,真能甑晉陶魏,孕宋、梁而育齊、隋,千年以來無與比。其在國朝,譬之東原之經(jīng)學,稚威之駢文,定庵之散文,皆特立獨出者也。吾得其書,審其落墨運筆:中筆必折,外墨必連;轉(zhuǎn)必提頓,以方為圓;落必含蓄,以圓為方;故為銳筆而實留,故為漲墨而實潔,乃大悟筆法。

      康有為學習筆法,基本從包世臣《藝舟雙楫》中悟得,其在《廣藝舟雙楫》中自述筆法:

      吾執(zhí)筆用九江先生法,為黎、謝之正傳;臨碑用包慎伯法。慎伯問于頑伯者,通張廉卿之意,而知下筆。[18]

      由此可知康有為執(zhí)筆方法學習其老師朱九江先生“腕平指橫”,運筆則受鄧石如和張裕釗影響。上文所述,張裕釗是學習并發(fā)展鄧石如筆法的,故康有為實際上運筆與鄧石如筆法一脈相承。

      但是,康有為文中并沒有過多強調(diào)“管隨指轉(zhuǎn)”這一筆法特征,認為鄧石如“以隸筆為篆”“破壞古法”[19]。而沙孟海先生說:“我以為鄧石如的篆書仍舊繼承二李的傳統(tǒng)?!盵20]可見康有為和沙孟海對鄧石如筆法都有不同解讀??涤袨閷Α胺焦P、圓筆”“內(nèi)含、外拓”[21]的闡述,又是根據(jù)自己的學書經(jīng)驗,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運筆法,而這種筆法毫無疑問是有轉(zhuǎn)指絞毫的。(圖五)故康有為在筆法上,也是對鄧石如“管隨指轉(zhuǎn)”的繼承和發(fā)展。他采取了綜合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康體”風格。

      此外,莫友芝、楊沂孫、胡澍、吳讓之、趙之謙、吳大澂、吳昌碩等等書家都受鄧石如筆法的影響。他們也在鄧石如筆法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又受到清代后期金石學、考據(jù)學、文字學、甚至西方思想的影響,只是取法方向和審美追求略有差異,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而各領(lǐng)風騷。近現(xiàn)代書家如柳詒徵、馬敘倫、王蘧常、林散之等也受鄧石如“懸腕雙鉤、管隨指轉(zhuǎn)”筆法影響,就連理論上堅決反對轉(zhuǎn)指的沈尹默先生,在實踐中也不自覺地進行了轉(zhuǎn)指換筆。[22]可見鄧石如筆法影響頗大。另一方面,這些書家也對鄧石如筆法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誤讀,通過各自藝術(shù)眼界,對這一筆法進行再創(chuàng)造,形成了豐富的筆法體系,成就了不同的書法風格。

      “尚態(tài)”的趙孟頫說“筆法千古不易”,而晚清碑學家學習揣摩鄧石如筆法,再加上各自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形成了多樣化的碑派筆法,從而出現(xiàn)了碑學各種風格的作品,豐富了書法線條形式,也造就了中國書法史上又一高峰。

      侯開嘉先生在《中國書法藝術(shù)筆法發(fā)展史概說》一文里,高度贊揚清代書家對筆法的探索,認為整個清代除了碑派書法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外,帖派審美也逐漸變化;在筆法不斷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里,篆隸筆法也被應(yīng)用到行草中,給行草書體帶來起死回生的作用。[23]鄧石如作為碑派筆法成功的鼻祖,其成就固然重要;但整個碑學發(fā)展到高峰的過程,還離不開其他碑學家的探索。筆法的探索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而關(guān)于對鄧石如筆法的學習和改造,又是最為有趣的一部分。包世臣簡略地把鄧石如筆法概括為“懸腕雙鉤,管隨指轉(zhuǎn)”八個字,既清晰明了說明握筆姿勢和運筆方法,又給人遐想余地。后來的碑學家便在摸索中生出了許多“金蛋”,這些“金蛋”和“金雞”一起,構(gòu)建起碑學筆法。

      結(jié)語

      當代科技越來越發(fā)達,古代碑帖的高清、放大圖片都能輕易獲得,當代名家的筆法也能輕易通過視頻在網(wǎng)絡(luò)傳播,學書者稍加努力就能做到書法藝術(shù)的傳承。然而,這也限制了書法的創(chuàng)新:一目了然的筆法狀態(tài)容易造成千人一面藝術(shù)風格。以第十一屆國展作品集來看,除了特邀作品集風格差距比較大之外,其余的都存在雷同和相似處,特別是行草作品集分類羅列各種取法的作品后,相近的連續(xù)幾頁作品竟完全像出自一人之手!

      在當今科技環(huán)境下書法的繼承似乎變得更加容易,我們應(yīng)該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開拓創(chuàng)新。然而如何取法、如何創(chuàng)新則是大問題。晚清書家對“懸腕雙鉤,管隨指轉(zhuǎn)”有意或無意地誤讀,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啟示。

      注釋:

      [1][4][5]包世臣:《藝舟雙楫》(《藝林名著叢刊》),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年,第114頁,111頁,84頁。

      [2]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第44頁。

      [3][10][17][18][19][21]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載《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841頁,853頁,790頁,853頁,790頁,843頁。

      [6]何紹基:《林少穆丈出示石庵相國書廬山記卷子書后》,載何書置編《何紹基書論選注》,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88年,第110頁。

      [7]何書置編《何紹基書論選注》,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88年,第114頁。

      [8]趙爾巽等:《清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02頁。

      [9][15][20]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載《沙孟海論藝》,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第30頁,37頁,24頁。

      [11]沈尹默:《沈尹默論書叢稿》,廣州南嶺美術(shù)出版社,1982年,第200頁。

      [12][23]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9頁,110頁。

      [13]王蘧常:《憶沈寐叟師》,《書法》1985年第4期,第18頁。

      [14][16]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7頁,267頁。

      [22]柳曾符:《申耆書論——轉(zhuǎn)指與運腕》,《書法報》1985年5月8日第2版。

      作者:四川大學藝術(shù)學院2016級書法碩士生

      猜你喜歡
      鄧石如碑學筆法
      《李思訓碑》筆法臨析(十)
      靜觀
      ——鄧石如書法藝術(shù)展
      圖說書法(185)
      從學碑到“碑學”
      心與形:帖學與碑學
      清代碑學興起并不僅因為文字獄
      碑學·形學
      論鄧石如篆書藝術(shù)的當代意義
      鄧石如篆書《唐詩集句》
      幾多筆法寫思情
      瓦房店市| 微山县| 蓬安县| 宾川县| 鄂托克前旗| 莱阳市| 台南县| 冕宁县| 蒲江县| 新丰县| 靖安县| 松阳县| 乌兰察布市| 东光县| 浪卡子县| 罗定市| 如东县| 清涧县| 德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丽水市| 靖远县| 弥勒县| 扬中市| 芒康县| 含山县| 乌什县| 漳州市| 措勤县| 汉沽区| 信阳市| 乌鲁木齐县| 沂源县| 留坝县| 和平区| 吉安市| 嵩明县| 宝坻区| 宁阳县| 衡山县| 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