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海 楚涓 李詮娜
【摘要】在新時代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技術下,自媒體迅速推廣,并被大眾廣泛接受。高校課堂教學方式如何適應時代需求,如何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合理因素,探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成為新時代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從現代高校教學模式的形成過程入手,分析現代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現狀,指出傳統(tǒng)教學觀念束縛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原因,討論課堂教學方式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對傳承與創(chuàng)新現代高校課堂教學方式提出了相關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高校課堂 教學方式 傳承 創(chuàng)新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大量的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涌現,致使人們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節(jié)奏都在加快。在這個大背景下,高校教學也欣欣向榮,蓬勃發(fā)展,各種新技術、新媒體、新手段、新方法(簡稱“四新”)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關于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各種關于其較傳統(tǒng)課堂授課方法,優(yōu)劣對比的觀點也比比皆是,甚至有人會將這些與傳統(tǒng)授課方法對立起來,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因循守舊,抱殘守缺,不符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大方向,在這種理念指導下,無論什么課程若教學中不采用些“四新”會認為是不合格的教學。此外,近年來由于一些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嘗試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便認為革故鼎新是對傳統(tǒng)的一種顛覆,是形式大于內容,是一味追求教學形式的“新方法”,忽略了對教育內在本質的探求,等等。一時間關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教學創(chuàng)新這一話題,因視角不同、立場各異,認識上的分歧與對立就自然而生。本文結合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將就課堂教學方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討論課堂教學工作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以期對教學工作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對新時代課堂教學方式認識的誤區(qū)
為什么人們對高校課堂教學方法眾說紛紜,其原因或是對現代教學模式的形成過程不清楚,或是對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等概念的理解混淆造成的。
1.現代教學模式的形成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有古代教學模式和現代教學模式之分。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的古代教學模式大多都是采取“個體施教”的形式,在教與學的關系中,以學為主,“教”只是教師的個人經驗,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對其進行衡量。采取此種教學模式,一是與當時社會教學實體松散,教授內容單一,受教學生數量有限有關;二是與社會個體手工業(yè)學徒制度的訓練模式有關?,F代學校教學模式形成于歐洲18世紀后半葉,成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由于工業(yè)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基礎行業(yè)和知識技能劃分越來越細,受教育人群急速增加,在這個社會背景下,西方工業(yè)文明催生了學校教育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教學的形式取代了手工業(yè)作坊式的“個體”教學模式。教師在此教學模式中采取“集體施教”,在教與學的關系中,以“講授”為主。這一時期,為使班級教學具有可操作性,“如何教”就成了學校關注的焦點,為使教師據理施教,有章可循,教學方法也隨之應運而生。教學方法的產生是以課程和班級為前提,在“繼承”了古代教學模式中教師課堂組織方式的基礎上,在教與學活動中,尋求講授的一般法則。
在現代教學模式的形成過程中,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加速了學校教學模式的變革的進程,這也充分說明了教育與時代發(fā)展息息相關,時代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機械刻板的課堂令人難以接受,因此,教學變革成為時代的呼聲。顯然,若脫離時代背景來談論教學方式的優(yōu)劣,勢必像“盲人摸象”一樣,以單一的思維和框架來詮釋某一側面或某一層面問題,其結論注定是片面的,不能令人信服的。
2.現代課堂“教學方法”現狀分析
百度百科給出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定義,“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教學方式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包括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是構成教學方法的細節(jié),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技術”。
從定義可以看出,教學方法包括了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兩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tǒng)一。采取哪種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生學習法和所授內容而定,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但是,隨著我國教育規(guī)模不斷擴大,教育產業(yè)化趨利的情況下,一個班30~40人甚至更多的集體施教形式,勢必不能顧及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因此,“教”脫離“學”,“學”脫離“做”的傾向日益明顯,學校關注的是“如何教”,教師據此也將大量的精力用于花樣翻新的以講授為主的課堂組織形式。
為什么以班級“集體施教”的現代教學模式會被廣泛接受?一是能使教師課堂講授更具有直觀性,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內容;二是在教學內容確立的前提下,教師只要掌握教與學的一般方法和教學活動程序,就能順利實施教學,即使對于缺乏教學經歷的教師來說也很容易掌握并實施;三是幾乎所有學校的教師入職培訓的重要一項內容就是要掌握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教”的教學組織方法,經過課堂實踐后,此種教學模式深植在腦海里,形成教學的思維定勢;四是對于教育管理者來說,教學法的形成統(tǒng)一模式的教學法的形成,也利于對教師課堂授課質量進行評判;五是各層次各類業(yè)務競賽以及與競賽結果相關聯的選人用人乃至職稱評任的導向作用等,都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學組織形式長期統(tǒng)治課堂的原因。
教學模式的演變進程表明,教學方法的形成是現代教育理念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在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新時代,在基于網絡的自媒體迅速推廣并被大眾廣泛接受的時代,以班級“集體施教”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適應這個時代需要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觀念。那么,變革是否就意味著否定講授法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傳遞知識的行為和指導職能應怎樣轉變呢?
二、對新時代院校教學方法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思考
通過前面分析可知,每一次院校教育教學變革都與時代發(fā)展和社會背景緊密相關,課堂上采用的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目前,社會發(fā)展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在信息技術革命及其產品應用普及的情況下,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合理因素,探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成為新時代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1.傳統(tǒng)教學觀念對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影響
如今人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已經影響到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tǒng)上手工密集操作的職業(yè)漸漸消失,如過去工廠流水線產業(yè)工人,公交車售票員等職業(yè),如今已被“機器”取代,那么,“機器”會不會取代一部分教師崗位,“機器”會不會加速學校教育的改革呢?顯然,這不是沒有可能,一是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的觀念,傳統(tǒng)教育模式與急劇變化的社會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說學校教育變革符合時代需要;二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網絡通信技術的完美結合為之實施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必須首先轉變教學觀念。
隨著我國將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許多高校教師在教學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也對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進行了思考。但是,改革思路仍然是以傳統(tǒng)思維指導新時代教育變革,對如何整體有效推動高校教學改革的政策和發(fā)展機制地思考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也充分反映了原來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根深蒂固,局限了創(chuàng)新思維,即使嘗試改變也仍然難以擺脫固有的觀念。
2.新形勢下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目前,人們對傳統(tǒng)教學詬病最多的是“灌輸式”教學方法。認為該方法雖然使講授具有直觀性,并且有經驗的教師講解時還能注意到學生的提問、練習等方面,但很難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且無法使學生擺脫被動學習的局面。如果教師課堂上從頭講到尾,教學專家組基本不會給予過高評價。一時間“灌輸式”教學方法被認為一無是處?;诖?,人們提出并發(fā)展了如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并在課堂上得以應用。實際上,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本質上仍是以教師的視角討論教師“如何教”的問題。只是,它較好地把握了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設計出了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但是,教師為了把握教學進度和課堂的節(jié)奏,它同樣沒有辦法完全區(qū)分學生的個體差異。
事實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是有失偏頗,而是因為信息化時代學生學習方式在發(fā)生變化,所以,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的教學模式走到前臺?!耙詫W為主”的本質是解決學生“如何學”,即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學習的問題。那么怎么樣實施“以學為主”教學?舉例來講,首先,教師從接受課程任務伊始,就要逐個分析每一名學生的情況,然后根據所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個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計劃,并征求學生意見,最終的計劃要交與每名學生。計劃中包括:(1)課程學習目標;(2)課程學習周期;(3)課程學習資源;(4)課程學習方式;(5)課程實施方法;(6)該名學生缺漏的基礎性知識與技能,等等。教學實施過程可分為集中學習、小組協(xié)作、個人作業(yè)和考核驗收幾個階段,除考核驗收外,每個階段可穿插進行。集中學習階段包括了知識的講授和討論交流,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主要針對有關需要學生常識性了解的事實性知識,和有難度的學術性問題等內容;在個人作業(yè)階段,一部分學生根據自己學習計劃需要選擇參加教師講授的基礎性知識與技能的補課性內容,另一部分學生可自行選擇學習地點完成學習計劃內容。
通過此例可以看出教學方法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不是相互割裂不可調和的矛盾,課堂講授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教學形式,有教育就有講授。在以學為主的模式下,課堂講授仍存在它的價值。
三、結束語
信息化時代誕生了“互聯網+教學”模式,并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教學觀念。在發(fā)展過程中,不但需要一線教師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而且需要教學管理模式變革的配合,如大班課堂不適應“以學為主”的教學,那么學生編班模式就要變化;再如現時期的課程模式不適合“以學為主”的教學,那么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就需要改革;培養(yǎng)計劃順應時代發(fā)展,那么現在的排課模式勢必不能沿用傳統(tǒng)模式。因此,雖然教學觀念轉變的直觀呈現是在課堂,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在院校的教育機制要更適合時代的變革。
參考文獻:
[1]劉志昌.“基礎”課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
[2]張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義的回答[M].商務印書館,2009.
[3]陳桂生.常用教育概念辨析[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熊嵐.淺談高校教學方法的改革[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3) :86.
[5]姚嶺柏,韓海霞.淺談高校教學方法的現狀及改革措施[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