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忠明 編輯/易可
生煎饅頭,是上海有名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屬于上海特色。上海人把所有包子都叫“饅頭”,所以生煎包也叫“生煎饅頭”。皮酥、汁濃、肉香、精巧,剛剛出鍋的生煎饅頭上有蔥花、芝麻,造型精巧,色彩亮麗,像一件藝術(shù)品。
當(dāng)生煎快熟時,在開蓋瞬間師傅抬手一把蔥一把芝麻,然后抬起鍋開始倒多余的油水…… 輪到你時,說“尼兩(2兩)堂吃”,師傅就拿個不銹鋼盤子,一鏟刀舀起生煎,一下放在盤子上,從柜臺上滑給你,你就可以品嘗到香飄飄的生煎了。一客生煎一碗牛肉粉絲湯,就是頂頂上海風(fēng)情的早餐標(biāo)配,安撫阿拉的“上海胃”。
上海特產(chǎn)的生煎饅頭起源于1920年代,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上海人吃生煎饅頭有竅門,先要在饅頭上輕咬一個洞,用嘴輕輕地地吸出里面滾滾燙的鮮汁,給你的感覺是,汁鮮味濃入口燙,底脆硬香色金黃,蔥香夾雜著芝麻香,饅身軟松一口光。
上海生煎饅頭分兩種,“蘿春閣”是有湯汁的混水生煎,“大壺春”清水生煎則無湯汁。吾友,上海掌故作家沈寂先生寫到蘿春閣:“老上海南京路有幾家茶樓:日升樓、一壺春、蘿春閣等,其中蘿春閣生意最好。原因是蘿春閣除了供應(yīng)香茗外,還有生煎饅頭。蘿春閣原來生意并不好,老板黃楚九(大世界游樂場創(chuàng)辦人)有一天坐車經(jīng)過一條弄堂,看到弄堂口有人排隊買生煎饅頭。他下車買三個,一咬,饅頭里漂出肉汁,滿口鮮香,實在好吃。幾天后,經(jīng)過這里,只見饅頭攤停業(yè),饅頭師傅訴苦,因饅頭里塞結(jié)塊肉汁,成本太高。黃楚九一聽,立刻請這位師傅到蘿春閣,讓茶客喝茶同時吃到美味可口的混水生煎饅頭,生意從此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