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庇纱丝梢?,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據(jù)教育家布盧姆對目標的分類法,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包括“認知、情感、技能”三個層面。依據(jù)這三個層面,我把語文閱讀教學以“讀”為中心,分為“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
一、讀通
“讀通”是指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只有把課文讀正確、流暢,才可能把課文中優(yōu)秀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只有通讀全篇,得其大意,才能夠抓住重點,為精讀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在“讀通”這個層次,教師應積極調(diào)動學生思維,或通過語言描述情境,或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或描繪畫面,或提示實物,或聯(lián)系兒童已有的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閱讀全篇的興趣,主動地去讀全篇。同時,要給與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借助注音、查閱工具書把生字的字音讀準,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掃清閱讀障礙,逐步把課文讀通、讀順,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寫作思路。如《草船借箭》,就可以從“誰用草船向誰借箭?”“結(jié)果如何?”學生從整體上獲得初步的認識,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二、讀懂
“讀懂”就是指能準確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所讀的文本?!墩Z文課程標準》建議老師要特別“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讀懂課文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給學生時間,讓學生靜下心去讀書,邊讀邊查,邊讀邊思,邊讀邊畫,真正做到自悟自得。讓學生自讀,教師“導”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教師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教師也要在問題設(shè)計上多下功夫。例如,教《金色的魚鉤》這一課文時,我只提了一個問題:“生銹的魚鉤上為什么會閃著金色的光芒?”在整個一堂課中,學生圍繞這個問題讀書、思考、議論,收獲頗豐。
三、讀好
“讀好”是指學生在讀通的基礎(chǔ)上,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將課文讀出情趣、讀出境界。語文教材中有充滿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摯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親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獲得語感體驗的重要手段。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讀著讀著,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對文章的理解就會增進一層。在《小馬過河》一文中,朗讀小馬和松鼠的對話,要用吃驚的語氣讀小馬的問話,用恐懼語氣讀松鼠竭力阻止小馬過河的話。
總之,“讀通、讀好、讀懂”這三個層次,是逐漸遞進。讀通是基礎(chǔ),讀懂是核心,讀好是升華。體現(xiàn)“以讀為本、以讀為主、以讀帶講”的語文課程教學新理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