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學校應是一個相對獨立和超脫的教育機構(gòu),一定的學術自由和管理自治,是它得以正常履行使命和責任的基本條件。校長不僅是學校的CEO(首席執(zhí)行官),也是學校的靈魂。他們代表著學校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發(fā)展方向。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作者,北京十一學校的李希貴校長,就是這樣一位校長。他推行的教育改革證實了:中國人口眾多的現(xiàn)實并不是推行教育改革的真正阻力,真正的阻力是缺少引領教育改革的領導者。這本書適合家長、教師讀,更適合學校的領導者閱讀,校長能夠改變眾多孩子的人生。
教育的目標應是挖掘孩子的潛能,培育孩子的人性,不斷推進孩子的社會化,讓其學會生存,能做最好的自己,能感知生活的幸福,從容度過自己一生。
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李校長在書中做了詳細的闡釋。
首先,尊重孩子。教育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進入孩子的內(nèi)心。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禮貌的人,自己就須先對孩子以禮相待,因為禮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回想兒子讀小學時,我常見到,校園里孩子們的“老師好”,并沒有換來有些老師同等的回應。也許是孩子太多了,老師對此都習以為常了,但可想而知,下一次孩子的“老師好”也許就不再是發(fā)自內(nèi)心,而變成了無表情的慣性語言。
其次,盡量為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面對選擇,孩子就會思考自己到底選擇哪一種,為什么這樣選擇?選擇的同時意味著放棄,但放棄也是一種成長。選擇能讓孩子從心底慢慢生長出責任心和使命感,從而喚醒自我,形成自我。
再次,教會孩子自己去解決難題。只有成人放手,孩子才會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對于孩子遇到的難題,家長、教師不要就問題說辦法,可以提供建議,從側(cè)面鼓勵孩子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更好的辦法。孩子的獨特經(jīng)歷是他們?nèi)蘸蟮呢敻?,?nèi)心體驗的積淀塑成孩子的品格。
同時,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在自由的空間中,孩子可以學會自律,自主規(guī)劃、自主學習和自主生活。在沒有自由空間的環(huán)境里,孩子會喪失很多的學習機會。美國的前總統(tǒng)羅斯福曾說過,“沒有自由的秩序如同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p>
最后,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就像黎巴嫩作家、詩人紀伯倫在《孩子》中所說,孩子并不屬于你,不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你想讓他成為的人,而是讓他成為他想成為的人,一個擁有獨立靈魂的人。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家長或教師不能左右孩子的世界。讓孩子多聽一些不同的聲音,讓他們在接觸多樣性的過程中,學會判斷、選擇,甚至批判,進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記得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里講到,孩子們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學校氛圍中,才能養(yǎng)成自律、責任感,才能學會進入社會需要的各項技能,也才能取得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在《面向個體的教育》中,李希貴校長就是給孩子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這樣的環(huán)境,讓每一個個體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