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賢媛
【摘 要】真正貼近學生的教學是怎樣的?不是華麗的設(shè)計,也不是教師大秀技術(shù),而應(yīng)是“返璞歸真”,讓孩子盡情發(fā)現(xiàn)、想象,通過獨創(chuàng)性的解讀,無限接近創(chuàng)作者的生命,與之產(chǎn)生交集與共鳴,令師生都能身處其中,獲得成長。
【關(guān)鍵詞】教學;嘗試;思考
【教學設(shè)計(簡案)】
一、月之引子
蘇軾是一個愛月吟月之人,月亮是古代文人筆下一個常見的意象,人們都借月表達怎樣的情感?
二、配樂,自由誦讀。
三、聽讀課文,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四、讀到一個怎樣的詩人?
五、本課的三首詩,編者為何將他們放在一起?有沒有相同之處?
【片段呈現(xiàn)】
問題1:聽讀課文,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生1(語文較弱的男生):中秋的夜晚 (眾生笑)
師:怎么知道的?
生1:丙辰中秋,這都寫著了。
師:這一段和下面的詞不一樣,它是詞前面的小序。中秋意味著什么?
生1:團圓。
生2:孤獨的夜晚,一個人在中秋的夜晚,起舞弄清影,一個清字,就讓人感受到凄清冷清之感。
師:太敏銳了,對關(guān)鍵詞的品味很準確。
熙寧四年(1071年)東坡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任職三年。七年,當時他弟弟蘇轍在山東省濟州任職,東坡思念子由,自請調(diào)到該省。愿望實現(xiàn),這次被派往山東密州擔任太守。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這離潁州分別后有六年沒見面了。
“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
師:請注意,小序一般是交代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的。在詞中,還有哪些文字也表達了對子由的思念呢?
生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
請齊讀下闋部分,低沉的語調(diào),兄弟情深。
生4(一男生):狂歡的夜晚,歡飲達旦,大醉,起舞弄清影,醉得都跳起舞了。(學生驚嘆)
師:這個發(fā)現(xiàn)很與眾不同,既結(jié)合了小序,又聯(lián)系了詞的內(nèi)容。
生5:苦中作樂的夜晚。中秋的夜晚,只有他一個人和一輪明月,讓我想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但他一個人還歡飲達旦。
師:是啊,蘇軾也是一個好酒之人啊。
生6:徹夜難眠的夜晚。心里百感交集。
師:這一夜為什么睡不著呢?除了想弟弟之外。
生6:月宮很美,他想要飛到天上,又害怕那里太清冷。
師:哪里看出他想飛到天上?
生6:不知天上宮闕,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師:歸去,是回去,蘇軾原來是來自月宮的嗎?
生7:天上宮闕應(yīng)該是朝廷,他是被貶謫的,曾經(jīng)學過的《記承天寺夜游》,那時就知道他是被貶謫,擔任團練副使的閑職。
現(xiàn)實是殘酷的,遠在少年才子的預(yù)想之外。王安石大肆變法時,天性仁慈的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對實行新法有不少保留看法。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蘇軾被列入了排擠對象名單。
師:回想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蘇軾的內(nèi)心究竟是怎樣的?
生8:很矛盾,因為他很想回到政治中心,想要安社稷濟蒼生,這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很想再去實現(xiàn)自己的偉大抱負,可是又害怕寒意逼人?!昂嗡圃谌碎g”,人間畢竟還有自己的弟弟,又覺得不如就遠離朝廷,留在人間吧。
生9:失意的,這種欲去還留的選擇其實是很無奈的。
師:據(jù)許多資料表明,蘇軾是一個文章獨步天下,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他曾說“治堯舜,此事何難?”他們兩兄弟都是壯志滿懷的人,但現(xiàn)在從開封到杭州。又到密州。密州是一個偏僻的地方。他很想知道朝廷內(nèi)怎么樣了——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所以說此詞也是在感嘆人生,特別失意矛盾。
詩人想到自己的人生的種種,不禁彷徨感傷啊!
生10:這還是一個釋懷的夜晚?!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終于明白本來就是難以圓滿。
師:此事古難全,在這樣的經(jīng)歷別離和失意的人生,還能明白這本來就是人生常態(tài),從這里可以感受到這是怎樣一個詩人?
生11:一個豁達樂觀的詩人,他明白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只要共享一輪明月,遙寄相思之情。
生12:從這句話中,我感覺到一種與親人共享人間美景的心愿,而且還體現(xiàn)出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師:除了對親人,還會對什么人有這樣的心愿?
生13:更多分開的人,離別的人。
師:是啊,天下離人,所有讀到這首詞的人。其實最后讓我們覺得,他一步踩到了曠達之中。把一切問題都想明白了。不糾結(jié)于自己的進退得失。大家都喜歡這兩句。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次要改變原來的語調(diào)了。
師:大家在怎樣的情況下會特別想起這首詩,會吟誦這首詩?
生14:會在中秋節(jié)時。
生15:會在特別失落的時候,對自己說“不應(yīng)有恨”。
生16:我會在跟友人離別時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你有沒有想過,它們?yōu)槭裁磿辛鞣及偈赖镊攘Γ?/p>
生17:這幾句詩表達了應(yīng)該用高昂旺盛的樂觀主義的精神,去對待殘缺的現(xiàn)實。讓人在失落的時候擁有一種力量,想起這兩句,會成為一種精神支柱。
師:這首詞會觸動每個人的心靈,在孤單月圓的時候就會想起這首詞。
師:是啊,怪不得它有流芳百世的魅力。蘇軾的很多詞活在我們的心中,活在我們的生命里。好的作品,我們都可以讀出自己的東西。讀出自己更好的更多的內(nèi)化到自己吟誦在心的東西。
教后思考:《水調(diào)歌頭》作為蘇軾名篇詞作,意義非凡。以往的教學設(shè)計,往往“步步為營”,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精雕細琢,不可謂不精致,然而學生依然被教師牽著鼻子,在文本和教師的思路的夾縫中求生。本次的教學,追求的是返璞歸真,讓孩子盡情地發(fā)現(xiàn)、想象,以期通過獨創(chuàng)性的解讀,無限接近詩人的生命,產(chǎn)生交集與共鳴。余映潮老師對于古詩文教學的看法:“與詩人相遇,和詩人同行,對詩人說話”??梢?,課堂教學應(yīng)抓住人們對詩最本真的感受,使詩變成畫面,讓詩能描摩、能唱、能站立枝頭搖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