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長
1977年,北島與舒婷第一次通信,隨寄詩作五首,其中一首叫《一切》。舒婷回信,隨寄即興創(chuàng)作的《這也是一切》。在當代詩史上,這是有案可稽的一次通信。隨信唱和的兩首詩,也成了名作,時時被相提并論。多年以后,我們以旁觀者視角回顧這些歷史細節(jié),依然頗有所獲——在新詩潮尚未公開之前,年輕詩人如何通過書信交流,讓唱和隔空發(fā)生,讓抒情南北呼應,最后全成了一種重要的文學事實。
參照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的說法,一個完整的文學事實,需有作家、書籍和讀者,也就是說,要有創(chuàng)作者、作品和大眾三個方面,由此形成一個交流圈,把身份明確的一些人和匿名的集體聯(lián)結在一起。照此觀察,只有在《今天》創(chuàng)刊之后,北島等人將油印刊物貼在西單民主墻上,同時將其郵寄給全國各地讀者,一個交流圈才算真正形成了。但這也只是可見的文學事實??床灰姷奈膶W事實,如埋在土里的萌芽,早已悄悄發(fā)生了。
最初的交流圈是地域性詩群。北方有白洋淀詩群,南方則是永安詩群。這些詩群最常見的交流形式是舉辦文學沙龍,當然也創(chuàng)辦刊物,供內(nèi)部交流。但無論如何,它們的影響都是極其有限的。倘若沒有一種如風一般具有強大流動功能的精神傳輸器,星星之火,終究不能燎原。在1970年代,這個精神傳輸器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公開發(fā)行的文學刊物一律???,每個人被禁錮在指定的土地上,所有的交流都僅限于對遠方的渴望。
茫然四顧時,書信的傳輸功能被放大了。這是詩人們突破地域限制、呼吸外部空氣的唯一通道。在這個時期,蔡其矯寫信尤勤。當他意識到自由已不再時,書信恰如暗室里的窗戶,愈發(fā)顯得重要了。1970年他被下放到永安偏僻鄉(xiāng)下,仿佛進入人生死谷,但他通過書信聯(lián)系,重新采擷了外來的光,恢復了精神上的生機。在與他頻繁書信往來的朋友中,有一個晚輩至交,筆名陶然,原名涂乃賢,與蔡其矯一樣,也是從印尼歸來的華僑子弟。他比蔡其矯小整整25歲,1969年兩人初識,從此書信不斷,持續(xù)幾十年。蔡其矯辭世之后,陶然從朋友處收集了部分書信,編成一本《蔡其矯書信集》,自然是掛一漏萬,但他熟知蔡其矯的生活,在后記中稱其寫信甚勤,一天兩三封是常態(tài)。這種生活方式讓人想到物流發(fā)達時代的網(wǎng)購,每日收發(fā)幾單快遞,實乃家常便飯。蔡其矯專注地寫信,不舍晝夜,其實是對時代屏障的突破,也是對詩情涌動的安撫。在蔡其矯這里,寫信最終形成了一種生活慣性;即便后來重獲自由了,他亦寄情尺箋,每日不輟,而且更勤快了,平均每日復信五六封,不在話下。朋友寫信不勤,或者復信慢了,他就會急,甚至有責備。艾青知他脾性,回信慢了,先自我檢討一番。
蔡其矯是一個極端案例,但不是特例。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詩人和作家,多數(shù)過著一種充滿了儀式感的書信生活。但是回到當代詩歌史,我們會看到在特定歷史時期詩人通信的特殊意義。在新詩潮涌出地面之前,詩人寫信,是在向外界探測微光,試圖獲得心靈的回聲。這個時候,信是一種詩,詩也就是一種信,它們在精神天平上具有同等意義。信和詩也常常裝在同一個信封里,從一個詩人流向另一個詩人,從一個創(chuàng)作者走向一個特定的讀者。一個跨越地域限制的交流圈就這樣形成了。在這個交流圈里,信是唯一合法的作品。一個牛皮紙信封,經(jīng)郵局蓋上郵戳,就像一本書印上了書號。
詩人拆開信封一剎那,充滿了對未知事物的期待,也許還有不安和躊躇。諸如此類復雜情緒,絕非是物流發(fā)達時代每天以淡定心情打開包裹的人們能夠感同身受的。它是一個特定時代的心靈糾結,在封閉中渴望打開,在打開中充滿了疑慮。每一封信都是一種隔空試探,以一種有時差的回聲來尋找渺茫的精神共鳴。這是一種原始而樸素的方法,但在人心戒備的時代,卻有特殊效用。1975年3月,蔡其矯來到廈門,與舒婷初次見面,一行人同游萬石巖。但是舒婷沒有表現(xiàn)出足夠熱情,甚至還一臉不以為然?;赜腊仓?,蔡其矯與舒婷開始通信,互寄詩作,舒婷內(nèi)心的排斥感漸漸撤離,就如一只放松警惕的刺猬,慢慢收起一身硬刺。
蔡其矯與舒婷的早期通信,表面上看,舒婷是受益者。蔡其矯是一個成熟詩人,在通信中向舒婷介紹聶魯達、波德萊爾及其他外國詩人的作品,還時常附上自己寫的或抄來的大段評論,自然是讓舒婷大開眼界。舒婷也承認,她在這個時期深受蔡其矯影響。不過若論精神回報,二者卻是對等的。蔡其矯身陷山區(qū),一身詩情無處可去,需要一個對外開放的精神窗口。他在通信中不厭其煩給舒婷抄詩,實則是在排放過剩的詩情。在舒婷這一邊,同樣面臨著不知何處去的成長煩惱。她寫下《船》這首詩,寄給蔡其矯,表達了這種苦悶情緒。蔡其矯回信,似乎是以導師的口吻告訴她——痛苦,上升為同情別人的眼淚。當舒婷將這封信壓在桌面玻璃板下,蔡其矯的這些話開始生成了箴言一般的品格。箴言的誕生,是復述的人產(chǎn)生內(nèi)心共鳴的產(chǎn)物。
1977年,蔡其矯將舒婷的新作《致橡樹》帶到北京,給艾青、北島傳看,又促成了北島與舒婷之間的通信。如果沒有這種南北聯(lián)結,朦朧詩作為一種文學事實,即便浮出了地表,在版圖上也是會留下重大缺憾的。這里面似乎有個偶然因素——蔡其矯回北京探親,從而將南北兩個未名詩人連接起來。倘若沒有這個偶然因素,北島與舒婷的通信似乎也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必須承認,這個偶然因素起到了關鍵作用,不過內(nèi)在的核心邏輯并不在這里,而在于年輕詩人之間的心靈共鳴,以及他們對通信的渴望。倘若沒有這個內(nèi)核邏輯做支撐,偶然因素永遠只能停留在偶然層面。
北島在艾青家里讀到舒婷的《致橡樹》,一定是意識到了在遙遠的南方,有一個內(nèi)心敏感的年輕詩人,似乎在向他招手。舒婷在《致橡樹》中表達了一種否定性情感——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絕不學癡情的鳥兒。她寫下這首詩,意在否定男權世界。這種情感立場在當時頗顯勇猛,蘊含在其中的宣言色彩和思想氣質(zhì),也正是北島喜歡的。他在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回答》,以決絕口吻向世界宣布——我不相信。這同樣是一種否定,一種對強權世界的懷疑式否定,與《致橡樹》異曲同工。我們不妨設想,在北島眼中,似乎除了蔡其矯的《波浪》,就只有舒婷的《致橡樹》,能與他的否定性抒情相呼應了。他給舒婷寄出第一封信,附了五首詩,這份熱情和肯定,足以表達他對遠方同人的感性判斷。
北島寄出五首詩,包含了后來廣為人知的《回答》和《一切》。兩相比較,
《一切》依然保留著北島特有的懷疑氣質(zhì)和否定性立場,卻比《回答》內(nèi)斂和深沉?!痘卮稹肥敲嫦蚴澜绲母锩?《一切》則是轉向自我的生命凝視,富有悲劇意識,隱約可見無可奈何的幻滅感,恰如開頭兩句——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云煙。這是一種向內(nèi)轉的懷疑和否定,離革命腔調(diào)遠了一點,卻向詩性抒情近了一點。北島或許當局者迷,并未省察其中微妙變化。從《回答》到《一切》,否定性抒情一脈相承,舉目望去,在同輩詩人中,舒婷最有可能與他同頻共振。
恰在此間,一個轉折點出現(xiàn)了。舒婷回贈《這也是一切》,唱了一個反調(diào)。她在最后一段寫道——一切的現(xiàn)在都是未來,未來的一切都生長于它的昨天。
北島說一切都只是幻滅,舒婷卻說,一切都是希望。這或許也是北島未曾預料得到的?;氐疆敃r情景,我們可以斷定,舒婷不是故意和北島抬杠。她只是在寬慰北島,用溫暖而明麗的聲調(diào)告訴他,一切并不是你說的那么糟糕。但僅僅是寬慰那么簡單嗎?當他們的精神共鳴還在繼續(xù)時,變奏也已發(fā)生了。時過境遷,回過頭來看,這種變奏已讓他們沿著各自的節(jié)拍,走過了漫長的精神旅途——一個將否定性抒情轉向內(nèi)心深處,和自己的命運死磕;一個將否定性抒情瞬間翻轉成肯定性抒情,在現(xiàn)實和命運之間達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