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趙州茶與禪宗機鋒

      2019-05-10 05:40鄭培凱
      書城 2019年5期
      關(guān)鍵詞:公案禪宗僧人

      鄭培凱

      《趙州和尚語錄》卷下,有這么一段公案:

      師問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間否?”云:“不曾到?!睅熢疲骸俺圆枞??!庇謫枺骸澳且蝗嗽酱碎g否?”云:“曾到。”師云:“吃茶去。”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么教伊吃茶去?”師云:“院主!”院主應(yīng)諾。師云:“吃茶去?!?p>

      趙州和尚(778-897)

      這段公案非常有名,大多數(shù)禪宗文獻如《祖堂集》《五燈會元》之中都有記載,文字或許稍有差異,但記載的對話情景是一樣的:廟里新到了兩個僧人,從沒來過的,教他吃茶去;已經(jīng)來過的,也教他吃茶去;院主想分辨清楚是怎么回事,照樣教他吃茶去??傊潜鴣韺酰畞硗裂?,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是誰,只要碰上了,趙州大師就給你來個“吃茶去”。既不棒打,也不聲喝,只給你個吃茶去,莫測高深,自己揣摩吧。禪宗悟道,講究的是自家事自家了,其實吃不吃茶,吃什么茶,都不要緊,吃茶去吧。

      趙州禪師舍利塔

      根據(jù)《趙州真際禪師行狀》的說法,趙州和尚受戒之后,云游四方,到了八十歲才定居下來,住持河北趙州城東的觀音院,算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后的第四代傳人。這一住持,就是四十年,到了一百二十歲,在唐乾寧四年(897)十一月十日才坐化圓寂。我們姑且相信他活了一百二十歲,倒推一下,他出生在公元七七八年,即唐代宗大歷十三年,是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寫下《省試湘靈鼓瑟》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的時期。趙州從諗和尚受教于南泉普愿之后,游歷四方,參訪了黃檗希運、溈山靈佑、藥山惟儼、云居道膺、臨濟義玄、百丈懷海等禪師,是他長達八十年的前半生。轉(zhuǎn)益多師期間,與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以及后來的杜牧、李商隱活躍的時代相仿佛,中央與地方藩鎮(zhèn)的政治斗爭轉(zhuǎn)趨激烈,佛道沖突也劍拔弩張,后來還觸發(fā)了唐武宗會昌滅佛事件。趙州和尚足跡遍天下,當然是見過世面,看透了世間的蠅營狗茍、爾虞我詐,甚至經(jīng)歷了政府毀佛的艱難時期。真虧他活得長,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在滅佛運動之后,還能住持趙州的佛寺,振興禪宗血脈。

      趙州和尚經(jīng)歷的中晚唐時代,是安史之亂過后的一個世紀,也是陸羽寫定《茶經(jīng)》后的一個世紀,國破山河依舊在,城春草木分外深。盛唐飛揚跋扈的氣勢已經(jīng)頹散,人們不會再有王昌齡《從軍行》中那種“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了。中晚唐的文化基調(diào)是低沉而糾纏繁復(fù)的,文化精英沉浸于個體感官與意識深層的追求,冥想著心靈的開悟與超脫。喝茶的習(xí)慣也從上層社會流傳到民間,陸羽已經(jīng)在民間化身為茶神,而他在《茶經(jīng)》中制定的茶具與茶儀,把飲茶從解渴、解悶、解乏的形而下物質(zhì)層面,上升到“精行儉德”的形而上層次,追求飲茶精神境界的超升,也與禪宗坐禪的儀式合流。飲茶的普遍流布與禪悟的凈化過程,在中晚唐期間,居然匯成了天衣無縫的結(jié)合,開始了禪茶一味的歷史進程。

      《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xué)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fēng)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大江南北,人人飲茶,也在中晚唐期間出現(xiàn)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民間諺語。禪宗提倡飲茶,是與民間生活習(xí)俗相結(jié)合,飲茶是滅佛也滅不掉的生活起居習(xí)慣。到了百丈懷海訂立《百丈清規(guī)》,飲茶更成為禪宗叢林生活的規(guī)矩,是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同樣重要的教規(guī)。《清規(guī)》對飲茶的各種儀式場合,都做了明確的界定,有“打茶”(每坐禪一炷香,寺院監(jiān)值就要供僧眾飲茶)、“奠茶”(向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供茶)、“普茶”(住持或施主請全寺僧眾飲茶)、“茶鼓”(擊鼓以召集大眾飲茶說法)諸多規(guī)定,還有“茶頭”“茶堂”“施茶僧”等執(zhí)行茶儀的職位,可見茶儀已經(jīng)深入禪宗教規(guī)的肌理,無時或忘。

      《祖堂集》〔南唐〕靜、筠二禪師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版

      這就是趙州和尚“吃茶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所有僧人熟悉的環(huán)境。至于吃茶去之后,能否悟道,那就得看個人的修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趙州和尚的一句“吃茶去”,在禪宗血脈中是個重大公案,成為禪學(xué)傳統(tǒng)回避不開的話頭。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平易之中深含奧義,暗藏了禪悟的機鋒,是禪宗以“言語道斷”的方式,表達深刻意涵的一種“語言”。趙州和尚有幾個著名的公案,如“庭前柏樹子”“鎮(zhèn)州蘿卜頭”“狗子無佛性”,都是企圖通過斷滅慣常的語言邏輯,打亂習(xí)慣思維的方式,要問道者閉嘴,不要進行理性探索與無謂爭辯。求佛學(xué)道之人,目的是為了徹悟生命的意義,解脫生死的困惑,不是為了建立知識系統(tǒng),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是追索自我性命的超升,可說是追求極端純凈的“為己之學(xué)”。到了悟道的關(guān)鍵時刻,不必汲汲問道于宗師,應(yīng)該反求諸己,回到本心自證,才能體悟四大皆空的真諦?!俺圆枞ァ边@個公案,人人都能去做,即是進行最簡單直截,而且婦孺皆知的日常體驗,至于能夠喝出什么滋味與意涵,則必須自我體認,不是別人可以闡明的。

      “趙州茶”成為禪宗悟道機鋒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從《祖堂集》中記述的一些禪師的言行看到,使用“吃茶去”作為提點開蒙的手段,各有各的發(fā)揮套路。其中有禪師你來我往的對話,有施展慧劍斬斷情緣的凌厲,也有顧左右而言他的滅絕對話姿態(tài),使得趙州茶在禪宗求佛開悟的過程中,逐漸從一個典故,變成了飽含禪學(xué)真諦的認知體系,為學(xué)佛者開啟了悟道的門戶。

      《祖堂集》記洞山和尚有這么一段:

      有一僧到參,師見異,起來受禮了。問:“從何方來?”對曰:“從西方來?!睅熢唬骸笆裁磿r離西天?”曰:“齋后離?!睅熢唬骸疤t生?!睂υ唬骸板七娪紊酵嫠畞?。”師曰:“即今作摩生?”其僧進前,叉手而立,師乃祗揖云:“吃茶去。”

      這段公案講的是什么呢?用現(xiàn)代人容易理解的話語復(fù)述并解釋一遍,就是有個僧人來參見洞山大師,大師看他不同尋常,就起來受禮,問他“從哪里來”,回答是“從西方來”。這個回答十分托大,說自己從西方世界來,可以包含兩個意思,一是從信奉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教寺院來,二是說自己已經(jīng)通悟佛法,從佛法本尊所在的西方世界來。故意不說清楚,就是暗藏機鋒,把語言的利劍指向洞山和尚,看你怎么對應(yīng)?大師不慌不忙,說:“什么時候離開西天?”把“西天”扣緊在佛教寺院的意義上,問僧人什么時候離開本寺?僧人跟著說:“吃完齋飯就離開?!睂Υ鸬恼Z境,已經(jīng)墜入大師設(shè)好的機鋒,西方極樂世界不見了,僧人通悟佛法的假想也幻滅了,只剩下一個掛單混齋飯的游方僧人身份。因此,大師感嘆說:“太遲了?!鄙诉€想扳回一城,故作瀟灑,說自己是“迤邐游山玩水來”。大師就說:“那你現(xiàn)在干什么呢?”僧人就走上前來,叉手而立,以謙恭的姿態(tài)表示不說了。大師看他也沒有其他的花樣,只作了個揖,說:“吃茶去?!?/p>

      《祖堂集》記雪峰和尚:“問:‘古人道:路逢達道人,莫將語墨對。未審將什么對?師云:‘吃茶去。”弟子問雪峰和尚,古人說,遇到得道之人,千萬不要拿語言文字去應(yīng)對,那么,用什么去應(yīng)對?雪峰和尚回答得很簡單:“吃茶去?!睂Υ饳C鋒,不是求佛悟道的真正途徑,吃茶去,自己想想,如何面對自己的參悟之道。

      《祖堂集》記福先招慶和尚:“問:‘名言妙句,盡是教中之言,真實謗源,請師指示。師云:‘吃茶去。”弟子問的是,禪師說了許多名言妙句,都是禪教中的大道理,卻又是挨受批評的話頭,到底怎么回事,請大師指點。和尚的回答,還是“吃茶去”。

      這個“吃茶去”,好像是以不變應(yīng)萬變的萬寶錦囊,隨時隨地就從大和尚嘴里拋出,可是,參禪的弟子依然感到困惑,總覺得哪里不對勁,到底是,還是不是?《建中靖國續(xù)燈錄》記潭州大溈山承禪師與弟子的對話,就明白顯示了“吃茶去”的吊詭性,清清楚楚告訴弟子,不要以為“吃茶去”是一成不變的萬靈丹:

      問:“如何是古佛家風(fēng)?”師云:“蒲團草座?!鄙唬骸叭粲隹蛠恚瑢⒑戊髮??”師云:“吃茶去?!鄙唬骸拔羧遮w州,今日和尚?!睅熢疲骸板e?!?/p>

      古佛家風(fēng),指的是禪宗悟道的規(guī)矩與途徑,和尚的回答是坐禪。僧人問如何應(yīng)對外客,和尚回答是“吃茶去”。這就讓徒弟以為,老師這一套與昔日趙州和尚的說法一致,贊嘆說,以前是趙州這么講,今天化作老師了。和尚馬上回應(yīng),說“錯”。其實,關(guān)鍵不在于話頭是否一樣,而在于話頭背后所要表達的意思,并非對與錯,而是要你撇除對錯這種二元對立思維,進入超越惰性思維的新境界,才能思考自己切身的性命問題。

      《宏智禪師廣錄》記載宏智禪師對“吃茶去”的認識,說:“到與不到,吃茶一樣。不著機關(guān),殊無伎倆。且非平展家風(fēng),豈是隨波逐浪?唯嫌揀擇沒分疏,識得趙州老和尚?!边@段闡釋,明確指出禪家悟道的家風(fēng)是平實的,沒有什么花樣,也不耍伎倆,就是“平常心”,不需要粘著,不需要隨風(fēng)逐浪,不需要挑三揀四,到也好,不到也好,依著平常心吃茶就好,就認識了趙州老和尚的意旨。宏智禪師還講了一段公案,是接著趙州茶典故之后發(fā)生的:

      后鏡清問僧:“趙州吃茶去作么生?”僧便行。清云:“邯鄲學(xué)唐步。”雪竇拈云:“者僧不是邯鄲人,為什么學(xué)唐步?”師云:“吃茶去,吃茶去。明明指人無異語,家風(fēng)平展沒機關(guān)。誰道趙州謾院主。苦,苦,苦。往往邯鄲學(xué)唐步,恰恰長安道上行,分明有眼如天瞽。鏡清道,邯鄲學(xué)唐步;雪竇道,者僧不是邯鄲人,為什么學(xué)唐步?還會么?登機者失,欺敵者亡?!?/p>

      鏡清禪師問僧人,趙州和尚說“吃茶去”是做什么,僧人反身走開,鏡清就說:“邯鄲學(xué)唐步?!边@段禪機交鋒,是顯示僧人自以為懂得禪機,掌握了“吃茶去”的悟道奧義,遽然走開,不再糾纏于話語套路,但是,鏡清禪師卻看破了僧人是不懂裝懂,毫不留情,下了斷語,說他是“邯鄲學(xué)唐步”,是指戰(zhàn)國時代的邯鄲人學(xué)唐朝人走路,拿古代邯鄲學(xué)步的愚蠢方式,來學(xué)唐代的禪悟,就會連普通走路都不會,得爬著出去。雪竇和尚還要落井下石,以諷刺的口吻,火上加油,說:“這個僧人又不是邯鄲人,學(xué)什么唐朝人走路呦?”

      宏智禪師說了這段公案,接著就評論起來:趙州吃茶去,明明白白,指引悟道的方向,是毫無機詐的禪悟家風(fēng),依著平常心去悟道就是了。怎么惹出這么些莫名其妙的糾紛?明明有長安大道可以走,僧人們卻往往是邯鄲學(xué)唐步,就好像睜眼瞎子一樣。邯鄲學(xué)唐步!懂了沒有?搶著登上禪機的必失,欺騙對手的必亡。宏智禪師的意思,跟“趙州茶”一樣,是明擺在那里的,清清楚楚,不必花費什么機心,糾纏于前人的文字話頭,真實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體悟,才是學(xué)佛的正道?!逗曛嵌U師廣錄》卷八,有《送慧禪人往上江糴麻米》一詩:“云門糊餅趙州茶,里許明明著得些。公案見成知味底,一千二百衲僧家?!泵鞔_指出,趙州茶不是虛晃一招,其中是有禪悟的真諦,公案現(xiàn)成,可是體悟的法門卻在各人,有著成千成百的悟道途徑。

      這里提到的云門糊餅,是與趙州茶齊名的禪宗典故,講的是云門文偃的公案?!侗處r錄》第七十七則記載,僧問云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云門云:“糊餅。”僧人問的是,如何超越佛祖,以達到最高的涅槃精神境界,云門和尚的回答是“糊餅”,也就是日常吃的胡餅,與當今早點吃的烤爐燒餅類似。這樣的回答,與趙州茶的對答一樣,就是警告禪修者不要好高騖遠,別耍嘴皮子上的文字功夫,回到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環(huán)境,捫心自問,如何了卻自己修行所執(zhí)著的困惑。這種禪宗大德“言語道斷”的公案,經(jīng)常被禪修者并列為“德山棒、臨濟喝、趙州茶、云門餅”,最常被人舉出的是“棒喝”,即是高僧們斷絕僧人求道誤入歧途的重要法門。

      趙州茶公案的傳布及探討,在禪宗傳統(tǒng)中影響深遠,后來的禪師經(jīng)常以此為例,作為開悟后進的典型范例?!抖U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卷二十,列舉了后世禪宗大德對“趙州茶”的贊頌,以詩偈暗示的形式,呈現(xiàn)他們的體會。因為是詩偈體,聯(lián)想的方式就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云里來,霧里去,或如蜻蜓點水,或如閃電雷霆,總之都稱贊“吃茶去”一針見血,明心見性,是回歸日用平常的開悟法門。下面簡略列舉這些禪師的頌偈:

      趙州有語吃茶去,天下衲僧總到來。不是石橋元底滑,喚他多少衲僧回。(汾陽昭)

      趙州有語吃茶去,明眼衲僧皆賺舉。不賺舉,未相許,堪笑禾山解打鼓。(云峰悅)

      曾到還將未到同,趙州依舊展家風(fēng)。近來王令關(guān)防緊,從此人情總不容。(佛印元)

      趙州驗人端的處,等閑開口便知音。覿面若無青白眼,宗風(fēng)爭得到如今。(黃龍南)

      此間曾到不曾到,人義人情去吃茶。院主不知滋味好,卻來爭看盞中花。(佛國白)

      叢林宗匠實難加,臨事何曾有等差。任是新來將舊住,殷勤只是一甌茶。(正覺逸)

      三等擎甌禮數(shù)全,一般平挹更無偏。石橋破院無珍味,且夾油麻一例煎。(佛慧泉)

      寶匣龍泉發(fā)夜光,寥寥長掛在虛堂。四來高客如相訪,荼罷休勞話短長。(大溈秀)

      相逢盡道吃甌茶,大抵風(fēng)流出當家。休問曾到未曾到,自有行人滿路夸。(踈山常)

      個中滋味若為論,大展家風(fēng)說早春。三度口行人事了,這回莫道不沾唇。(佛鑒勤)

      三等接人喧海宇,一茶驗客播叢林。高山流水深深意,不是子期誰賞音。(云巖因)

      高下來相訪,只點一甌茶。人情厭踈淡,骨肉生冤家。爭似盧仝閉關(guān),自煎吃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石明)

      曾到不曾到,且吃一杯茶。待客只如此,冷淡是僧家。(牧庵忠)

      曾到吃茶去,未到吃茶去。趙州老禪和,口甜心里苦。心里苦直至,如今無雪處。(慈受深)

      趙州吃茶我也怕他,若非債主便是冤家。倚墻靠壁成群隊,不知誰解辨龍蛇。(應(yīng)庵華)

      趙州三度吃茶,禾山打鼓難比。休于句下尋求,識取口中滋味。若識得,觀音院里有彌勒。(佛性泰)

      曾到未到,普請吃茶??谔鹚泼?,心毒如蛇。(淳庵凈)

      趙州吃茶逆拔毒蛇,虛空落地鐵樹開花,夜叉羅剎彌勒釋迦。改頭換面無窮數(shù),莫道風(fēng)流出當家。(普庵玉)

      趙州老漢熱心腸,一盞粗茶驗當行。回首路傍橋斷處,白蘋紅蓼映斜陽。(浙翁琰)

      趙州逢人吃茶,誰知事出急家。反手作云作雨,順風(fēng)撒土撒沙。引得洞山無意智,問佛也道三斤麻。(無禪才)

      這些頌偈里引用了幾個典故,都是禪宗傳統(tǒng)中常用的話語,是參禪者日常熟悉的。這些典故所展示的禪宗公案,都和“趙州茶”類似,要學(xué)子在求佛問道的過程中,撇開繁復(fù)的抽象概念,打斷文字語言的糾纏,以日常生活所見所聞的事物,比喻悟道的直接簡易,須從日用平常得來,不假外求,更不是概念游戲。

      趙州石橋,指的是天下聞名的趙州橋,就是趙州和尚駐錫寺院附近的石橋。作為參禪的話頭,意指趙州傳授佛法的接引機關(guān),也稱為“趙州關(guān)”。《趙州和尚語錄》卷下有這么一條:

      師問新到:“從什么處來?”云:“南方來?!睅熢疲骸斑€知有趙州關(guān)么?”云:“須知趙州關(guān)者。”師叱云:“者販私鹽漢。”又云:“兄弟,趙州關(guān)也難過。”云:“如何是趙州關(guān)?”師云:“石橋是?!?/p>

      趙州和尚發(fā)現(xiàn)參禪者意見紛紜,沒有直面佛學(xué)的根本意旨,而蒙蔽在自以為是的機鋒之中,深有感慨,曾經(jīng)作有頌偈,指明求佛的途徑就在眼前:“趙州南,石橋北,觀音院里有彌勒。祖師遺下一只履,直至如今覓不得?!?/p>

      此外如“禾山解打鼓”“洞山麻三斤”,都是禪師接引僧眾的類似公案,只是引用身邊不同的事物,隨機行事,點醒學(xué)子的迷途。有趣的是,大溈禪師詩偈中,用的是“茶”的古字“荼”,讓我們看到唐宋之際,雖然“茶”字已經(jīng)普遍使用,“荼”字依然通用于民間,指涉還是茶。就大溈禪師而言,“茶”字也好,“荼”字也好,他贊頌趙州茶,著意的并非物質(zhì)性的茶,而是吃茶引出來的精神追求,因此,古字也好,今字也好,都不是問題,不必斤斤計較些許文字的差異,畢竟文字訓(xùn)詁與學(xué)佛悟道的關(guān)系不大。

      除了上述的贊頌,還有許多禪師在對話時,以“趙州茶”作為話頭,開啟僧眾。我們可以看看下面幾個例子:

      《開福道寧禪師語錄》卷下:

      師曰:“趙州門下不揀高低,一碗粗茶普同供養(yǎng)。得其味者,方知冷灰里九轉(zhuǎn)透瓶香。如或未辨端倪,不免重下注腳。南北東西萬萬千,趙州待客豈徒然。莫嫌淡無滋味,慣把脂麻一例煎?!睋舳U床下座。

      《石田法熏禪師語錄》卷二:

      師拈云:“趙州老漢,心如蘗口如蜜。一碗粗茶,多虛少實。院主兩眼瞇,畢竟何曾得吃?莫有得吃底么?急須吐出。”

      趙州橋

      《石溪心月禪師語錄》卷上:

      師云:“趙州如餓虎當途,遇物即噬。院主橫身,果遭一口,而性命猶在。”

      《大覺禪師語錄》卷中:

      舉趙州嘗問僧:“曾到此間否?”僧云:“曾到?!敝菰疲骸俺圆枞ァ!庇謫柹骸霸酱碎g否?”僧云:“不曾到。” 州云:“吃茶去。”師云:“曾到不曾到,一例吃茶去。雖是尋常言語,就中毒藥醍醐。且甚么處與趙州相見?聽取一頌:句下千鈞重,胸中萬丈深。雖無上馬力,猶有殺人心?!?/p>

      《一山國師語錄》卷上:

      上堂:“睦州擔(dān)板漢,趙州吃茶去??谌缪旅厶穑乃泣S連苦。所以圓覺尋常于諸人不敢絲毫錯誤?!绷季迷疲骸吧浠⒉徽?,徒勞沒羽?!?/p>

      以上公案,反覆闡釋趙州茶的意義,指出“茶”不過是個幌子,是禪家的機鋒。要你去吃茶,不是真的要你去品嘗茶的滋味,去辨別是哪里產(chǎn)的什么好茶,口感如何,而是要你擺脫慣性思維的窠臼,反躬自省。一碗粗茶,有濃有淡,關(guān)鍵不在茶的物質(zhì)屬性,不在肉身感官嘗出的味覺效果,而在于吃茶引發(fā)的禪機。所以說,“一碗粗茶,多虛少實”,別去品味茶的濃淡,不要墮入肉體的感官愉悅,掉進口感滋味的圈套,忘記了精神追求的最終目的。要是真的把吃茶當回事,像當今品茶師那樣,念茲在茲,專心評定飲茶過程中香氣與滋味的因子,就在學(xué)佛悟道的過程中誤入歧途了。

      有的禪師用了極為暴力的語言,提醒僧眾,趙州茶不是那么容易喝的,別以為喝了就得到真?zhèn)?。趙州老和尚說得好聽,要你吃茶去,像是甜蜜蜜的話頭,其實藏著極其兇險的機鋒。你若是不小心,墮入感官認知,不能體悟玄機,就給老虎吃掉了。這碗茶能吃嗎?吃不得的,最好趕緊吐掉。所以說,趙州和尚嘴上甜心里苦,是只吃人的大老虎,這碗茶不是輕易喝得的。要是你真敢嘗試,嘗到的可能是醍醐甘露,也可能是毒藥砒霜,就得靠你本身的修為了。

      《廬山蓮宗寶鑒》卷十,有“辯明趙州茶”一條,在敘述了趙州茶公案之后,緊接著提示僧眾,說到有些庸愚的學(xué)佛人,不但不明白趙州茶的真意,而且妄加穿鑿,傳布邪魔外道的信息,是趙州茶最不可饒恕的罪人:

      今愚人不明祖師大意,妄自造作,將口內(nèi)津唾,灌漱三十六次咽之,謂之吃趙州茶?;蛴信R終妄指教人,用朱砂末茶點一盞吃了,便能死去,是會趙州機關(guān)。更可憐憫者,有等魔子以小便作趙州茶,何愚惑哉,非妖怪而何耶?真正修心者,但依本分念佛期生凈邦,切不可妄將祖師公案杜撰穿鑿,是謗大般若之罪人也。不見道,乍可粉身千萬劫,莫將佛法亂傳揚。

      《云門匡真禪師廣錄》記云門文偃,批評這種佛門敗類,也用了極為凌厲的語言,抨擊游方四處的騙人惡僧。他在上堂時說:“諸方老禿驢,曲木禪床上座地,求名求利。問佛答佛,問祖答祖,屙屎送尿也。三家村里老婆傳口令相似,識個什么好惡?總似這般底,水也難消?!彼€有兩段話,表明了他對有些僧徒招搖撞騙的憤慨,罵他們“游州獵縣”胡亂問禪的行為,只是到處混吃混喝,應(yīng)該通通殺光了賬:

      莫空游州獵縣,秪欲得捏搦閑言語,待老和尚口動,便問禪問道,向上向下,如何若何,大卷抄將去,向皮袋里。卜度到處,火爐邊三個五個,聚頭舉口,喃喃地便道:這個是公才語,這個是就處打出語,這個是事上道底語,這個是體語。體汝屋里老爺老娘,噇卻飯了,秪管說夢,便道:“我會佛法了也!”將知與么行腳,驢年得休歇么?更有一般底,才聞?wù)f個休歇處,便向陰界里閉目合眼,老鼠孔里作活計,黑山下坐,鬼趣里體當。便道:“我得個入路也?!边€夢見么?這一般底,打殺萬個,有什么罪過?

      騙吃騙喝,不是求佛之道?;煲簧眙卖拇┐?,騙得根禪杖耍耍,求名求利,不是佛徒所當為。出家為佛徒,要躬身內(nèi)省,要記得生命苦短,時不待人:

      莫空游州獵縣,橫擔(dān)拄杖一千二千里走趁,遮邊經(jīng)冬,那邊過夏。好山好水,勘取性多;齋供易得,衣缽苦屈。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如此行腳,有何利益?信心檀越,把菜粒米,作么生消得?直須自看,時不待人。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趙州和尚吃茶去,并非簡單地要你吃茶去,是要你出去想想,是否面對了自己,是否可以放下一切,立地成佛。

      猜你喜歡
      公案禪宗僧人
      靈 山
      白云深處
      中國公案小說
      落葉禪
      論釋惠洪《漁父詞》八首的敘事藝術(shù)
      三尺公案”的由來
      人生即修行
      佛教禪宗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日本茶道與原研哉的設(shè)計理念
      當老鼠變成虎
      藁城市| 芦溪县| 容城县| 嘉善县| 大理市| 巴彦县| 湘阴县| 明水县| 德江县| 凉城县| 三门峡市| 班玛县| 斗六市| 五大连池市| 左贡县| 库尔勒市| 方山县| 如东县| 合肥市| 巩义市| 嵩明县| 望谟县| 青神县| 刚察县| 普洱| 伽师县| 静宁县| 聂拉木县| 道孚县| 新乡县| 睢宁县| 宜良县| 海宁市| 柏乡县| 镇康县| 乐业县| 平阳县| 华蓥市| 镇平县| 锦州市|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