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練
摘 要:為了提高古詩教學的質量,打破古詩教學課堂的死氣沉沉,就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總結,提出古詩教學四部曲:第一,了解作者,解讀詩題;第二,通讀詩句,理解詩意;第三,尋找詩眼,感悟詩情;第四,引導運用,內化詩句。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效性
古詩教學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們大多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但由于古詩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差甚大,學生對此感到陌生。再加上學生的認知層次較低,理解能力有限,雖然老師在課堂上使盡渾身解數,但學生仍是如萬馬齊喑般死寂一片,無法應弦起舞。如何改善這一現象,提高古詩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己的經驗將古詩教學按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一、了解作者,解釋詩題
只有了解詩人以及詩作的時代背景,才能準確地理解古詩的意思,把握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筆者在教學古詩時,都會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并對資料有針對性地篩選,再在課堂上交流,使學生充分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拉近古詩與學生的距離,同時還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眾所周知,讀詩應該先讀題,品讀也應該先品題。然而有的老師卻最容易忽略這一教學步驟,導致古詩教學缺乏完整性。在教學古詩《春望》時,筆者先讓學生說說春望的意思,即春天看到的景色。接著讓學生聯系自己,春天到了,你看到了什么?而詩人杜甫在春天的長安城又看到什么?這樣一來既理解了詩題,又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讀通詩句,理解詩意
將詩句讀通是學好古詩的前提。首先要求學生認認真真地把古詩讀上幾遍,讓學生讀準生字,把生字讀得字正腔圓,再要求學生把句子讀得正確、流利。
讀通詩句后就是理解詩意了。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填補空白、調換語序、查工具書、借助注釋、觀察插圖等。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方法試著了解詩意。筆者在引導學生理解《春曉》詩句意思時,使用的是調整語序這個方法。這首詩中“處處聞啼鳥”的語序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筆者引導學生把“處處聞啼鳥”調整為“處處聞鳥啼”,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說出古詩的意思了。
三、尋找詩眼,感悟詩情
尋找詩眼是古詩教學的第三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詩眼是一首詩或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tài)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或者全句的詞語。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全詩尋找詩眼,緊扣詩眼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理與詩情。
如我在教學《獨坐敬亭山》時,讓學生說說全詩圍繞哪個字來寫,由于古詩題目有“獨”字,詩句里又句句藏獨顯獨,學生很快找到答案。
但是有些古詩的詩眼并不明顯,學生找了許久,都沒辦法找準確。這就需要老師的引路,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地教給學生尋詩眼的方法。比如,全詩最精彩和關鍵的詩句,尤其是精煉的動詞或者形容詞,含有某種哲理的詩句等,這些一般情況下都是詩眼。
尋到詩眼之后,接著就是讓學生想象詩境,對于詩境的想象并不是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所以,在教學中,筆者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想象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把詩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一邊想象,一邊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那份感情。
四、引導運用,內化詩句
大家是否發(fā)現,我們教了那么多的古詩,但在學生身上,見不到一絲絲古文化的底蘊呢?大家是否發(fā)現,一般學生在習作時,雖然他們已經積累了不少古詩文,但在習作中卻很少運用到古詩文中的佳句。這樣的現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其中的原因可能與老師平時教學古詩文時只注重古詩文的意境、情感的體會,而忽視了指導學生如何運用這些瑰寶有關。筆者在教學中很注意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教學《春望》一課時,在課堂的尾聲,筆者出示以下選擇填空題:
A.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B.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C.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家書自古是中國人表達親情的載體,但如今隨著通訊技術的發(fā)展,人們溝通變得便捷的同時,親人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
筆者讓學生選擇合適的詩句填空,再進一步要求學生運用其他詩句來說一段話。這節(jié)課之后,學生在習作中在練習中運用古詩詞的意識越來越強,已經能將所學的古詩由消極的語言轉化為積極的語言。
實踐證明,以上四步教學法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老師不用在課堂上表演獨角戲,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得課堂氣氛熱烈,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陳振興.語文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