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
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認為人性本善,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論”;而戰(zhàn)國后期思想家荀子卻認為人性本惡,提出了“性惡論”,因此,他特別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作用,認為學習能夠改造人,能夠使人智慧通達行為沒有過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
二、明確目標
1.反復誦讀,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2.品味語言,把握觀點,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三、初讀——正其音
先請一位同學起來讀一下課文,在他讀的時候,其他同學認真聽,聽他有沒有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四、再讀——懂其文
師:讀準了字音和節(jié)奏,下面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下注釋試著口譯課文,在翻譯的過程中,自己不會翻譯或者無法理解的句子,先在學習小組內(nèi)部解決,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來一會共同解決。
生:第三段,“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怎么翻譯?
師:哪位同學能幫助他解決一下這個問題?
生:應該是即使又曬干了,不再變得挺直,是用火烤使它變成這個樣子的。
師:很好,里面有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的字,就是這個“然”,那么“然”是什么意思呢?
生:這樣。
師:那么這樣指代的什么內(nèi)容呢?
生: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師:對,就是這樣。還有其他問題嗎?
生: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師:哪位同學知道這個“假”的意思?
生:借助。
師:好,你來試著翻譯這個句子。
生: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夠到達千里之外。
師:好,請坐,還有嗎?
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師:這句話挺長,那么這句話里面到底是哪個部分你覺得翻譯起來有難度呢?
生:“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感覺無從下手。
師:哪位同學能幫他解釋一下這句話?
生:離開蛇鱔的同學就沒有可以寄身的地方。
師:她有一個詞翻譯的非常好,就是這個“寄托”,她說是“寄身”,也就是存身的意思。剛才那位同學你明白了嗎?你再來翻譯一下這個句子。
生: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沒有蛇鱔的同學無法寄身,是因為用心浮躁的緣故。
師:非常好。其他同學還有問題嗎?
生: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爸鳌辈恢朗鞘裁匆馑?。
師:文言文大多數(shù)情況下講究一字一意,“知”我們剛才已經(jīng)知道,通“智”,是智慧的意思,那么這個“明”應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為明組一個詞嗎?
生:明達。
師:對,你再來翻譯一下這個句子。
生:那么就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師:非常好。來,那位同學。
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課下注釋說“鍥”是刻的意思,但是我覺得翻譯不下去。
師:是啊,按照課下注釋我們確實很難通順的翻譯,當我們無法直譯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
生:意譯!
師:對,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把句子的大致意思表述清楚就可以了。好,你再來翻譯一下這個句子。
生:用刀刻兩下就不刻了,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
師:好,還有問題嗎?沒有了?那么我就考考大家,我出了幾個小題目,我找?guī)讉€同學檢查一下我們的學習效果。這篇課文中“而”字出現(xiàn)的比較多,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虛詞,那么我請一位同學起來解釋一下屏幕上句子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我找個同學來說,這么多同學舉手!不過這次我要找沒舉過手的同學來說。
生回答:蟹六跪而二螯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吾嘗終日而思矣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師:嗯,全部解釋對了,還有幾個句子,我再找?guī)孜煌瑢W翻譯一下。
生(三名同學):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師:前兩個同學翻譯的非常準確,第一位同學注意到了“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中的“而”是表遞進,第二位同學注意到了“水”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是游水,“絕”是橫渡。第三位同學有一個地方值得表揚,“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她翻譯成“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很明顯她調(diào)整了語序,因為這個地方的文言現(xiàn)象是定語后置,但是有兩個詞她翻譯得有點不到位,那兩個?
生:上、下。
師:對,這兩個詞是名詞作狀語,應該翻譯成“向上”和“向下”。
五、理清思路,品味鑒賞
師:疏通了文意,讓我們帶著理解齊讀全文,在齊讀時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的?
生:(齊讀課文)
師: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生:(齊答)學不可以已。(教師板書)
師:那么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的呢?
生:課文第二段先說君子要廣泛的學習,第三段是說要善于利用客觀條件,第四段是說要鍥而不舍,不能放棄。
師:說慢一點,一步一步來說。第二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
生:君子每天廣泛的學習,并且要自我反省。
師:這句話你還沒有說完,君子每天廣泛學習自我反省之后會達到怎樣的境界呢?
生: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師:剛才同學已經(jīng)翻譯過這個句子,就是說學習可以使人智慧通達行為沒有過失,那么這是在說學習的什么呢?
生:學習的重要性。
師:對,學習的重要性,或者說學習的意義(板書)。你接著說第三段。
生:君子要善于借助客觀條件。
師:有一個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你把它讀出來。
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師:“善假于物也”中的物應該是指什么?
生:客觀條件。
師:在這篇課文中具體應該指什么呢?
生(齊答):知識。
師:知識,也就是學習所得?!熬由钱愐玻萍儆谖镆病痹趺捶g?
生:君子的天資并沒有什么差異,只是他善于借助外物。
師:這是在說學習的什么?
生:作用。
師:對,學習的作用(板書)。第四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
生:學習要鍥而不舍。
師:哪個句子談的鍥而不舍?
生: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師:這是在談學習的態(tài)度。這是在談學習的態(tài)度,除此之外還有嗎?哪位同學能補充一下?
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說學習要注重積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說學習要一心一意。
師:補充的非常完整,結(jié)合兩位同學的回答,我們知道,第四段告訴我們學習要注重積累,學習要鍥而不舍,學習要專注,這些都是在談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板書)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整篇文章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邏輯順序組織內(nèi)容的,條理非常清晰,那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我們不禁要問,作為一篇議論文,為了證明中心論點,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這些論證方法又有怎樣的作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勾畫出使用了論證方法的句子,并思考分析它的表達效果。
生:(合作交流,師深入學習小組,了解學生交流情況)
師: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好,哪位同學起來為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發(fā)現(xiàn)?
生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這里把蚯蚓和螃蟹做對比,盡管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但卻能吃埃土喝黃泉水,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卻不是蛇鱔的洞穴無法寄身,運用對比論證,來突出強調(diào)專心的重要性。
師:你分析的非常好,非常深刻。我們把這句話來齊讀一下。
六、總結(jié)全文
通過大家的分析我們知道,《勸學》一文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同時又兼用對比,說理透辟,耐人咀嚼。(板書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所以人們稱頌荀子的文章為“諸子大成”。對于這篇文章,我們只有熟讀成誦才能真正領(lǐng)會作者的深意。我們的作業(yè)就是課下背誦課文,并能準確默寫全文。
韓兵,山東省泗水縣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