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鑒賞千頭萬緒,但剔除枝蔓,抓其綱領,不外乎五個方面,若用一字來概括,即“景”“情”“事”“字”“技”。下面舉例論述。限于篇幅,每項僅舉一例。
一、“景”?!耙磺芯罢Z皆情語”,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常把要抒發(fā)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即人們常說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1.(2007年遼寧卷)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回答問題。
秋夜獨坐(節(jié)選)/唐·王維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夜深/宋·周弼
虛堂人靜不聞更,獨坐書床對夜燈。
門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殘月一溪冰。
(1)兩詩中均寫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請具體說明。
【參考答案】王詩寫的是“秋夜”,寫了山中果落、燈前蟲鳴的景象;周詩寫的是“春夜”,寫了春雪初停、殘月掛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詩描寫的是動景,周詩描寫的是靜景。
【簡析】從題目可知,王詩寫“秋夜”。一二句寫人,雙鬢斑白的老人“空堂”“獨坐”,且夜已“二更”,“悲”與“空”最能體現(xiàn)主人心情。三四句寫景,萬籟俱寂中,詩人聽到山中野果落下的聲音,也聽到窗外草叢中蟲子的鳴叫聲,這是以動襯靜的寫法。周詩寫“春夜”,從“春雪霽”可知。周詩一二句也寫人,詩人“虛堂”“獨坐”,“不聞更”點題,說明“夜深”,“對夜燈”寫出詩人形影相吊之孤獨。三四句寫景,門外春雪初霽,一輪殘月掛在半山腰,因夜深,氣溫驟降,溪水也已凝結成冰。
二、“情”。情感是詩歌的靈魂,不管是寫景還是敘事,都離不開“情”。抒情才是詩歌的最終目的。
例1.(2014年天津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
暮春/[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guī)。
暮春山間/[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1)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guī)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暮春山間》寫作者緩步春山所見,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的閑適之情。
【簡析】《暮春》一詩主要抒發(fā)詩人惋惜春光逝去的傷感之情。在這暮春三月季節(jié),早開的春花也已凋謝,傷春的愁緒只有這落花才能知曉。白色的柳絮隨著春風飄飛,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染黃了樹木,只有樹上的杜鵑鳥在苦苦啼叫,聲聲讓人生愁。《暮春山間》一詩表現(xiàn)的是詩人在春天漫步山野的閑適之情。春日的山野春花爛漫,春陽和暖,燕子翻飛,流鶯鳴囀,詩人漫步山野,盡情享受這春之美景,“緩步”之“緩”字,表現(xiàn)出詩人對山中美景的欣賞留戀之情。桃花落處無人看見,洗手時聞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這是側面描寫,借澗水之香烘托桃花之香,展現(xiàn)出一種幽美靜寂的意境。
三、“事”。敘事不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強項,但敏感的詩人往往能捕捉到一些能觸動人心的事件,來抒發(fā)感情。
例1.(2013大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客從/杜 甫
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隱字②,欲辨不成書。
緘之篋笥③久,以俟公家須。
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傳說中的人魚,相傳它們流出的眼淚能變?yōu)檎渲椤"诜鸾虃髡f,有些珠子中隱隱有字。③篋笥:指儲藏物品的小竹箱。
(1)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故事,請簡述這個故事。
【參考答案】有客人從南海來,送我珍珠;珍珠里隱約有字,想辨認卻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來征求;但日后打開箱子一看,珍珠卻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現(xiàn)在再也沒有什么可以應付官家的征斂了。
【簡析】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諷刺詩,杜甫巧妙地、準確地運用了傳說,用“泉客”象征廣大的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創(chuàng)造出來的勞動果實。首聯(lián)寫珠之來歷。古代傳說,南海有鮫人,水居如魚,能織綃,他們的眼淚能變成珠子。珠來之不易,是鮫人的淚水,也即心血凝結化育而成。接著“珠中有隱字”,寓意為百姓心中有難言的隱痛。意在警告統(tǒng)治階級應該看到他們所剝削的一切財物其中都含著人民的血淚。最后兩句點明作詩本旨。珍珠“化為血”,寓意為官家征斂的實為平民百姓的血汗。
四、“字”?!白帧痹谠姼柚薪芯氉?,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也就是使詩歌鮮活靈動,意境脫穎而出的字眼,也叫“詩眼”。
例1.(2003年全國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過香積寺/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fā)出低吟,仿佛鳴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把省?、“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簡析】既是去訪香積寺,因為“不知”,詩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行不數(shù)里就進入白云繚繞的山峰之下。這里側面映襯香積寺之深藏幽邃。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又飄來一陣隱隱的鐘聲,在深山空谷中回響,使寂靜的山林更顯安謐。此句以動襯靜,以虛寫實。五六兩句,注重寫聲寫色。用“咽”寫入耳的泉聲極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巖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fā)出幽咽之聲。用“冷”來形容“日色”,頗具匠心: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給人以清涼冰冷之感,是通感手法。直到天黑時詩人才到香積寺,看到寺前一泓澄清的潭水,不禁想起佛教中安禪法師制服毒龍的故事。此詩意境清高幽僻。
五、“技”。“技”指的是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四個方面:
(一)表達方式:描寫、抒情。
1.描寫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白描、細節(jié)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角度變化、感官變化等。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2.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可分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
(二)表現(xiàn)手法:象征、對比、比興、襯托(正襯與反襯)、渲染、烘托、用典等。在實際做題中,問及表現(xiàn)手法時,往往將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也納入其中。
(三)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反問、設問、通感、互文、疊字、雙關、頂真、列錦(意象組合)。列錦是指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畫面,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其一》)。
(四)結構手法:卒章顯志、首尾呼應、以景結情、重章疊句、抑揚結合等。
例1.【2017天津卷】閱讀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斷橋人獨立,水涵幽樹鳥相依。
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風斜月釣船歸。
【注】徙倚:徘徊,流連不去。
(2)尾聯(lián)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任選一種加以簡析。
【參考答案】①虛寫?!耙股钔阋?,秋風斜月釣舟歸”是詩人想象的情景,這樣寫呈現(xiàn)了清幽閑逸的意境。②以景結情。描繪“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的畫面,寄托了詩人的閑適之情,使全詩韻味悠長。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閑適之情與“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之景交融,使情感表達含蓄深長。
【簡析】本詩寫了詩人站在太湖的恬亭中,望中所見及所想。首聯(lián)寫近景,亭子臨溪而建,亭子的欄桿被密密匝匝的綠陰所包圍,高高低低的溪岸都掩映在一片瀲滟的水光和青翠的山色之中。頷聯(lián)變換角度,本來寫站在橋上的自己,卻從遠觀的視覺來寫:太陽快落山了,夕陽將獨立橋上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樹影倒映水中,水邊的樹木顯得異常幽靜肅穆,鳥雀在枝頭相互依偎,詩人悠閑地欣賞著美景。頸聯(lián)抒情,在這遠離塵囂的世界,人心無掛礙,可將世事的玄機和煩惱棄之腦后。在這樣的環(huán)境,詩人流連忘返,想象夜晚來臨時,一輪明亮的秋月會升上明凈的湖面,在習習秋風的吹拂下,可以悠閑地乘著釣船回去。所以尾聯(lián)是虛寫,是想象中的情景。
上面是我對高考詩歌鑒賞的一點管窺蠡測。
高考詩歌鑒賞千頭萬緒,很難將其囊括在一篇文章中。我梳理的這五個方面,盡管在例題的篩選和詩歌解析上竭己所能,用盡心思,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還不能全面概括高考詩歌的整體風貌,就權當引玉之磚吧。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文喜東,甘肅省莊浪縣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