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高考作文改革可謂一年比一年深化,在高中語文教學界甚至整個社會引起了不少的震動。譬如,有的人批評高考作文“哲學意味太濃重了”。其實,我國高考作文的趨勢變革已經(jīng)發(fā)生了:封閉的命題作文漸漸的被開放的話題作文所取代,重在引領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選擇、縝密判斷。這種引領語言能力的價值趨勢,正在主導不斷走向多元的高考作文。這種高考作文題型的蛻變,是與高考傳統(tǒng)文體的深刻轉換同時發(fā)生的:以開放性背景材料為依托的評論文,逐漸代替了傳統(tǒng)再現(xiàn)性、客觀性的各種文體。所以,在研究今后高考作文變革趨勢的實質和形態(tài)時,語文教師要善于把握其精髓,這是指導今后高考作文寫作的基本前提。
一、關注文體轉化,順勢而為
近年來,開放性話題作文逐漸成為高考作文的主力軍。到2018年為止,開放性話題作文已經(jīng)覆蓋全國和各省高考試卷。這類作文試題不僅話題本身具有思維的多元性和價值取向的開放性,而且內在派生出文體的表達要求:或者是現(xiàn)象性材料覆蓋著可供考生深度開發(fā)的比較豐富的思想資源;或者材料本身就具有思辨性,不同的價值觀念需要考生深入比較、有所取舍。這種“話題+材料”的作文呈現(xiàn)形式,使考生很難用平面化的傳統(tǒng)記敘文來完成,而必須以觀點為統(tǒng)帥、以評論為方法、以論證為過程的“思想評論體”去完成。換種說法,這樣的命題其實隱含著明確的文體傾向,同時也規(guī)定約束著考生必須遵循文體的要求,采用相宜的言語表達去評論??偠灾?,近年來的高考作文研制者的文體意識和價值趨向更加趨于自覺,正在實現(xiàn)著高考作文對長期固守的再現(xiàn)“客觀人事”、描寫“具體現(xiàn)象”的記敘文的悄然超越,甚至也在實現(xiàn)著對觀點單一、論證過程格式單一、思維向度同質化的應試型議論文的深刻超越。針對特定問題的評論文,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傳統(tǒng)的應試型評論文,更接近于美國高考的“Essay”文體:面對問題,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需要考生展開獨立思考和進行自主選擇,做出適合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或者具體的事例,概括或者提升結論。例如2015年北京卷作文之一“首都不文明現(xiàn)象評論(不提供具體不文明現(xiàn)象,需要自己發(fā)現(xiàn)并評論”。這個作文題目自然會催生出現(xiàn)象林林總總、觀點不一的評論文。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類似的評論文越來越成為主流性的寫作文體。例如2018年8份高考作文試卷,只有北京高考作文出了一篇議論文和記敘文,二者選一:(1、今天,眾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進高考考場。18年過去了,祖國在不斷發(fā)展,大家也成長為青年。請以“新時代新青年——談在祖國發(fā)展中成長”為題,寫一篇議論文。2、生態(tài)文明建設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xù)發(fā)展,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期盼。請展開想象,以“綠水青山圖”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形象展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其余的都是結合材料,文體不限,詩歌除外的不少于800字的話題作文或材料作文。
由此可以推斷,2019年高考作文主流題型的趨勢將會繼續(xù)延續(xù)。在思想解放、注重創(chuàng)新的時代條件下,在經(jīng)濟雙創(chuàng)、凸顯轉型升級的社會背景下,配以開放材料、多元話題的評論文寫作應該是不可能發(fā)生“逆轉”。
二、關注評論文訓練,因勢而動
綜合分析近幾年的高考作文改革,我們很清晰的看出:一種凸顯考生個人思想魅力的獨立新文體——評論文,正在悄悄的崛起。這種多年來持續(xù)深化改革的主流價值趨勢,為我們指導2019年高考作文教學提供了非常直接、可供操作的啟迪。具體說來,高考作文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將會繼續(xù)承接這種趨勢:把多元性材料當作話題作文的基本背景,把深度創(chuàng)新以及怎樣創(chuàng)新當作開放性話題作文的基本主題,審思問疑、理性判斷、縝密抉擇是考生作文的思維路徑。教師的教學策略要在這個框架內做出適應性的探索。從這個思路出發(fā),做到三點:
首先是仔細審題。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重在“立言”。也就是貼近材料和話題所提供的語境,努力提煉觀點,挖出主題。開放性材料的話題作文,必然蘊含著很多的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挖掘出這些問題、追本溯源——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起點。
(1)花解語,鳥自鳴,生活處處有語言。不同的語言打開不同的世界,音樂、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語言豐富生活、語言演繹生命、語言傳承文明。自選角度,自擬題目。(2018年江蘇卷)
這道題是比較適合寫評論文的。如果寫評論文,切入點是容易找到的。命題要求中沒有明顯的指向性,觀點的確立可以比較靈活。從各個方面均可以找到相關的論據(jù),比如,馬好好在腿上,人好好在嘴上。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些生活中常用的語言,都可以出現(xiàn)在作文當中。人們日常的溝通交流,要通過語言,這既是語言的基本的功用,但也有一些人溝通的特別良好,成為了外交家。比如司馬遷用書面語記錄了歷史,傳諸久遠的后世。將相和中,藺相如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和廉頗重歸于好。這樣的故事也是可以用的,使用的過程中,要注意從語言的角度運用,屬于理論論據(jù)。在行文的過程當中,要讓文章體現(xiàn)出一定的邏輯性。邏輯嚴密的文章,才有可能得到比較高的分數(shù)。
(2)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
有時,走錯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如果沒有走錯路,就不會發(fā)現(xiàn)新的路。
世上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這三則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和聯(lián)想?(2015年福建卷)
這三句話本身就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意蘊,值得考生結合時代好好咀嚼一番。教師可以借助這則材料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表達的“思想增值”,也就是通過對這些具有一定內涵的創(chuàng)意的開放性話題展開詮釋,鼓勵學生進行思想的探險、拓展思路。同時,教師要把握好思想探險的分寸,既要適合時代發(fā)展的開放性語境,還要盡最大化地表達出個人的獨特見解,把握好兩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重點是鼓勵學生在對已有話題選擇中闡釋深度的見解,創(chuàng)新自己的表達方式??忌把浴?,也就是考生的個人見解,無疑是作文的靈魂所在——文字是珠,“立言”是線,只有一線穿珠,方可境界頓出。
其次是謀篇。指導學生聚焦評論,凸顯文體特征。創(chuàng)新主體表達的需要評論文這種獨特的文體來承載。評論文與傳統(tǒng)記敘文、寫景文甚至一般議論文的顯著區(qū)別就是減少客觀描摹和同質化的論證,盡可能突出個人的思維特色。文體的變化,自然會引起表達方法和風格的變化,也就是從再現(xiàn)客觀事物到表現(xiàn)作者內心世界的質的飛越,不斷凸顯出寫作主體的思想力量——不可為他人所取代的創(chuàng)新思想力量。教師要啟發(fā)考生緊扣文體、聚焦評論,使之面對問題能獨立思考、自主辨析,發(fā)揮寫作主體的個人思辨力。教師在這方面承擔著極為艱難的“突圍”的重任。
只有高度重視文體重心的這種深度位移,并采用切實的措施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才能引領學生適應“高重心、強思辨”的評論文寫作。在實際的操作中,要引導學生熟練的把握評論過程和環(huán)節(jié)。這里,通過對近幾年來高考開放性話題作文的審視、揣摩、概括,我們可以提供出可供教師參考的評論文操作環(huán)節(jié):聚焦問題——提出觀點——結合事例或者經(jīng)驗——概括并升華。這種收放自如、步步深入的過程,可以成為訓練評論文寫作的一種模式,供教師指導學生練習。
再次,釋理。指導學生遵循理路、嚴謹思考。按照上述評論文的操作和環(huán)節(jié)、考生內隱的思路一般是:思考問題——表達見解——比較辨析——推導結論。這種相對自足的理性思考、有所創(chuàng)新的過程,當是應對高考新作文的基本思路。它與評論文的獨特文體特點基本對應,與評論文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3)看天光云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能及;打開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云卷云舒的樂趣。
漫步林間,??床蓍L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
從不同角度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2015年廣東卷)
這則材料涉及的、不僅僅是人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以及優(yōu)劣長短,更是人之選擇兩難性的問題:即使處在多媒體時代人與大自然的時空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被重構了,但是仍然無法改變人類自身的“永恒局限性”,人類無法超越與生俱來的關于自由與自在的被限制,無法改變對自己存在的完美和滿足的永恒缺憾文明的任何進步常常是伴隨著“新的缺憾”,這幾乎是生命存在的一種難以言說的宿命、一種難以破解的謎團,因此,人與自然的“遠”和“近”是辯證的,不僅僅是物理時空的遠近,更有心靈的距離、價值的定位??忌绻麖倪@個角度展開辯證的深思,一定能寫出一篇生命哲學的優(yōu)秀文章。由這個案例我們能展望出2019年高考作文的教學策略要重點放在引導考生走向精彩的哲學思考上,這是高考作文的根本之道,也是高考作文取得高分的關鍵所在。
一個推崇思想、注重評論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那種單一的再現(xiàn)、客觀描述的時代已經(jīng)離我們的高考作文訓練漸行漸遠。應對這種高考作文的變化趨勢,我們高考作文指導的教學之道就是因勢而為,順勢而動,這才是語文教師打開高考作文思維空間的鑰匙。
鄭吉,山東省臨沂市莒南一中教師。